周末去表妹家玩,大熱的天,家裡不開空調也就罷了,還給3個月的兒子包裹得嚴嚴實實,伸手去摸寶寶的後背,溼漉漉的。
我跟表妹說,這樣寶寶會中暑的,表妹大驚:「啊?不是大人才會中暑嗎?再說,中暑不都是曬的嗎?寶寶也沒出去曬,在家裡咋就有可能中暑了?」
我說:『』當然不是了,嬰幼兒各系統本身就發育不完善,體溫調節功能也不如大人好,再加上皮下脂肪厚,散熱功能差,其實是比較容易中暑的。即使不帶寶寶去室外的高溫環境,室內溫度高、溼度大、不通風的情況下,也可能發生中暑啊。『』
一米育兒繪製
表妹還是表示疑惑,好吧,那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兒童中暑哦。
中暑是指人體在高溫或烈日下,引起體溫調節功能紊亂及散熱功能障礙,產熱大於散熱,使體內熱量積聚過多,而引起一系列高熱、頭暈、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等症候群。
高達70%的中暑,風險歸因於溼度過高,其次是太陽輻射增強(20%)和溫度升高(10%)。
機體對以上情況未適應時,體內產熱超過散熱量,這是發生中暑的主要機制。
中暑的高危人群:
在中暑的高危人群中,嬰幼兒體溫中樞尚未發育成熟,對外界環境溫度變化的調節能力差,兒童應對熱應激的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也有別於成人,所以,嬰幼兒和兒童也是中暑現象的高危人群。
寶寶容易發生中暑的環境:
以下寶寶更容易發生中暑:
中國公眾防中暑衛生健康指南
那怎樣才能知道寶寶是不是發生了中暑呢?
在國家衛計委公布的《預防中暑核心信息中》,根據中暑後的表現,將中暑分為先兆中暑、輕度中暑、重度中暑三個類型,對寶寶的中暑的識別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1.先兆中暑
在天氣炎熱時,如果發現寶寶出現乏力、活動減少、反覆大汗、噁心,自述口渴想喝水、頭暈、眼睛視物不清、走路不穩、耳朵響、胸口悶等不適時,考慮寶寶出現了先兆中暑的情況,應快速識別並處理。
2.輕度中暑
除了先兆中暑的表現,寶寶還有面色潮紅,皮膚表面發燙、灼熱,體溫達38℃以上,同時可能出現嘔吐、面色蒼白、皮膚表面出汗伴溼冷時,這是輕度中暑的表現。
3.重度中暑
寶寶在出現先兆中暑和輕度中暑表現的基礎上,如果出現痙攣、腹痛、體溫大於38.5℃、昏厥、虛脫或者休克的表現時,應高度警惕出現重度中暑,嚴重時可出現死亡,需要立即送醫院進行診治處理。
根據中暑的嚴重程度和表現,還可以將中暑分為中暑高熱、熱水腫、熱暈厥、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等,其中,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一般被認為是重度中暑,起病迅速,伴休克、電解質紊亂、體溫調節中樞障礙等嚴重情況,應立即送寶寶至醫院就診處理。
重度中暑
在以上中暑類別中,熱射病最為嚴重,是由暴露於高溫環境引起的,特別常見於不能避開炎熱環境的較年幼兒童以及有影響體溫調節的基礎慢性疾病的患者,比如每年都會有年幼兒童被鎖在車內導致死亡的例子,我們需要重點關注。
小拓展:其他熱相關疾病
1.熱疹
熱疹,就是我們平時所熟知的痱子,在新生兒、嬰幼兒及兒童中均常見。
痱子是由於高溫悶熱環境下,汗液不易蒸發,導致汗腺導管口阻塞所致。寶寶常因此而發生瘙癢。
痱子引起的皮損有晶型粟粒疹、紅色粟粒疹、膿皰性粟粒疹等。
痱子
當寶寶出現痱子時,應該將寶寶帶至涼爽的環境中,採取減少出汗的措施,如穿寬鬆的淺色衣服、洗溫涼水澡,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就可以緩解。
如果寶寶感覺瘙癢、撓抓時,可塗抹爐甘石、痱子粉等,嚴重時遵醫囑口服抗組胺藥來減輕瘙癢;個別情況下,痱子可能引發皮膚感染,應在醫生指導下採用抗生素治療。
2.嬰兒捂熱症候群
嬰兒捂熱症候群也叫嬰兒悶熱症候群,是指因保暖過度或捂悶過久而發生的一系列以高熱、脫水、缺氧繼而昏迷、呼吸、循環衰竭為表現的一組症候群。多見於1歲以內的嬰兒,尤其是未滿月的新生兒,嬰兒捂熱症候群不僅發生於夏季,冬、春、秋季均可見。
表現:
嬰兒捂熱症候群應立即給予減少包被、帶至通風涼爽環境和溫水擦浴、降溫貼等散熱、降溫處理,同時要保持呼吸道通暢,一旦發現寶寶有意識障礙,應立即送醫院進行救治。
一米育兒繪製
兒童中暑及與熱相關的疾病,大部分可以通過生活方式的調整和寶寶活動環境的改善來預防,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在照護兒童及嬰幼兒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以免寶寶發生中暑或者發生熱相關性疾病:
1.嬰幼兒應合理餵養,適量補水,少吃冰冷食物
嬰幼兒應堅持母乳餵養,可以提高寶寶的免疫力,6個月左右的寶寶,應該及時添加輔食,但首次添加輔食要避開天氣最炎熱的時段。
如果是考慮斷奶或者轉換輔食的寶寶,也可以推遲一段時間,避過炎熱的夏季,以免寶寶出現不適。
兒童飲食注意應清淡、不宜暴飲暴食,以免增加消化道的負擔。
高溫時,應給寶寶多喝白開水,大量出汗後可以喝適量的鹽開水,以補充流汗丟失的電解質。選擇新鮮的蔬菜水果,但要分量多餐食用,避免一次食入大量瓜果,也易引起不適。
少吃雪糕等冰冷食物,以免引起胃腸道不適。
一米育兒繪製
2.嬰幼兒應減少包被,寶寶穿衣厚度應與大人差不多
不能給嬰幼兒包裹的太緊太厚,帶寶寶外出時,使用柔軟、透氣性好的小包被適當包裹,注意不要蒙住寶寶的口鼻,應保證寶寶呼吸通暢。
寶寶穿衣服厚度應與大人差不多,寶寶正確的穿衣標準是與大人一致,或者比大人多一件,媽媽可以多用手摸摸寶寶的後頸,如果後頸溫度適應,不出汗,就說明寶寶衣服穿的剛剛好;可以選擇吸熱少的淺色衣服;寶寶睡覺時候可以系個肚兜,以避免脾胃受寒而導致腹瀉的發生。
3.降低室內溫度
夏天應保持室內溫度在26℃左右,每日開窗通風,保持室內乾爽,家內溼度保持在55%~60%。
炎熱時,應適當開空調或者電風扇調節溫度。
4.高溫時應避免室外活動
高溫時室外運動,兒童中暑的機率會大大增加,且一旦中暑,嚴重程度更高。據統計,在青少年運動員中,中暑是繼創傷致死和心源性疾病致死之後的第3大致死原因。大約2/3的事件發生在8月,體質指數高(即超重或肥胖)似乎構成更大風險。
所以,當室外溫度大於35℃以上時,應該儘量避免帶孩子進行室外活動,選擇早上或者傍晚比較清涼的時候出去。出去時,應該給寶寶帶夠足量的水、戴帽子、使用兒童防曬霜、準備好小毛巾或者溼巾。
5.不要讓兒童待在炎熱的汽車內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越來越普及,夏天將年幼兒童單獨留在車內而引發慘劇的報導屢見不鮮。要知道,即使天氣不是特別炎熱,密閉車廂內的溫度也會快速升高,夏季車內溫度能達到50~60℃,有些汽車車內甚至能達到70~80℃。而據估計,體溫若達到42℃,兒童就極有可能遭受嚴重的熱相關損傷甚至死亡。
1999~2007年間美國發生的231例在封閉車內因高溫熱死的孩子中,被遺留在車內的時間介於0.25~16小時,平均4.6小時,悲劇的發生僅僅需要短短的15分鐘。
所以,千萬不要將孩子單獨留在車內!!
作為家長,應該做到以下3點,以避免此類慘劇的發生:
聽到這裡,表妹已經早就給寶寶解開了包被,只給寶寶穿了一身柔軟的嬰兒爬服,寶寶小手高興地揮來揮去。
我輕輕一笑,繼續和表妹說:「同時,我們也應該了解兒童中暑急救處理方法,如果寶寶一旦發生中暑,立即給予處理。」
當身邊有寶寶出現中暑,應做好以下處理:
1.將寶寶轉移到清涼處
懷疑寶寶中暑時,應立即停止運動,迅速把寶寶帶離高溫場所,移至通風陰涼處,如天然蔭涼處、有空調的車輛、有空調的建築物或房間等,解開寶寶的衣服散熱,並讓寶寶平躺,保持呼吸道通暢。
嬰幼兒首先要解開包被降溫,更換汗溼的衣被。
家長們注意不要集中在寶寶周圍,應該空出足夠空間,以保證寶寶能夠呼吸到新鮮空氣。
2.採取冷水溼敷及溫涼水擦浴等方式降溫
可以使用涼水浸泡的毛巾或者冰涼的降溫貼敷在寶寶的額頭,使用溫涼水擦洗寶寶的身體,用扇子扇風、開電風扇等也可以,但要注意風力不易太大,或者不要直吹,以免引起感冒。
較小的嬰兒應給予溫水擦浴,時間不宜過久,注意動作輕柔。
用毛巾包裹冰塊放在寶寶頸動脈、股動脈、腋窩等處降溫,但要注意觀察局部皮膚,防止造成凍瘡。
一米育兒繪製
注意:
1.不要用酒精擦浴,酒精擦浴可能導致皮膚吸收而使寶寶酒精中毒,應避免使用。
2.給寶寶降溫時不要過快,如果寶寶的溫度在38℃以下,應該避免冷水擦浴(可溫水擦浴)、電風扇直吹等;如果是熱射病等嚴重中暑,可用冷水擦浴以快速降溫。
3.適量補充水分
給寶寶補充水分,可以選擇含有一定鹽分或者小蘇打的清涼飲料、運動飲料、西瓜水、綠豆湯等。
注意:
4.隨時觀察寶寶的反應,表現為重度中暑或不適加重時,立即送往醫院進一步診治處理。
先兆中暑、輕度中暑的寶寶在以上處理後,不適一般會緩解。
為了避免意外,在以上處理的同時,應密切觀察寶寶的反應、體溫、呼吸等情況,做好將寶寶送往醫院進一步診治的準備,一旦寶寶出現肌肉痙攣、皮膚溼冷、體溫高於40~41℃、意識障礙、行走困難等重度中暑的表現或者原有不適逐漸加重時, 應立刻送醫院就診,送診路上應該幫寶寶採取舒服的體位,保持呼吸道通暢。
聽到這裡,表妹撫撫額頭,長籲一口氣說:「哎呀,就一個小小的中暑,原來有這麼多學問啊。」
是啊,寶寶中暑是不分地點的,高溫、高溼度的環境以及不當的看護都可能致使寶寶中暑,我們應該做好相應的預防措施,為寶寶提供和選擇安全、舒適的生活、運動及玩耍的環境,學會辨別寶寶中暑的症狀,一旦發生中暑,及時處理,為寶寶的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