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約記者 江 尚
山雨欲來風滿樓。
在近日突起的收購傳言中,相去千裡的瀋陽工具機與武漢重型工具機集團(簡稱武重)竟然有了暗遞秋波之嫌。
據《瀋陽今報》3月3日報導,東北振興辦負責人在3月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瀋陽工具機今年意欲併購武漢重型工具機廠。該消息稱,瀋陽工具機廠已併購了德國著名的工業企業希斯公司,目前正在和武重商談跨地區重組問題。而這邊廂,由武漢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操刀改制的武重,卻另有心事。有關人士表示,作為「中部崛起」和振興武漢製造的重要戰略支點,武重的眼光更為高遠,預備進行國際性的「高位嫁接」,將武重打造為世界製造業的知名品牌。
是一廂情願,抑或有意炒作,聞者難解其弦外之音。而可以預見的卻是,在重型工具機領域厚積薄發的武重將愈來愈成為業內矚目的新焦點。
今武重 好戲連臺看
關於武重的消息,過去並不多見於報端,銀光燈下也少有武重高層的影子。一直低調的武重人總是更崇尚踏踏實實勤懇苦幹。而細心人不難發現,2004年後的武重似乎矛頭一轉,曝光率頻漲。
2004年底,在越南LILIMA公司組織的數控工具機國際競標中,武重擊敗了德國、羅馬尼亞等競爭對手,拿下一臺加工直徑達8米的數控雙柱重型立車訂單,創我國大規格數控工具機出口之最。
2005年1月,武重一臺價值50萬美元的數控工具機——CKJ5255/I數控5.5M重型立車出口泰國。據用戶SCI公司稱,此產品將用於該國超大型閥門的閥體加工,也是泰國迄今為止進口最大的機械加工設備。
讓武重人興奮的大事件似乎層出不窮……
「東南亞歷來都是我們重要的出口地區,這種訂單司空見慣,只是以前不事張揚。」武重集團負責相關事務的辦公室副主任餘中華表示,「即使在1980年代最輝煌的時期,武重也沒有大唱高調。不過,競爭與市場的壓力給我們提了個醒兒,現在既要多做實事,也要宣傳自己,使武重品牌更加響亮」。
毋庸置疑,武重的品牌和技術在圈內是公認的,日前頗受業界追捧的CKX53160十六米超重型數控單柱立式車銑床便是最好的證明。憑藉這一項目,武重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並榮贗國家機械工業聯合會2004年科技進步一等獎,深受好評。
「這次獲獎的16米立車,國際上只有捷克、德國、俄羅斯的三家公司可以做,武重自主研製並成功生產5臺,並且功能不斷完善。其中哈爾濱電機廠先後定製3臺,1999年在國際競標中又取得天津阿爾斯通水電設備公司的1臺訂單,而2002年一重再訂1臺。」武重工具機有限責任公司的副總兼總工程師桂林介紹。據說,這臺16米立車售價2000萬人民幣左右,僅為國外同類產品價格的一半甚至更少。「正因為國內擁有可以抗衡的技術,國外品牌不得不降價,否則賣到1億/臺都是有可能的。」
桂林認為,進行這些技術創新的意義非常重大,一是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國工具機設計生產水平,其次是實現了關鍵技術的新突破,替代進口,實現民族品牌對國外品牌的制衡。的確,作為製造工業的工作母機,工具機業若被壟斷,後果將不堪想像。不憚設想,如果沒有武重,新中國的多少工業事件需要改寫?國外同類重型工具機的價格將比現在翻幾番;三峽的發電機組在國內難以找到加工設備,大筆資金將流到壟斷技術和設備的發達國家……
如同當年樂凱膠捲與柯達富士的抗衡,不僅宥於產品意義上,更是一種存在的制御,對競爭格局的打破重立。同樣,在每年進口數十億美元、進口額佔到工具機市場份額六成的殘酷形勢下,以裝備中國為己任的武重深味肩上的使命:振興民族工業任重道遠。
憶往昔 崢嶸歲月稠
和武漢長江大橋年歲相仿的武重於1958年組建,是我國「一五」計劃中全國156個重點項目之一,在工具機業曾有著「亞洲明珠」的美譽。輝煌的過往總是讓老員工們念念不忘,他們在偌大的武重宿舍區裡曬著太陽,還在為武重當年是否位列工具機業「十八羅漢廠」爭論得不可開交。
武重所在的武昌區中北路,又名工業街、名牌街、八裡洋街。從前,和大多數大型老國企一樣,職工過萬的武重就是一個小社會,從衣食住行到學校醫院幼兒園樣樣不缺。然而經年累月的超負荷運轉終於不再暢快,武重在1990年代中期伴隨著行業的不景氣同樣瀕臨危機。富貴如浮雲,武重在遭遇生死劫之後,重新回到了埋首創業的年代。
現任武重集團董事長陳國新就是在那時走馬上任,受命於危難之中的。憶起頗不容易的20年,陳國新感慨萬千。「1993年前後,武重從前兩年的高峰滑落到了谷底,一蹶不振,技術工人流失嚴重,這種大起大落讓我們開始反思」,他認為,除了工具機市場的普遍低迷,老國企的活力式微等帶來的種種難題也不容迴避。
武重一直在探尋出路。
據了解,2000年11月14日,武重債轉股協議在京籤訂,債轉股額度為3.82億元,企業的負債率大為降低,負債結構趨於合理。2001年,經武漢市國資委批准,武漢重型工具機廠由原來的工廠制改為公司制,成立武漢重型工具機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武重集團)。根據債轉股協議,由武重集團(佔股份51.45%)、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東方資產管理公司等三家共同組建債轉股新公司——武漢武重工具機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武重工具機),主要業務為工具機製造和加工業。而改制自然水到渠成,去年,武重同其他4家武字頭的老國企一同接到了改制的發文。該年年底便完成第一輪改制,工人身份轉變,實現了負擔剝離、國企民營的武重「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企業發展規劃中」。
為了直接面向市場,進行專業化生產,武重工具機根據產品結構,組建了武漢武重鑄鍛有限公司,武重機械加工公司,武漢威泰數控立車有限公司,武重數控鏜床公司,武重數控銑床公司等專業化分(子)公司,以及與義大利合資創立了武漢善福重型工具機有限公司。武重有關人士對當前的運營模式非常認可,他表示,「相比於同類廠家,武重的產品種類齊全,同樣也存在弊端。過去我們用一個拳頭打五個拳頭,因為幾家競爭對手分散在立車、鏜床、銑床各類產品上(立車方面是齊一,鏜床方面有齊二和昆機,而銑床的對手是濟二和北一等等)。而在成立分公司之後,武重就可以化整為零逐個擊破,更好的適應市場競爭。」
技術改造 一波三折
幾年前,武重曾經在一份技改項目申請書中這樣措辭,技改完成之後,預計2005年銷售收入將達3.7億。現在看來,武重的發展速度顯然大大超出了預想。「前年我們的銷售收入為2.12億,去年接近3.5億,2005年目標為4億,2008年將達到8—10億。」桂林對今年的發展態勢十分樂觀,「當前武重訂單已經累積6個億,市場形勢很可觀,而且職工的生產積極性也很高」。不過令他憂慮的卻是生產能力不足。他認為,為了解決這一令人頭疼的瓶頸問題,技改迫在眉睫。
談起技改問題,不誇張的說,一直是困擾武重再發展的「攔路虎」。據介紹,十幾年來,國家有關部門5次批給武重技改項目,但次次都因無配套資金而落空,未能進行過一次技改。對此,陳國新憂心如焚,「不搞技改,武重就沒有前途,按照現在的設備最大限度挖潛,年銷售收入最多也只有4億元。」
而事情終於出現轉機。去年上半年,為振興民族裝備製造業,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關部委對全國10—15個重點工具機企業給予扶持。於是,陳總特地跑到中國工具機工具工業協會,申請將武重列進去。同年,武重啟動1.18億元國債技改項目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也有了著落。
2005年伊始,武重終於拉開了一波三折的技改大幕。桂林說,「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鼓舞」。據他估計,在技改完成後,武重將實現工具機技術升級,年銷售收入有望達到8億元。
「當前技改資金已到位,技改招標也已經開始。我們將採購和自行研製高精度設備,促進重型工具機升級,全面改善廠房設備等硬體設施。而第二期5—10億的技改項目正在規劃中,將對與主業關係不大的鑄造、機加工廠進行土地置換,組建一個現代化的科研中心,並擬建兩大基地,即中國數控重型工具機研發製造基地與華中地區大型設備、零部件國際化加工協作基地。屆時,武重將達到10—15億的生產能力。」總工桂林似乎已經看到了新基地上轟鳴的機器和忙碌的工人,臉上浮現出淺淺的笑。
為「裝備中國」而生的武重,必將揮舞孔武有力的雙翼,翱翔在中國的腹地。
主副業並興 交相利
對工具機企業來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武重也不例外。
2004年8月,武重與德國海瑞克公司籤訂協議,準備合作製造隧道掘進設備——盾構機。並有意爭取參與武漢地鐵、過江隧道等工程的建設。據業內人士分析,目前海瑞克公司的盾構機產品佔中國市場的90%左右;這一合作將極大提升武重的重型裝備製造水平,拓展武重的產品結構。
而對於業界,這不能不算是一個信號,武重早前便開始探討的多元化經營與專業化生產結合又結出了新果子,略有喧賓奪主之嫌。不過,武重方面表示,「經營這些副業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振興我們的工具機主業。」近年來,武重利用自身優勢進軍第三產業,通過基建、土地租賃,開闢招商區引進了世界五百強企業——百安居以及國美電器、大型汽車賣場等。「這樣做既利於分擔風險,又能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每年千餘萬的收入也為主業科研和技改貢獻匪淺。」
而行內人不難猜測,一切舉措皆因重型工具機業的發展規律和性質使然。
雖然據相關資料顯示,武重在重型和超重型工具機業多年來屢有斬獲,數控立車產品的市場佔有率高達60% ,鏜床和銑床的市場競爭力也位居前列。但重型工具機領域有這樣一句行話,叫做「賣一臺死一臺」,就是說產品銷售結束,意味著客戶又少了一個,畢竟這類產品需求量不大,而且使用壽命非常長。「我們的很多產品無法進行批量生產,通常客戶對每臺的功能要求都不同,而通常完成一臺工具機需要一年時間,我們壓力很大。比如這臺16米立車,生產5臺估計市場已經飽和。」所以除了當仁不讓地爭取訂單,重型工具機廠們都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不可否認,每年產銷100餘臺、收入幾個億的帳面,與瀋陽工具機、大連工具機這些年入20億甚至30億的闊佬們著實相形見絀。當然,術業有專攻,拿重型工具機與輕型工具機比較並不合理,有心人卻因此找到些啟發。餘中華向記者轉述了武重領導班子的想法,「其實,武重的優勢還是在這個『重』字上,不會輕易向輕型工具機轉移,畢竟輕型工具機市場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靈活性更高些,我們轉產無異於大馬拉小車。但是武重也在嘗試生產規格稍小的重型工具機產品,以進行批量生產,我們稱之為『吃飯產品』。」
其實,武重傾心老本行也在情理之中。根據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的最新市場分析,中國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工具機市場,2005年市場銷售額將達到70億美元。那麼重型工具機能分到幾杯羹呢?據機械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楊學桐分析,2005年仍面臨缺電、缺煤、缺油的局面,我國在能源上的投資力度仍然很大,與其相關的行業比如重型工具機和專用的大型工具機的需求將保持旺銷的趨勢。
總之,沉浮多年的老江湖已歷練出一雙火眼金睛,該出手時武重決不錯失。
已經到了4月,工具機業眾位老將新手將齊聚北京國際工具機展,不管是濃墨重彩捲起收購風雲的東北工具機二人組,還是苦練內功以靜制動的武重一派,以及東南西北中各大輕型、重型工具機廠將悉數粉墨登場。
齊刷刷地聚向那方的眼睛想必依然在觀望,已放出收購風聲的沈機屆時會否出牌,而積聚數年功力漸露王者之相的武重是否會反其道而行之,實施反併購呢?當然,那就是另一個值得期待的故事了。[來源於:中國機電工業]
( 責任編輯:李淑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