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社科知識建設幸福家庭」
12:02來自齊魯壹點
「傳播社科知識建設幸福家庭」
疾病控制
市民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由我給大家介紹疾病控制的相關知識,我來自棗莊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從事傳染病防控工作。
從人類誕生以來,疾病就與人類文明共生共存、相伴同行,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與傳染病的鬥爭也是綿延數千年從未停止:比如,瘧疾,遠在殷商時代,我國就把「瘧」字作為疾病記錄在甲骨文和青銅器上,從曾經肆虐全球的天花、鼠疫、霍亂,到近四十年才「榜上有名」的愛滋病、伊波拉病毒病,再到新冠肺炎……這些流行範圍廣、傳播速度快的傳染病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
今天主要介紹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傳染病防治基本知識,二是傳染病防控措施。旨在讓市民朋友們了解傳染病的基本知識,掌握預防控制要點,保護自身與家人健康。
一、傳染病防治基本知識
(一)什麼是傳染病?
傳染病是由某種特殊的生物病原體(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皮膚黏膜等不同途徑侵入人體後所引起的能在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具有傳染性的疾病。
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兩大特徵,傳染病的危害嚴重,可以造成經濟損失,甚至導致死亡。
(二)法定傳染病病種(甲乙丙3類40種)
甲類傳染病2種:鼠疫、霍亂
乙類傳染病27種: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愛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新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按甲類管理)
丙類傳染病11種: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手足口病。
(三)傳染病流行環節與影響因素
傳染病流行的三個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
傳染源
傳染源:指有病原體已在體內生長繁殖並能將其排出體外的人和動物。
傳染源包括病人、病原攜帶者、隱性感染者、受感染的動物四個方面。
傳播途徑
概念:病原體由傳染源排出後再侵入另一個易感機體前,它在外界環境中所經歷的全過程稱傳播途徑。一般有以下幾種:
1、經呼吸道傳播:如流感、新冠肺炎、麻疹、肺結核等;
2、經消化道傳播:病原體汙染了食物、水或者食具,如1854年倫敦霍亂流行
3、接觸傳播:易感者與被汙染的病原體接觸時獲得感染,直接接觸、間接接觸(手等)
4、蟲媒傳播:被病原體感染的吸血節肢動物,在叮咬時將病原體傳播給易感者,如蚊傳瘧疾,蜱蟲叮咬等。
5、血液、體液傳播:病原體存在於患者或攜帶者的血液或體液中,通過應用血製品、分娩或性行為等造成傳播。
有的傳染病僅有一種傳播途徑,比如傷寒,僅通過消化道傳播,有的傳染病有多重傳播途徑,比如愛滋病,可以通過血液、性途徑與母嬰傳播。
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對某種傳染病缺乏特異性免疫力而易感的人群。未感染過某種疾病、未接種過疫苗者,都是易感者。
影響傳染病流行的因素:
自然因素:地理、氣象、生態等會對傳染病流行造成一定影響;寄生蟲病和蟲媒傳染病對自然條件的依賴尤為明顯;
社會因素:包括社會制度、經濟狀況、生活條件、文化水平對傳染病流行有著決定性影響;人口流動、全球化進程加快,飲食習慣等也對傳染病流行起著重要作用。
二、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
傳染病控制措施主要圍繞管理和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三個方面展開。
保護易感人群的措施主要有:接種疫苗是防控傳染病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兒童應按照免疫規劃程序按時接種疫苗,老年人、體弱者、醫務人員等重點人群也應接種相應疫苗;均衡營養、適當運動、多喝水、保證充足睡眠、佩戴口罩,以上這些方法都可以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使個體不患病,即使患病,症狀也會相對較輕;
切斷傳播途徑的方法主要養成良好生活衛生習慣:勤洗手:用流水洗手、用七步洗手法洗手;吃熟食、不喝生水,生熟廚具分開;室內常通風、少去人員密集的場所、講究呼吸道禮儀,打噴嚏或咳嗽時遮掩口鼻,正確選擇並佩戴口罩;注意一次性外科口罩有裡外之分,淺色面有吸溼功能,應該貼著口鼻,深色面朝外。佩戴時,要將褶皺完全展開,將嘴、鼻、下頜完全包住,然後壓緊鼻夾,使口罩與面部完全貼合。
管理和控制傳染源的做法主要有如果出現不適,建議及早就醫,切勿延誤治療,就醫時應佩戴好口罩,乘坐專車就醫,不要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患病期間應遵醫囑,住院或居家治療,應多休息,避免外出,更不提倡帶病堅持工作或學習,待痊癒後復工或返校,避免傳染他人。
簡要總結一下防控口訣就是
增強體質:不挑食、多運動、喝開水、保睡眠
良好習慣:勤洗手、吃熟食、掩口鼻、生熟分開
預防措施:種疫苗、常通風、少聚會、戴口罩
患病就醫:早就醫、用專車、勿外出、痊癒返
最後祝市民朋友們身體健康,闔家幸福!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