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歲尾,很多人都會回顧這一年來的成績。太原小夥王名樂今年最大的收穫,是為太原蓮花落捧回了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
2020年10月15日晚,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儀式在蘇州舉行。中國曲藝牡丹獎是由中國文聯、中國曲協共同主辦的全國性曲藝專業最高獎,每兩年評選一屆。本屆牡丹獎評選中,48家單位報送的參評節目430個,涵蓋116個南北曲種,節目報送數量為歷屆牡丹獎之最。最終共評出節目獎5個、表演獎6個、文學獎4個、新人獎5個。
王名樂在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頒獎儀式上
江蘇援鄂醫療隊隊員代表為「新人獎」獲得者頒獎時,王名樂懷著激動的心情接過了沉甸甸的獎盃,卻帶著幾分遺憾——一個地方曲藝形式拿到了全國性曲藝專業最高獎,這是太原蓮花落幾十年來最光彩奪目的一刻,但是恩師曹強卻無法看到這一幕了。
「要是師父還活著該多好啊!」王名樂感嘆著,含淚回憶與師父相處的珍貴時光,他覺得肩頭的擔子更重了,「我應該把這門藝術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不負師父重託。」
蓮花落是北方民間曲藝藝術形式之一,最早出現於南宋時期,清朝道光年間傳入山西文水、交城、晉中一帶。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太原市歌舞雜技團曲藝演員曹強主動尋訪到了獨居在瓦窯村的「晉中落子」老藝人李蓮根老師,開始潛心學藝。後經曹強先生不斷摸索與實踐,形成了「韻誦與徒歌相交融,普通話與方言相結合,句式結構多變」的深受百姓喜愛的獨特藝術形式「太原蓮花落」。
王名樂,原名王灝瑋,1993年出生於山西太原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與太原蓮花落的結緣可謂偶然。「我小的時候就比較喜歡曲藝,父親告訴我有一種本土曲藝形式是太原蓮花落,我聽了幾首,就喜歡上了。」12歲時,王名樂找到三盤曹強老師的VCD,便利用業餘時間一字一句地學。
「為了記住詞,只能聽一句按一下暫停鍵,把詞抄在本上。光是記詞的本兒,就攢了一大紙箱。」回憶起當時學藝的情況,王名樂介紹,他每天放學回家寫完作業已經九點多,父親還要陪著他去離家不遠的龍潭公園練習好幾個小時。
「夜晚的公園比較安靜,我站在湖邊大聲練習,不僅練蓮花落,也練快板和相聲,一練就是好幾個小時,有時練到夜裡一點多才回家,不論颳風下雨都不間斷。」正是有了這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的積累,王名樂才為今後學藝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王名樂2010年與恩師曹強合影
14歲時,王名樂父子經朋友引薦,找到了曹強老師,開始正式學習太原蓮花落。後來,王名樂從曹老師的女兒和太太那裡知道,曹老師曾經很興奮地對家人說,發現了一個學習蓮花落的好孩子。
此後幾年,每個周六日或者寒暑假,王名樂都會到曹強老師家學藝。他至今都記得,在曹老師家逼仄的客廳裡學藝時的場景,「老師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地教我,一遍遍示範,一遍遍糾正,非常有耐心,真的是口傳心授。我想,傳統藝術的傳承,就是老藝術家這樣一字一句餵出來的。」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學習後,2009年,太原蓮花落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演出在太原長風劇院舉行,曹強老師帶著5個學生參加演出。
「當曹老師走上舞臺的時候,觀眾席沸騰了,人們站起來鼓掌、喝彩,雷鳴般的掌聲久久不息。老師含著熱淚左作揖右作揖……」那次專場演出,是王名樂第一次登臺演出,也是他第一次看師父在臺上表演,他深深地感受到了人們對太原蓮花落以及師父的喜愛。「我真的被震撼到了!我想,一個演員得到觀眾這樣的認可,應該是最值得驕傲的藝術成就吧!有一天我也能這樣得到觀眾厚愛,就值了!」
太原蓮花落為何會受到人們的喜愛呢?其作品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批判舊思想、提倡新風尚的,有諷刺腐敗現象的,也有期待祖國團圓、崇尚愛國主義精神的,可謂內容豐富、雅俗共賞。這些作品還將太原方言的特點淋漓盡致地展現給觀眾,挖掘出太原方言的美感和幽默,讓人在感覺親切的同時會心一笑、深深思索。
同一年,王名樂考入山西戲劇職業學院讀書。尚未畢業時他就開起了婚慶公司,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但是小有成就、收入可觀的他卻感覺心裡不踏實,偶然看到和曹強老師的合影,他才驚覺已經有兩三個月沒有和老師聯繫了。
心懷愧疚的他買了禮物去看望老師,一路上忐忑不安。他想,當時老師對他寄予厚望,自己卻忙於生意,沒有很好地傳承太原蓮花落這門藝術,會不會被老師臭罵一頓呢?
讓王名樂驚訝的是,曹強老師還是那麼熱情、隨和,充滿了長輩對小輩的疼愛。只是在王名樂臨走時,曹強老師坐在陽臺上滿含落寞地說:「太原蓮花落要是有人繼承就好了,那樣我死也瞑目了。」夕陽的餘暉灑在老先生蒼老的臉上,王名樂看到了老師眼中的淚水。那一刻,他覺得非常心疼,順勢接過了老師的話:「曹老師,買賣我關了,太原蓮花落我來繼承吧!」
如今,人們娛樂的方式多種多樣,從事傳統曲藝工作,必須耐得住清貧、守得住寂寞,扎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剛剛步入社會的王名樂面對親朋好友的不解,關掉了婚慶公司,和曹強老師潛心學藝,多次參加演出,技藝逐步精進。
2013年11月26日,王名樂和其他8位師兄正式拜入曹強先生門內。2014年2月25日,曹強先生突然因病離世,帶給王名樂和其他師兄巨大的打擊,也給喜歡這門藝術的觀眾留下深深的遺憾。承受著悲痛的王名樂決定牢記師父的囑託,把凝聚著恩師畢生心血的太原蓮花落傳承和發揚下去。
為了那句承諾,王名樂全身心地投入太原蓮花落的傳承和創新中,創作出《新夢遊三晉》《機迷不機迷》《兒子的煩惱》等廣受觀眾喜愛的作品,獲得了多個地方和全國獎項。2017年,王名樂成為太原蓮花落代表性傳承人,2019年成立王灝瑋名家工作室。如今的他特別忙碌,幾乎每天晚上,他都要到太原食品街的懿曲社進行演出,吸引了很多粉絲。
王名樂與師兄張濤演出防疫情作品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演出受到影響,但王名樂並不閒著,他嘔心瀝血創作出太原蓮花落《請相信》《過關》《戰役》《防疫》和歌曲《在一起》等作品,與師兄張濤進行演出。這些作品在太原電視臺滾動播出,向人們普及防疫相關知識,展示萬眾一心抗擊疫情的決心和行動,可謂鼓舞士氣、振奮人心,在關鍵時期充分發揮了藝術作品的力量,體現了藝術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黎明的黑暗逐漸散去,孤獨的守望有我陪你,此刻的我們遠隔千裡,相通的心卻連在一起。能過去,溫暖的陽光照耀大地,能過去,中華的脊梁更加挺立……」王名樂創作的歌曲《在一起》至今聽來,仍舊讓人心潮澎湃、熱血奔湧。
不僅如此,王名樂還整理編寫了「用太原蓮花落唱老街巷」系列作品,南肖牆、三橋街、大南門、五一路、首邑門等太原老街巷和標誌性建築在王名樂口中變成了琅琅上口的蓮花落作品,其前世今生、歷史典故、名稱來源等通過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示出來,擴大了太原老街巷的影響力,提升了太原旅遊的知名度。
在抖音平臺上,王名樂的129個作品中,有94個是關於老街巷的,有的單個視頻播放量達到了55.5萬。「我打算把太原老街巷系列作品編輯成書,讀者掃描二維碼就可以欣賞太原蓮花落的音視頻。」王名樂說。
在創作演出的過程中,王名樂還收了十來個學生,最小的五六歲,最大的36歲,「我想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讓太原蓮花落繼續發揚光大。」在山西省實驗小學的蓮花落班,王名樂堅持9年給孩子傳承太原蓮花落,讓這門藝術在孩子們心中紮根發芽。
為了給太原蓮花落愛好者提供一個展示平臺,擴大其影響力,2019年,王名樂在相關部門支持下,組織了「第二屆曹強杯太原蓮花落大賽」,200多人報名參加了成人組、少兒組的比賽,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太原蓮花落來源於民間,在老百姓的喜愛中繁榮興盛。王名樂說,他將繼續勇挑重擔,讓這門傳統藝術持續綻放光芒。
山西新聞網記者 葛海霞
(責編:郗濤、郝亞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