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0月31日,周四,距離教師資格證筆試(11月2日)還有最後2天啦!最近,很多小夥們問我,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太難了!知識點忒多!今天谷小米老師將科目二的必背考點進行匯總整理,希望各位考生縷清知識脈絡,多得10分,一次過筆試!
教師資格證
必背考點1——內發論與外鑠論
內發論: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於人自身的內在需要。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爾遜、高爾頓、格賽爾、霍爾。
孟子認為「性本善」;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威爾遜提出「基因複製」;高爾頓是遺傳決定論點的「鼻祖」。格塞爾強調成熟機制對人的發展的決定作用;霍爾認為「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
外鑠論:認為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代表人物:荀子、洛克、華生。
荀子認為「性本惡」;洛克提出「白板說」;華生曾經說過「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不管他們祖先的狀況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們培養成從領袖到小偷等各種類型的人。」
必背考點2——教學方法的選擇依據
(1)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
(2)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
(3)學生特點;
(4)教學時間、設備、條件;
(5)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必背考點3——常用教學方法
(1)講授法,基本要求:講授內容要有科學性,系統性,思想性,啟發性和趣味性;注重啟發,講究講授的策略與方式;講究語言藝術,適應學生的心理節奏。講授法可分為講述、講解、講讀和講演四種方式。
(2)談話法,基本要求:要準備好問題和談話計劃;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富有挑戰性和啟發性,問題的難易要因人而異;要善於啟發誘導;要做好歸納小結。談話法可分為複習談話和啟發談話。
(3)討論法,基本要求:討論的問題要有吸引力;討論時,要善於在討論中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教師應做好討論小結。優點: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合作精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
(4)讀書指導法,基本要求:指導學生精心閱讀教科書;指導學生善於閱讀參考書;指導學生寫好各種形式的讀書筆記。
(5)演示法,基本要求:教師要做好演示前的準備;要使學生明確演示的目的、要求與過程,能夠主動、積極、自覺地投入觀察與思考;通過演示,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清楚、準確地感知演示對象,並引導他們在感知過程中進行綜合分析。
(6)實驗法,基本要求:明確目的,精選內容,制定詳細的實驗計劃,提出具體的操作步驟和實驗要求;重視語言指導,重視教師示範的作用;要求學生獨立操作,及時檢查結果,幫助學生總結。
必背考點4——常見教學組織形式
(1)個別教學制:教師在同一時間以特定內容面向一個或幾個學生進行教學。辦學規模小、速度慢、效率低,卻能較好地適應個別差異。
(2)班級授課制:誇美紐斯在其《大教學論》中提出了班級授課制,即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和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集體進行教學的制度。
(3)分組教學制:能力分組,學生學習的課程相同,學習的年限不同;作業分組,學生的學習年限相同,學習的程度不同;內部分組,內部分組是在按年齡編班的基礎上,根據學習能力或學習成績的差異分組教學;外部分組,是按學生能力或成績差異,在同一個年級中編成不同的班級,如快班、慢班、重點班、普通班。
(4)道爾頓制:指教師不再通過上課向學生系統的講授教材,而只為學生分別制定自學參考書、布置作業,由學生自學和獨立作業,有疑難時才請教師輔導,學生完成一定階段的學習任務後,向教師匯報學習情況並接受考查。
(5)川普制:把大班上課、小組討論、個人自學三種教學組織形式結合起來。
(6)貝爾—蘭卡斯特製:也稱導生制,由教師教年齡大的學生,再由其中的佼佼者「導生」去教年幼或學習差的學生。
(7)文納卡特製:將課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按學科進行由學生個人自學讀、寫、算和歷史、地理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另一部分是通過音樂、藝術、運動、集會以及開辦商店、組織自治會來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
必背考點5——班集體的特徵
(1)明確的共同目標;(2)健全的組織結構;(3)共同的生活和活動準則;(4)班級成員之間平等、心理相容的氣氛。
必背考點6——簡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內容。
(1)了解和研究學生;(2)組織和培養良好的班集體;(3)做好個別教育工作;(4)協調學校、家長和社會有關方面的教育影響;(5)做好學生全面素質的評定。
必背考點7——班主任如何做好後進生的工作?
(1)關心熱愛與嚴格要求相結合;(2)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3)善於發掘後進生身上的「閃光點」,增強其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4)針對後進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對症下藥;(5)對後進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恆;(6)重視後進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7)要重視學校、社會多方配合,為後進生提供良好的心理環境。
必背考點8——德育方法
是為達到德育目的在德育過程中採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和。
德育方法主要有:說服教育法、榜樣示範法、情境陶冶法、實際鍛鍊法、修養指導法、品德評價法。
榜樣示範法:用榜樣人物的優秀品德來影響學生思想、情感和行為的方法。「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情境陶冶法: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品德的方法。「讓每一面牆壁都會說話」。
實際鍛鍊法:讓學生參加各種實際活動,在活動中鍛鍊思想,增長才幹,培養優良思想和行為習慣的方法。
品德修養指導法:教師指導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和自我品德反省,以實現思想轉化及行為控制的方法。
品德評價法:根據一定的要求和標準,對學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斷的德育方法。
必背考點9——德育過程
德育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藉助於德育內容和方法,進行施教傳道和受教修養的統一活動過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發展的過程,是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範個體化的統一過程。
德育過程的構成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德育內容;(4)德育方法。
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社會通過教師向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與學生現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必背考點10——德育原則
(1)疏導原則:又稱循循善誘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2)導向原則:導向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從而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是,德育過程中,教育者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任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4)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指教育者在進行德育時,應當有目的,有計劃的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的進行,以保障教育的整體功能得到發揮,學生的品德能按照目的的要求發展。
(5)因材施教原則:因材施教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教育者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以及品德發展現狀,進行不同的教育,加強德育的針對性,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6)課堂與生活相結合原則:是指教育者在進行德育時,要引導學生把課堂道德理論學習與課外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把提高道德認識與養成行為習慣結合起來,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7)長善救失原則: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要充分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學生的積極因素去克服它們的消極因素,促進學生道德成長。
(8)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原則:教育者在進行德育工作時,既要正面引導、說服教育、啟發自覺、調動學生接受教育的內在動力,又要輔之以必要的紀律約束,並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9)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在德育過程中,教師既要通過集體的力量教育個別學生,又要通過對個別學生的教育影響集體教育,把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辯證地統一起來。
必背考點11 簡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傳遞保存文化的功能;(2)教育具有傳播交流文化的功能;(3)教育具有選擇提升文化的功能;(4)教育具有創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必背考點12——簡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選擇與組織應遵循的原則。
(1)自主性。要重視學生自身發展需求,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2)實踐性。強調學生親身經歷各項活動,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創新能力;(3)開放性。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具體活動內容具有開放性;(4)整合性。內容組織要結合學生發展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徵,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為核心;(5)連續性。內容設計應基於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活動內容具有遞進性。
必背考點13——主要課程理論流派
(1)學生中心課程理論:以經驗為基礎,以兒童為中心,以實踐活動為形式;
(2)學科中心課程理論:以知識為核心,以學科為中心。包括結構主義課程理論(布魯納);要素主義課程理論(巴格萊);永恆主義課程理論(赫欽斯)。
(3)社會中心課程論(布拉梅爾德):把重點放在當代社會的問題、社會的主要功能、學生關心的社會現象以及社會改造和社會活動計劃等方面。
必背考點14——教科書編寫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與要求
(1)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2)強調內容的基礎性與適用性;(3)知識的內在邏輯與教學法要求的統一;(4)理論與實踐統一;(5)教科書的編排形式要有利於學生的學習;(6)注意與其他學科的縱向和橫向聯繫。
必背考點15——簡述教師應該如何備課。
(1)備課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鑽研教材、了解學生和設計教法;(2)備課要寫好三種計劃:學期(學年)教學進度計劃、單元計劃(課題計劃)、課時計劃(教案)。(三備、三寫)
必背考點16——注意的基本特徵
1.注意的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對象或某一活動上的時間長短特性。持續時間愈長,注意就愈穩定。
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動搖)是指短時間內注意周期性地不隨意跳躍現象。
注意不穩定表現為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離開了當前應當完成的任務而被無關的事物所吸引。
2.注意的廣度也稱注意的範圍,是指在同一時間內,人們能夠清楚地知覺出的對象的數目。
3.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進行兩種或多種活動時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對象的現象。
4.注意的轉移是根據新的任務,主動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或由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種活動的現象。
必背考點17——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
1.運用啟發式教學,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創造性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並將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相結合
3.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想像能力。
4.組織創造性活動,正確評價學生的創造性。
5.開設具體創造性課程,教授學生創造性思維策略和創造技法。
6.結合各學科特點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
必背考點18——意志的品質
意志的自覺性,相反的意志品質是受暗示性(盲從)和獨斷性;意志的果斷性,相反的意志品質是優柔寡斷和草率武斷;意志的自製性,相反的意志品質是任性和怯懦;意志的堅韌性(堅持性),相反的意志品質是動搖性和執拗性。
必背考點19——學習遷移的分類
(1)根據遷移的性質分:正遷移和負遷移
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積極、促進的影響叫正遷移。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幹擾或阻礙的影響叫負遷移。
(2)根據遷移發生的前後方向分:順向遷移和逆向遷移。
先前的學習對後繼學習的影響是順向遷移。後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的影響是逆向遷移。
(3)根據前後學習的難度差異分:垂直遷移和水平遷移。
垂直遷移也稱縱向遷移,是指先前學習的內容與後繼學習的內容是不同水平的學習活動之間產生的影響。水平遷移也稱橫向遷移,是指先前的學習內容與後繼的學習內容在難度上屬於同一層次的水平活動之間產生的影響。
(4)根據遷移的內容分:一般遷移和具體遷移。
一般遷移:也稱非特殊遷移,是指在一種學習中所習得的一般原理、原則和態度對另一種具體內容學習的影響,即原理、原則和態度的具體化運用。具體遷移:也稱特殊遷移,是指學習遷移發生時,學習者原有的經驗組成要素及其結構沒有變化,只是將一種學習中習得的經驗要素重新組合併移用到另一種學習中。
必背考點20——上位學習與下位學習
(1)下位學習(類屬學習):指將概括程度或包容範圍較低的新概念或命題,歸屬到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範圍較高的適當概念或命題之下,從而獲得新概念或新命題的意義。(從角直角、銳角。)
(2)上位學習(總括學習):是指新概念、新命題具有較廣的包容面或較高的概括水平,這時,新知識通過把一系列已有觀念包含於其下而獲得意義,新學習的內容便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觀念產生了一種上位關係。(從松樹、柳樹樹。)
必背考點21——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1)自我中心階段(2~5歲);
(2)權威階段(他律道德階段或道德實在論階段)(6~8歲);
(3)可逆性階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9~10歲);
(4)公正階段(11~12歲)。
必背考點22——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1)焦慮症:個體不能達成目標或不能克服困難的威脅,致使自尊、自信心受挫,或使失敗感和內疚感增加,形成一種緊張不安,帶有恐懼的情緒狀態。對焦慮症的主要矯正方法包括肌肉放鬆、系統脫敏法,運用自助性認知矯正程序等。
(2)抑鬱症:以持久性心境低落為特徵的神經症。
(3)強迫症:是一組以強迫症狀(主要包括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症。強迫行為指當事人反覆去做他不希望的動作。強迫症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日本的森田療法。
(4)恐怖症:對特定的無實在危害的事物與場景的非理性懼怕。恐怖症治療的最好辦法是系統脫敏法。
(5)人格障礙:指明顯偏離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為方式。常見的人格障礙有依賴型人格障礙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溫馨提醒:
1、各位考生可於12月10日登錄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網站查詢考試成績。
2、2019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面試時間:2020年1月4日-5日。有條件的同學,可提前準備面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