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張衡的候風地動儀被歷史教材刪除的事,引起了不少搞教育和學歷史的人的關注。我作為一個學歷史的人,當然想蹭蹭這個熱點聊兩句。
在聊這個話題之前,我想先設定一個前提——張衡的確在東漢順帝陽嘉元年(公元132年)製作出來了一個儀器,這個擺放在京師(河南洛陽)的儀器,的確成功地監測到了隴西(今甘肅定西一帶)的一次地震。
請注意,我說的是監測,也就是震後告訴大傢伙兒哪兒發生地震了,不是預測,這個儀器也從頭到尾就沒說過具有預測功能,請不要誤讀了。
好了,我們先拋開那些所謂的仿製品、複製品、設計原理、製作工藝之類的話題不說,我們直接來看看效果,這個玩意兒到底有沒有用。
張衡的地動儀,製作於陽嘉元年(公元132年),張衡逝世於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在這個期間,張衡擔任的職務包括太史令、侍中,後來外放做了一段時間的封國國相,然後以尚書的待遇退休。
從這份簡歷看出來,張衡雖然算不上是位高權重,但是還是有一定的朝廷地位。而且,他在史官這個崗位上前前後後工作了14年,可以說在這個行業和部門根深蒂固了。
說這麼一堆的目的,我是想表達這個意思:
如果張衡的地動儀能夠成功監測到地震,那麼至少從公元132年到公元139年這一段時間內的地震發生之後,張衡是肯定會為自己的發明創造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的。
那麼,就讓我們查看一下《後漢書》裡面,公元133年(陽嘉二年)到公元139年(永和四年)的地震記錄吧。
我們先看《漢順帝》本紀:
陽嘉元年秋七月,史官始作候風地動銅儀。
陽嘉二年夏四月己亥,京師地震。
陽嘉二年六月醜,洛陽地陷(勉強算地震)。
陽嘉四年十二月甲寅,京師地震。(這次地震有點大,嚇得漢順帝都改元永和了:典籍所忌,震食為重。今日變方遠,地搖京師,咎徵不虛,必有所應。)
永和二年夏四月丙申,京師地震。
永和二年十一月丁卯,京師地震。
永和三年春二月乙亥,京師及金城(今甘肅蘭州)、隴西地震,二郡山岸崩,地陷。
永和三年閏四月己酉,京師地震。
永和四年三月乙亥,京師地震。
好了,這就是《順帝本紀》裡這段時間關於地震的全部文字記錄,除了第一句史官提到了地動儀研製成功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字聊到了這個今天大紅大紫的設備。
讀過史書的人都知道,皇帝本紀記錄的主要是影響朝廷的大事,關於地震的記錄,最詳細的還是得看《五行志》。所以我又打開了《後漢書·五行志十六·地震》,查查這期間的記錄。
陽嘉二年:四月己亥,京都地震。四年十二月甲寅。京都地震。
永和二年:四月丙申,京都地震。十一月丁卯,京都地震。
永和三年:二月乙亥,京都、金城、隴西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壞,壓殺人。閏(四)月己酉,京都地震。
永和四年三月乙亥,京都地震。
全部記載完畢,跟本紀上差不多,也沒有任何一個字提到地動儀的監測效果。
說實話,這對於在這個行業裡工作了14年、曾經做過這個部門最高長官的張衡來說,很尷尬,不但他自己沒有顯擺,連他的老部下也沒有幫他顯擺。
這是什麼原因呢?我不敢細想,因為我還沒有分析完畢。
我們來看看《後漢書·張衡傳》,這裡面說,張衡在發明地動儀之後,曾經監測到一起隴西的地震,原文是這麼說的:
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
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這樣:
曾經有一次(西邊)龍頭口裡的銅丸掉了下來,洛陽的學者們都覺得這玩意兒不準,明明沒地震,為什麼會掉下來呢?幾天之後,果然隴西的信使前來報告,說那邊發生了地震,於是大家都覺得這玩意兒很厲害。
這一次地震是哪一次呢?很明顯,說的就是永和三年春二月乙亥日這一次,因為在這七年之間,隴西只匯報過這麼一次地震。
而且這一天,洛陽、蘭州、定西同時發生了地震。
張衡先生,這一天發生了三起地震,您這臺儀器擺放的位置,就處在其中一起地震的震中,而且震級還不小(城郭、室屋多壞,壓殺人),按道理說,您這臺儀器已經搖晃得快要蹦起來了,怎麼可能只掉了一顆銅丸下來?
京師的學者自己都已經嚇得魂飛魄散了,還會質疑這臺儀器不準?
這些學者,是被震傻了嗎?
話說到這個份上,我就不得出一個明顯的結論了,大家自己分析吧……
本文寫於2018年10月17日,題圖系網絡搜索地動儀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