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脈智庫 | 國際智慧城市發展動向與「十四五」智慧城市規劃路徑思考

2020-12-16 國脈電子政務網

  來源 | 國脈研究院

  作者 | 張君至(數字政府研究中心委員、上海國脈高級研究員)

  屬性 | 國脈智庫新春特輯-精選文章⑤

  共勉 | 疫情期間,低調宅家,厚積薄發。閱讀豐盈宅生活,智慧備戰新徵程。

  申明:本文版權歸國脈研究院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授權。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當前動蕩、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下,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有必要抓國際動向、總結經驗、對標先進,進而分辨自己所處的發展階段、優劣勢及下步發展方向。本文重點選取英國倫敦、美國紐約、法國巴黎、日本東京、新加坡五大先進地區進行案例分析,包括其智慧城市建設發展的最新動向、建設經驗及對我國「十四五」期間(2021-2025年)智慧城市建設的啟示,並給出「十四五」智慧城市規劃路徑思考。

  一、國際智慧城市建設發展動向

  (一)英國倫敦:共創智慧倫敦路徑圖

  倫敦市政府於2018年6月提出《共創智慧倫敦路徑圖》( The Smarter London Together Roadmap),目的是激勵數據創新和發展電子科技來為倫敦市民更好地服務,將倫敦打造成為全球最智慧的城市。為落實該項計劃,倫敦市長特地任命了首席數字官(Chief Digital Officer)和智慧倫敦局(Smart London Board)負責智慧城市建設工作。

  《共創智慧倫敦路徑圖》主要分為五大建設領域一是開發更多用戶導向型的服務,包括可以讓居民自由表達對於城市發展意見的線上社區;二是圍繞城市大數據展開新的開發計劃,設立倫敦數據分析辦公室來推動數據開放共享;三是打造世界一流的連接性和更智能的街道,啟動倫敦互聯計劃來確保光纖到位、Wifi覆蓋及5G集成開發戰略;四是增強公眾的數字技能和領導力,從早期教育開始就對勞動力的數據分析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進行培養;五是促進全市範圍內的合作,在倫敦技術和創新辦公室領導下推進跨領域、跨部門、跨城市的合作。

  (二)美國紐約:One NYC 2050戰略

  美國紐約2019年4月份推出的智慧城市建設計劃名為《One NYC 2050戰略》,通過採取積極的措施,迎接未來城市發展可能面對的挑戰,目標是到2050年打造一個強大而公正的城市

  該戰略由紐約市技術與創新市長辦公室(Mayor's Office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s,簡稱MOTI)領銜,市政府其他各部門基於自己的主管業務領域積極配合參與,為具體項目及實施落地出謀劃策,並貢獻技術、資金、政策等形式的支持。

  為達到預設目標,MOTI和其他政府部門規劃了大量的項目,其中一些項目已投入實施並陸續取得成效:(1)基礎設施升級工程,如安裝節能LED燈,減少能源消耗;(2)智慧交通運輸工程,藉助車輛交通管理系統,緩解交通擁堵和調控交通;(3)智慧能源和環境管理工程(4)智慧公共衛生和安全工程,如通過監控車牌、傳感器等匯聚的數據來獲取實時信息,預防犯罪行為;(5)智慧政府和社區工程,將紐約街頭老舊的電話亭改造成為集提供電話、充電、wifi等服務於一體化的通信設備;(6)打造開放的數據平臺、鼓勵商業創新,紐約的數據平臺叫Open Data,截至2019年9月已上線2167組數據,公民可免費查看、下載這些數據,並基於數據平臺進一步創新應用。

  (三)法國巴黎:打造智慧和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巴黎市政府2015年提出「打造智慧和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計劃,以共建開放城市為路徑,以城市互聯互通為工具,以打造可持續發展城市為目標,力圖到2020年將巴黎打造成一個智慧、可持續發展、能從容應對環境變化和科技改革的全球性大都市。該計劃的具體措施包括以下三點:

  一是鼓勵市民參與共建開放的城市。提倡大眾創新參與,政府推出一系列多樣化的數字平臺,讓市民可以參與城市共建,成為城市建設的志願者和參與承建項目的眾籌。

  二是打造高效便捷、互聯互通的城市。包括信息基礎設施,普及數字設備,根據數據終端用戶反饋的數據需求,集中通過大數據程序來公開數據,讓市民可以零距離接觸到政府數據。

  三是建設可持續發展城市。如新建地熱發電項目,包括在新建的承建項目中融入可循環利用的能源系統,提高城市應對災害的自我復原能力。

  (四)日本東京:超智能社會/社會5.0

  東京政府2016年提出建設「超智能社會/社會5.0」的科技戰略。超智能社會/社會5.0是「以人為中心」為指導思想,通過網絡空間技術與物理空間技術的互聯互融,改變居民生產與生活方式,創造新服務和新價值;願景是要建設一個富裕、有活力的社會;實現途徑是激發核心產業的競爭力,實現國民生活的智能化。該戰略的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強化社會結構體制改革,進行技術革新。日本政府採取「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產官學協作」模式來推動人工智慧產業發展。

  二是構築人才、知識、資金的良性循環。通過企業和研究機構聯合研發等舉措,打破人才、知識和資金間的壁壘,共同構建創新體系、培養研究人才。

  三是建設特區以進行與超智能社會相關的技術試驗活動。與超智能社會相關的特區都被賦予(最高等級)國家級戰略特區地位,以提高日本核心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四是構築信息安全保障機制。日本政府通過舉辦官民圓桌會議等形式來推進數據公開,並推進數據共享,數據應用法律法規的制定。

  (五)新加坡:智慧國計劃

  新加坡在全球率先提出建設「智慧國」的計劃,科技賦予市民更多權利、提供更多機會;企業生產力提高,在數字經濟中擁有更多新機遇;國際合作提供更多數字解決方案,跨越國界使民眾和企業受益。具體內容包括:

  1、國家戰略項目:建設核心運營開發環境和交換(CODEX)數字平臺、整合的電子支付二維碼(SGQR,政府和企業聯合推出,將不同的電子支付平臺二維碼整合成一個共用的二維碼)、國民電子身份證(NDI,將居民身份和交易過程對接起來,使企業和公民可安全又便捷地進行在線交易)、智慧國家傳感器平臺(SNSP)等。

  2、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下一代全國寬帶網絡、提升企業SaaS模式開發能力、光纖就緒計劃(為新建建築內部部署光纖設施提供高達90%的補貼)。

  3、科技措施:IPv6過渡計劃、建設數據中央公園(佔地13公頃,吸引跨國公司將他們的總部或數據中心落戶在新加坡)、推廣綠色數據中心創新項目、i-Singapore項目、提升新加坡數據分析能力。

  4、城市生活服務:自動抄表系統(AMR)、一站式服務APP(One Service,公眾可集中通過該APP反映所有市政問題,而不再苦惱究竟哪個機構負責哪個領域的市政問題)、智能老年人報警系統、虛擬新加坡平臺。

  5、網絡安全:增強監視和檢測網絡威脅的能力、確保政府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多層雲安全機制。

  6、運行機制: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管理局(IMDA)成立智慧國家平臺(SNP),負責公共數據的採存管用。

  二、國際智慧城市建設經驗總結

  (一)國際智慧城市建設案例對比

  基於上述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在建設智慧城市方面,不同城市是各有特色、各有側重,如東京非常強調通過提升人工智慧技術來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生活;紐約強調通過大數據撬動城市運營和治理倫敦非常注重開發和提供用戶導向型的數字服務;巴黎更側重民眾共建智慧城市,同時也非常關注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新加坡是全球唯一一個將智慧城市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的國家,足以體現他們落實並建設好「智慧國」計劃的決心。

  (二)國際智慧城市建設共性經驗

  一是政府協調、引導為主、政府各部門各司其職。首先是有一個扮演統籌協調角色的部門,如倫敦案例中的「智慧倫敦局」,紐約案例中的「技術與創新市長辦公室」,新加坡負責該領域的是「諮詢通信媒體發展管理局」;政府其它部門也都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可基於自己的主管領域提出符合規劃總綱的具體項目,而統籌部門不僅要協調好部門之間的關係,同時也要考慮民眾、企業等主體。

  二是重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強調建立技術先進、不斷迭代更新的信息基礎設施。例如物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是日本社會5.0構建的基本前提;紐約市部署各類聯網設備;倫敦市啟動新的互聯計劃,來強調聯通性和建設新的5G項目。

  三是重視數據共享開放。例如紐約、巴黎、日本都上線了自己的數據開放網站,並進行周期性更新,開放包括人口統計、地理統計、災害防治、政府程序等方面的數據。

  四是智慧城市建設成果集中於民生領域。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到「民眾」是各地智慧城市建設的首要服務目標,智慧城市的宗旨是通過技術的提升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而非通過技術革新將跟不上這些浪潮的人們排除在外。如日本、倫敦、新加坡推出的許多用戶導向型項目,都是要不斷縮小貧富差距,打造一個更加公平、便捷的城市。

  五是鼓勵民間力量參與智慧城市建設。在上述案例中,政府採取了積極的鼓勵措施,推動市民和組織參與到智慧城市建設的各個環節。例如紐約市非常歡迎科技團隊基於開放的數據平臺進行應用創新;倫敦政府通過眾籌平臺提供資金來贊助民間的研究工作和項目;巴黎呼籲人們直接參與公眾政策和城市項目的設計及實施。

  三、國際經驗對國內「十四五」時期智慧建設的啟示

  一是因地制宜,找準定位。避免千篇一律的智慧城市規劃,解決城鄉基礎設施和服務資源的差異。如日本非常強調人工智慧產業和生活服務的結合,是為了應對老齡化嚴重的問題,為老人和偏遠地區的人們提供更便捷的服務;倫敦、巴黎為了應對不斷湧入的新移民,推出線上平臺,讓市民更好地參與城市共建。

  二是新時代,新要求。在新時代要求下,智慧城市涵蓋了更多不同的含義,不單單是傳統的提升技術,而是包括信息技術設施聯通、政府數位化轉型、城市精細管理、打造特色數字產業集群、重點領域民生服務提升等多個目標。

  三是新模式,新角色。通過政府內部上傳下達來建設的模式應得到改善,讓包括民眾、企業、社會組織等在內的更多利益主體參與進來,根據適合本地智慧城市建設的模式,來承擔不同角色和分工。

  四是新科技,新增長極。新科技即將成為智慧城市建設新增長極。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量佔GDP比重已達到34.8%,在下個五年,大數據、5G、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如何貫穿城市治理、民生服務、產業發展等領域,並成為經濟新的增長集,值得政策制定者關注。

  五是回歸初心,以人為本。智慧城市建設即將回歸「以人為本」的初衷,將「以人為本」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化服務意識,不斷增強智慧城市為公眾服務的能力,以公眾服務帶動政府與社會的信息資源整合,強化智慧城市建設。

  六是多元發展,城市群發展。特大群城市應對標國際先進水準,將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全球領先的智慧城市群;省級城市應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形成區域性經濟和社會活動中心;地級市、縣級市應著眼於統籌城鄉差距,縮小數據鴻溝,促進均衡發展,特別是要推動新城區和城鎮的特色化、差異化發展。

  四、「十四五」智慧城市規劃路徑思考

  「十四五」即將來臨,新時期智慧城市規劃也逐漸提上日程。關於規劃路徑,這裡進行簡單探討,以供參考。

  (一)規劃路徑

  1、路徑一:摸家底

  對智慧城市建設現狀、經濟發展、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發展與環境建設、產業轉型升級等情況進行現狀調研。具體包括:(1)戰略與目標分析。分析城市發展規劃,明確未來發展戰略定位和目標;分析機遇、要求和外部挑戰。(2)現狀分析。城市發展概況、發展特點、發展存在的問題、發展需求以及信息化建設情況。(3)智慧城市評估。明確智慧城市建設基礎情況、智慧城市建設優劣勢、智慧城市建設重點提升方向。(4)相關分析。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信息化等規劃,提煉出與智慧城市建設相關的內容。(5)建設需求梳理。梳理出智慧城市建設的需求。

  2、路徑二:立目標

  立足智慧城市的發展趨勢,結合當地發展現狀、建設需求,明確智慧城市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建設目標/發展模式。從智慧城市的理論支撐基礎、主要建設方向和目標等方面提出智慧城市建設的指導思想;以解決城市問題為出發點,確定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原則;基於需求分析,在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的框架下制定包含總體目標、細分目標、階段目標的建設目標,其中階段目標明確各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建設內容、建設成果。

  3、路徑三:搭框架

  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數據體系、技術體系、業務體系、應用體系、產業體系、基礎設施體系、標準體系和安全體系進行架構設計:(1)數據體系,包括開展對數據資源架構、數據服務和數據治理的設計;(2)技術體系搭建,指支撐智慧城市建設的技術平臺;(3)業務體系,指分析業務提供方、業務服務對象、業務渠道等方面;(4)應用體系,指對應用系統、功能模塊進行設計;(5)產業體系,指要提出重點發展的城市智慧產業;(6)基礎設施體系,指對物聯感知層、網絡通信層、計算與存儲層,數據與服務融合層的基礎設施進行設計;(7)標準體系,指對智慧城市總體基礎,支撐技術、基礎設施、管理服務和產業等標準進行設計;(8)安全體系,指對網絡和信息安全提出安全技術、安全管理的相關規章制度和標準規範。

  4、路徑四:選路徑

  政策制定者可採取「六位一體」智慧城市建設路徑,即從智慧城市建設的六大主要領域選擇路徑,包括布置建設的主要任務、重點工程、選擇適合當地智慧城市建設的模式、明確各實施階段以及相關保障措施。

  六大智慧城市建設領域:(1)基礎設施,包括雲網端、資料庫的建設(規則庫、政策庫等)、數字孿生、物聯網、車聯網、智聯網等;(2)智慧民生,包括文教體健康、交通出行、最多跑一次、一網通辦等;(3)智慧政府/治理,包括數據治理、流程再造等;(5)智慧應用,包括智慧產業等;(6)智慧人群,包括民眾、企業、機構等,如監測人員流動量、降低辦事服務和居住成本等;(7)智慧環境,包括營商環境、生態環境、制度保障、法治環境等。

  智慧人群、智慧產業和智慧政府三者的關係:智慧人群(數字公民、數字企業、數字社區、科研院校)為智慧產業的發展提供數據,數據驅動智慧產業發展;同時,智慧人群也為智慧政府提供數據分析服務和智慧;智慧產業可以增加稅收、促進就業;智慧政府一方面向智慧人群發布需求、共享數據,另一方面也為智慧產業的發展開放數據、提供數據平臺。

  (二)「十四五」智慧城市建設推進計劃表

  各個地級市或城市在設計自己的「十四五」智慧城市建設推進計劃表時,可以因地制宜。這裡只是做一個簡單總結:(1)到「十三五」結束,即2020年底,普惠化智慧應用格局應初步建設完成,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體系、數據資源利用體系、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和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應就位;(2)2021年到2022年,是智慧人群培育、智慧產業建設、數字政府建設的初級階段;(3)2023年到2024年,是智慧人群和智慧產業發展的高速階段,同時也是數字政府發展的成熟階段;(4)到2025年,智慧人群、智慧產業初步成熟,智慧政府初步建設完成。

  最後要強調的是,構建健壯的城市數據體系、不斷創新城市服務是未來城市發展之路。


  附1:國脈簡介

  數字政府、智慧城市、數字經濟、營商環境、政務服務、(大)數據治理專業提供商。具備「軟體+諮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服務實力,擁有政府數據業務作業系統(GDBOS)、數據基因(DNA)、營商通(MAT)、我能平臺(IEP)四大系列百餘個模塊的軟體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政府、企業提供專業諮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於信息中心、大數據局、行政服務中心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金融機構。2004年至今已成立20餘家分支機構,服務客戶2000餘家,執行項目五千多個。

  在智慧城市方面,國脈已為200多個省市區政府提供規劃、評估、諮詢服務,承接多個省市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及十四五智慧城市建設課題研究等項目,連續9年開展「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活動」,出版《智慧城市——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與設計》《智慧城市100問》《智慧城市發展手冊》《智慧城市:願景、規劃與行動策略》等研究成果。歡迎諮詢、洽談合作!聯繫方式:國脈智慧城市與產業規劃部13901132373


  附2:第九屆2019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報告


  附3:國脈「一網通辦」核心支撐系統(GDBOS),助力數字政府建設

  數字政府2.0作業系統、政務數據體系2.0基礎標配、政務服務一體化升級方案。又名「政府數據業務作業系統」(GDBOS), 是基於國家有關政策要求、各地實踐經驗、數據體系理論、微服務技術架構,圍繞「大數據、大系統、大平臺」融合一體思路,為各地數字政府升級而量身打造的一套作業平臺。運用數據體系、標準治理、業務再造、組織進化等工具和方式,可從結構、標準、模塊架構上對當前政務服務平臺體系進行優化、重組和升級。有效適配部委、省、市、縣(區)不同層次需求,支撐數據整合共享、政務流程再造和服務模式升級,全面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夯實數字政府基礎,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重要支撐。

  依託"產品+數據+標準"框架,構建"標準支撐、數據體系、業務再造、數據治理、管理賦能"五大體系,無縫銜接既有業務系統,有效驅動政務服務整體運作:①落腳在「辦成」,把政務數據歸集到一個功能性平臺,企業和群眾只進一扇門就能辦成不同領域事項;②綜合提升政府政務服務、數據整合與治理能力,並最終實現數位化轉型升級與智慧組織進化。

相關焦點

  • 國脈:中國智慧城市的願景與本質特徵
    國脈互聯作為」智慧城市」規劃金牌提供商,以嚴謹的哲學思維、先進的城市規劃理念、高端的頂層設計能力、豐富的項目實踐經驗為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做出積極的智慧支持,加快推進中國」智慧城市」快速、健康發展。
  • 清研智庫:5G與智慧城市建設的三大飛躍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說,智慧城市將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今天的智慧城市應用已經開始證明這些預測是真的。但真正的顛覆將伴隨著5G的到來,5G將把城市轉變為一個能夠支持大量數字解決方案和個性化服務的動態平臺。
  • 我省「十四五」規劃基本思路藍迪國際智庫專家諮詢會召開 信長星...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9月18日,由省委、省政府,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國際智庫主辦的青海省「十四五」規劃基本思路藍迪國際智庫專家諮詢會在西寧召開。省委副書記、省長信長星出席並講話,藍迪國際智庫專家委員會主席趙白鴿主持,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李傑翔介紹我省「十四五」規劃基本思路,副省長王黎明出席。
  • 智庫研究|增創新優勢:「十四五」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路徑探析
    文|胡榮榮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編制「十四五」規劃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徵程的準備之年。數字經濟、智能製造、區塊鏈等新產業新業態塑造著大灣區的創新生態,大灣區的產業體系趨於完備;三地政府和廣大民眾形成了攜手發展大灣區的共識,中西多元文化融合取得新進展;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升,國際商業網絡更加密集,資本市場和自由貿易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在「十四五」時期,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與挑戰並存。
  • 「十四五」新詞典:「韌性城市」
    「韌性城市」,出現在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系五中全會首提。《建議》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什麼是韌性城市?按照國際組織倡導地區可持續發展國際理事會定義,「韌性城市」指城市能夠憑自身的能力抵禦災害,減輕災害損失,併合理的調配資源以從災害中快速恢復過來。
  • 2018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深圳開幕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何華武,深圳市人民政府市長陳如桂,第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彭森,十二屆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藍迪國際智庫專家委員會主席趙白鴿,英國國際貿易部投資部長Mr.Graham Stuart,韓國國土交通部副部長樸善皓,中國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學部主任胡文瑞,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繼善
  • 解讀廣州「十四五」規劃建議之城市更新|建設精明增長的緊湊城市...
    12月21日,《中共廣州市委關於制定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簡稱「規劃建議」)正式公布,其中提出,廣州將把握國際大都市的發展規律,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下足繡花功夫,建設精明增長的緊湊城市、精緻城市。
  • 《青島市「十四五」城市管理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網上徵集意見
    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陳璐 青島報導「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青島加快建設開放、現代、活力
  • 我市在京召開新型智慧城市及智能物聯網應用基地建設規劃專家評審會
    12月15日,我市在北京召開《陽泉新型智慧城市及智能物聯網應用基地建設規劃》專家評審會。  市長雷健坤出席並講話。副市長李君主持。  2017年9月國務院出臺《關於支持山西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以來,我市積極貫徹落實文件精神,以建設山西(陽泉)智能物聯網應用示範基地為抓手,加快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步伐。在前期大量調研論證、科學研判的基礎上,今年我市正式啟動了《規劃》編制工作。
  • 2020年第一屆中國(南昌)城市智慧視覺產業峰會成功舉辦
    江西省省委常委、南昌市委書記吳曉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兼常務副主任、原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華為公司副總裁史耀宏,南昌市市委常委、副市長肖雲,華為機器視覺總裁段愛國等領導嘉賓蒞臨峰會作演講分享,並現場見證《南昌城市智慧視覺白皮書》的發布及共建南昌「智慧視覺第一城」啟動。南昌臨空經濟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趙海東主持會議。
  • 「十四五」城市管理規劃徵意見
    「十四五」城市管理規劃徵意見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8.25 星期二     早報8月24日訊 記者從青島市城市管理局獲悉,8月22日起至9月6日,《青島市 「十四五」城市管理發展規劃》編制工作開展網上意見徵集 ,以進一步提高規劃編制的科學性和社會參與度,使規劃更好地反映民意、匯集民智、凝聚民心
  • 上海:「小資」符號下的智慧城市現實主義路徑-虎嗅網
    從本階段上海智慧城市建設推進路徑來看,從一開始即跳出了「唯技術論」的窠臼,強調以人、產業、治理等對象與載體的智慧化為發展願景與核心。2016年9月,上海市發布《上海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十三五」規劃》,提出「以新理念引領智慧城市創新發展」。
  • 城市社區智慧治理 助力「數智杭州」
    杭州日報訊 日前召開的市委十二屆十一次全會,謀劃杭州「十四五」規劃及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會議提出,要高水平打造「數智杭州·宜居天堂」,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日前,由杭州市社會治理現代化研究中心、杭州市社會科學院、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城市社區智慧治理論壇上,20多位高校和研究機構專家學者,圍繞「城市社區智慧治理」這個主題,探討相關話題,為「數智」貢獻力量。
  • 建設智慧城市的十大反思 - 產業動態_智慧城市 - 企業網D1Net...
    站在行業的角度,這兩年間,智慧城市也有著不小的變化。 在人們越來越廣泛達成的認知中,智慧城市不再是解決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選項」之一,而成為了「必然」。那麼截止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設工作呈現出怎樣的發展態勢,這其中的思考和總結又有哪些?
  • 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召開,政府相繼公布智慧城市建設標準 |...
    智慧城市並非新的概念,不過中國信息化研究與網公布的2017-2018年中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綜合影響力評估結果顯示,我國95%的副省級以上城市、83%的地級城市,總計超過500個城市,均在《政府工作報告》或「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
  • 「智庫」「智囊」 縱論城市社區智慧治理 杭州豐富的實踐經驗亟需...
    昨天下午,在由市社會治理現代化研究中心、市社科院、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城市社區智慧治理論壇上,來自長三角地區各個高校和研究機構的2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城市社區智慧治理」這個主題,探討了「新時代加強和完善城鎮社區治理體系」「提升社區智慧治理水平」等熱點問題。  基層社會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和關鍵所在。
  • 未來城市 全球智慧——智慧城市發展論壇暨智能礦山建設論壇成功舉辦
    按照智慧高效、充滿活力、精準治理安全有序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市發展新形態和新模式。中國人民大學原黨委書記程天權主旨演講中國人民大學原黨委書記程天權先生為大家做關於《智慧城市建設思考維度》的主旨演講,程天權從智慧城市建設的多角度、多側面為大家剖析智慧城市建設的思考維度。
  • 國脈智庫·《數字政府周刊第83期》—政務服務「好差評」建設
    國脈智庫·《數字政府周刊第83期》—政務服務「好差評」建設 2020-08-07 16:09 來源: 國脈電子政務網 查看:
  • 深度| 未來城市的智慧規劃怎麼做?
    未來城市的智慧規劃怎麼做?未來城市的智慧規劃怎麼做?正是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未來城市實驗室研發副主任楊滔在CCF-GAIR的演講題目。關於楊滔和未來城市實驗室楊滔,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未來城市實驗室研發副主任,註冊城市規劃師,倫敦大學學院(UCL)和清華大學雙博士,清華大學《城市設計》副主編,國際空間句法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築學會計算性設計學術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大數據專委會高級會員。
  • 康銘:智慧的GIS管理智慧的城市
    &nbsp&nbsp&nbsp&nbsp11月3日,以「創新·共享」為主題,為期兩天的「第十一屆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技術研討會暨設備博覽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拉開帷幕。此次大會由住建部信息中心、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中國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管理中心和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等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