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我省在廣州隆重表彰廣東省山村優秀教師,303名來自山村的中小學老師不僅每人獲得1萬元獎金,還有5000元到省市重點學校跟崗培訓的費用。這樣大規模對山村教師的表彰和獎勵,在全省尚屬首次。
不過,在昨日下午主題報告會上,省教育廳副廳長李學明卻透露,這筆獎金還沒發下去,就有幾個縣教育局要求老師上交獎金。
有縣教育局要「抽水」,副廳長向教師道歉
昨日大會上一共表彰了303名「廣東省山村優秀教師」。除省市領導接見和頒發獎狀外,一大重頭戲就是物質獎勵。廣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給予每人1萬元人民幣的獎勵。除此之外,促進會還將出資150萬元,對這些老師進行跟崗培訓。對於一向清貧、多數月薪只有兩三千元的山村教師來說,這筆獎金是個不小的數目。
「我聽到反映,有3—4個縣教育局對老師說:榮譽歸你,錢上交。我個人很不認同這種做法,這是不對的!我代表教育行政部門向你們道歉!」民辦教師出身的李學明,在說到此處時,言辭誠懇。他還嚴令各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一律不準「截留」或「抽水」獎金。
會後,廣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有關負責人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一定會「下死命令」將獎金直接打入山村教師本人帳戶。
最美山村教師事跡普遍很感人
今年3月,廣東省教育廳、廣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廣東教育學會聯合廣東新聞學會啟動了「尋找廣東最美山村教師」活動,拉開了山村優秀教師評選的序幕。主辦單位先後兩次組織新聞記者集體到基層採訪,體驗山村教師生活,尋找、發掘、宣傳有代表性、高素質的鄉村教師,表現他們平凡而感人的鄉村教師生活,展現他們教書育人、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為人師表的精神風採。
據了解,本次評選表彰範圍是:在我省經濟欠發達地區(包括汕頭、韶關、湛江、肇慶、茂名、惠州、梅州、汕尾、河源、陽江、清遠、潮州、雲浮、揭陽,以及江門的恩平、臺山、開平)各市的鎮村中小學(不含縣城所在鎮)、特殊教育學校(包括民辦學校)任教的在編在崗農村教師。參與評選的教師,皆從事農村教育教學工作滿10年(含以上)。
筆者看到,入選的最美山村教師的事跡材料普遍很感人。他們中,有的紮根山村、海島30多年愛校如家、愛生如子;也有的語數體一肩挑、一個人堅守教學點,他們用愛改變了無數山區孩子的命運。廣東好人、惠州市惠東縣安墩鎮最北部村莊梅坪村水美小學教學點古槐基等,就在榜單上赫然在列。
3年多來農村教師工資增幅達70%
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是支撐農村教育發展、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的一項生命工程。近年來,我省以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為重點,在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方面辦了六件大事:比如,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從教上崗退費政策,為農村學校及時補充合格教師。自2008年以來,全省共有近2.7萬名高校畢業生到5000多所農村中小學任教,有效保障了農村學校的師資需求。5年來,在各類骨幹教師培訓中始終堅持以農村教師為重點,在培訓經費安排中始終堅持向農村教師傾斜,全省農村教師基本輪訓了一遍,通過培養培訓有效地提升了廣大農村教師整體素質。
不僅如此,我省還積極推行「教育人才智力扶持山區計劃」,2005年以來,共選派了8批600名左右珠三角地區的教師到我省50個山區縣開展教育人才對口支援工作,促進山區教師水平提升。持續推進教師工資福利待遇「兩相當」工作,3年多來,農村教師工資增幅達到70%,已基本實現教師工資福利待遇「兩相當」。此外,還下大力氣解決中小學代課教師問題,通過招錄、轉崗、辭退補償等方式解決近4萬名農村中小學代課教師問題。10多年來,先後評選表彰了近萬名我省教育系統的優秀教師和優秀教育工作者。
熱議
剛給最美山村教師頒獎,就憂心他們被「挖」走,省教育廳
不鼓勵珠三角從山村「挖」老師
昨日下午,李學明給303名山村教師作《做一名優秀的山村教師》主題報告時說,很多山村中小學教師評上高級職稱或獲得榮譽就走了。他勸告大家:要甘為人梯、樂於奉獻、立足山村,做一個好山村教師,無愧「廣東省山村優秀教師」稱號。山村教師的待遇和「跳槽」問題,一時引起會場教育官員和老師們的熱議。
李學明在列舉省委、省政府近年來改善山區教育和師資隊伍取得的巨大成績後,從師德、師風和價值觀等層面展開談。報告中,他並沒有迴避問題。「2009年,我省開始實施『三室一場五有工程』(按標準配置教室、實驗室、閱覽室和運動場,有符合標準的飲用水、廁所和供教師工作休息的住房,寄宿制學校有符合標準的學生宿舍、食堂),應當看到,粵東西北一些地區還沒有完全實現,山區老師的待遇和城裡比還有不小差距。」
李學明說,自己是民辦教師出身,深知山村教師甘苦,在教育廳工作多年,最擔心農村教師評上職稱後轉身就跳槽。「現在中小學教師可以評正高職稱了,相當於正教授,很多山區老師苦熬多年拿到後,轉身就跳到珠三角大城市,一個月拿著5000元到8000元的月薪。」李學明建議大家不要一切向錢看,要多想想一年為山區培養多少人才,更看重桃李滿天下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省教育廳師資處負責人對筆者表示,廣東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的一大突出表現,就是城鄉優秀師資不均衡,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扎堆在大城市,而在廣袤的山區農村卻鳳毛麟角。在今年8月出臺「強師工程」文件時,省教育廳明確規定,不鼓勵珠三角去山區「挖人」。該負責人還透露,接下來,省教育廳還將實行教師「籤約」制,用合約的方式規定,教師離開當地後,就不再享受在當地所獲的各種榮譽。
用生命和愛,讓鄉土文脈綿延不絕
最美山村教師風採
興國必興教,興教必重師。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昨日,走近這群可親可敬的山村教師,走進他們平凡而感人的鄉村教師生活,一股股「正能量」油然而生。紮根山村、教書育人、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為人師表,這群最美山村教師用生命和愛使鄉土文脈綿延不絕。
惠東縣鹽洲中學林展坤:
打消轉行念頭堅守海島從教22年
關鍵詞
守望
1990年,當林展坤從廣東教育學院生物系畢業後,他選擇重回母校,留在惠東縣鹽洲中學任教。
他原本可以選擇師資力量較好的縣城中學,卻又何故選擇留守海島?「我對這裡一山一水都有感情,希望在生我養我的地方工作。而且,父親是一名鄉村教師,即將畢業時,父親對我說:『家鄉培養了你,你是否能拋下其他的誘惑,留在這裡?』眼看父親一天天老去,我覺得自己應該挑起擔子,接過父親的教鞭。」因為父親的一句話,林展坤回到鹽洲中學,他的母校。那個時候,他是全校老師中學歷最高的。
那時的海島生活極其艱苦。沒有自來水,淡水也是限時供應。島民只能到鹽洲中心市場的兩口大水井打水,打回來的鹹水只能用來洗刷。鹹水鹼性極高,用鹹水洗衣服,衣服很快就會潰爛。
22年過去了,林展坤成了鹽洲中學教齡最長、任教科目最多的老師。除了擔任生物老師,在師資嚴重緊缺的1993年—1995年,林展坤還挑起其他6門課程化學、英語、體育、政治、歷史、計算機。
颳風下雨,烈日當空,海島上的天氣可謂反覆多變。但20多年來,無論上學還是放學,林展坤都堅持到碼頭接送學生。每天,他都要在小小的碼頭耗上大半個小時,往返四五趟以上。2008年以前,林展坤一直在三洲村居住,每天陪學生坐船到鹽洲島上課,等到過渡的100多名學生都安全抵達後,才回校上課。
「林老師跟我們每一個船工都很熟,因為這20多年了,他是我們最『忠誠』的客戶,除了我們船工以外,他恐怕是整個鹽洲過渡最多的人了吧。」一位老船工告訴筆者,雖然過去了整整20多年,卻沒有一個學生因為過渡而溺水。即使是對於老船手,這也是一個奇蹟。
工作以後,仍有不少富有誘惑力的企業向林展坤招手,但都被他一一婉拒。1993年,留在廣州的同學曾邀請林展坤一同創業,被他拒絕;海關工作剛起步時,在惠東海關工作的同學告訴他可以為他安排崗位,被他拒絕;第三次是在2003年,林展坤的父親身患重症,臥床不起。一家人四處求醫,沒多久就把本來就不多的積蓄花得一乾二淨。眼看不久於人世的老父親在病榻上飽受病魔煎熬,自己卻無能為力,林展坤第一次打心眼裡覺得錢是多麼重要,但他最終還是沒有轉行。
即使今天,島上的生活依然艱苦。島上的淡水是依靠上世紀修建的一座小水庫供給。溼潤多雨的夏季,自來水還能夠勉強全天供應,但是到了乾燥的秋冬季節,一天卻只能供水4個小時。即便如此,林振坤卻依然決定堅守海島,「因為我捨不得學生。我希望看到孩子高高興興上學,走出海島,在社會上做一個健康的人。」林展坤笑著說。
潮州市饒平縣汫洲鎮汫北小學麥妙璇:
「80後」女教師與病共舞堅持教學
關鍵詞
堅韌
她是一位知性、美麗、陽光的「80後」,但讓人想不到的是,她已紮根山區小學教學13年,更想不到的是,這位溫柔女子已與病魔抗戰了5年之久,從尿毒症到換腎手術。
1999年,麥妙璇從饒平師範畢業,自此便在潮州市饒平縣汫洲鎮汫北小學教書,負責英語科目教學。這是一個有300多名學生的教學點。從剛開始工作時帶6個班,再到現在帶1個班,對於麥妙璇,每周20多節課,上課、備課、改作業、改卷,工作可謂沒日沒夜。
「農村孩子一開始對學習英語不是很感興趣,一定要讓學生喜歡上這個學科。」麥妙璇說,如果學生很認真聽,但方法不對,也是不行的,上課要有趣味性,不能枯燥,其次是要學生感到有成就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這種用心和用力,使她收穫了豐碩的成果,上學期期中考試,她所任教的班科成績全鎮第一,全縣領先,班平均分92分,比第二名遠高出10分。
2007年,麥妙璇的教學事業正處於上升期,卻不幸被查出患上了尿毒症。「當我知道這個事實時,整個人要崩潰了。」但一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學生,這個堅強的女孩咬牙面對。
年輕的麥妙璇踏上了與病魔抗爭的漫長道路,住了2個多月院,出院後,每個星期都要到醫院做兩次透析。「雖然很難受,引發很多併發症,如腳抽筋,看著很多病友透著透著就沒了,但是沒想過怕,我都堅持下來了。」
麥妙璇到當地醫院做完透析後,就會回學校上課,邊治療邊上課堅持了兩年多。「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站一節課會覺得累,但是離開學生會覺得失落,所以想回來。」
就這樣堅持做透析,等了3年,終於讓她等來了合適的腎源。2010年1月,麥妙璇做了腎移植手術,手術後每天都要服用抗排藥。手術費用了20多萬元,使她的家庭經濟徹底崩潰,雖先後兩次接受過全鎮老師以及學生家長的捐助,約6萬元左右,但遠遠填補不了治療、手術以及後續檢查治療的高額費用。
術後不久,麥妙璇便又回到了學校上課,每月2000元左右工資,但一半要付藥費。「雖然缺錢,現在借來看病的錢也還沒有還清,但是我會努力工作,慢慢還,重要的是過好每一天,與我愛的學生在一起。」
麥妙璇並不是沒有機會離開大山。前幾年,她通過成人高考考上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但因為不捨得學生,她最終還是放棄了。「我是真心喜歡教育」,她說,儘管現在農村物價不低,老師平時也有不少牢騷,但大家一教起書來還是很認真,「幹老師這一行,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紫金縣烏石鎮中心小學葉茂云:
為學生自家孩子成「留守兒童」
關鍵詞
大愛
駛過曲折的山路、從河源市紫金縣縣城出發,行車30公裡才能到達紫金縣烏石鎮中心小學,學校氣派美麗。但在2003年前,這所小學卻沒有如今的「華麗」,它孤零零地「站立」在山崗上,它的學生每天只能走著泥濘的道路爬山上學。
就是這麼艱苦的環境,但葉茂雲,卻在這片山區扎了下來,這一紮就是13年。
1999年,葉茂雲從廣州第二師範學院畢業,雖然一開始的願望是在縣城教書,她卻被分配到了柏埔鎮村小學教書,初上任的她,每個月工資只有400元,日子過得緊巴巴;2005年,她被調配至烏石鎮中心小學,工資也才漲到2000元。但葉茂雲並不計較。
烏石鎮中心小學共有學生110名餘,一個年級設置一個班,葉茂雲教三年級,由於師資短缺,她不得不包攬該年級的所有科目,包括語文、數學、美術、體育等。
繁重的教書生活使得她無暇顧及家庭。葉茂雲有一個兒子,在縣城裡讀書,巧的是,兒子與母親教書的年級相同,也是讀三年級。由於愛人從商,平時極少有時間回家。兒子便只能由爺爺奶奶照顧,「一定程度上,我兒子也是留守兒童了。」提起孩子,葉茂雲滿心愧疚,「有時候回家晚了,孩子會生氣,會吃醋,他說,用這麼多時間陪學生,都沒有時間陪他,這時候我也挺難為情的。」
山區經濟落後,許多山民留在家鄉只能務農,收入微薄。因此,許多孩子的家長都外出務工,家中剩下老人小孩,老人只能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卻忽視了孩子的教育。
雖然自己的孩子是「留守兒童」,但她,為了別家「留守兒童」的學習能夠堅持不懈,堅持每個星期兩次去留守兒童家家訪。下午4時40分一下課,她便出去家訪,直到傍晚6時多才回家。「有時會遇到學生的爺爺奶奶不怎麼搭理的,我下次還是會去。看見學生的笑臉,我就高興。」
「縣城的學生對物質多多少少都會有追求,但是鄉村的孩子很淳樸,跟他們相處很舒服,我願意一直陪在他們身邊,灌溉知識,教育成長。」說完此話,葉茂雲臉上露出怡然自得的表情。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雷雨 見習記者 駱驍驊 通訊員 粵教宣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王輝 策劃統籌:戎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