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的問答一般是這樣的:
長者
長者
長者
長者
冷門好 冷門好 你大伯我還沒聽說過呢
以後就業肯定好,這專業幹嘛的?
長者
長者
同學之間的問答一般是這樣的:
社會學某少
社會學某少
社會學某少
……
這個問題之所以頻頻被提起,實際上暴露了我國目前社會對社會學了解程度不高的現狀。吐槽歸吐槽,既然各位的命運已經被社會學選中那就要激流勇進,勇敢面對。鄙人以自己的所學向大家科普一下社會學這個磚業,呸,社會學這個專業,我儘自己的能力回答和解釋。
社會學是一門研究社會事實的學科(涂爾幹的觀點),也是研究社會行動的學科(韋伯)。兩個差異性很顯著的定義導致這門學科依舊沒有一個統一的體系,更不用說完整和嚴密了,本身就是兩種觀點上存在衝突,顯性的來講,社會學研究的是社會階層流動、社會結構分化、社會群體、組織等等,宏觀的就是探討整個社會的或者某一個方面的,微觀的傾向就是具體到個人了,例如研究個人互動交流的、符號互動論、常人方法學、角色扮演等等……
其實目前最為常見就是中層分析,既不過分的抽象理論化,也不拘泥於個人化的解讀,正因為這樣,社會學有一個特點,就是看待問題時,分歧大於共識,你會在學習的過程中看到不同的觀點、視角和流派,你會了解到社會學想像力的魅力,這種想像力「是一種視角轉換的能力,從自己的視角切換到他人的視角,從政治學轉移到心理學,從對一個簡單家庭的考察到對世界上各個國家的預算進行綜合評估,從神學院轉換到軍事機構,從思考石油工業轉換到研究當代詩歌。它是這樣一種能力,涵蓋從最不個人化、最間接社會寫變遷到人類自我最個人化的方面,並觀察二者間的聯繫。在應用社會學想像力的背後,總是有這樣的衝動:探究個人在社會中,在他存在並具有自身特質的一定時代,他的社會與歷史意義何在」。(摘自《社會學的想像力》)「我們能藉助社會學的想像力,把握世事,理解作為社會中個人生活歷程與歷史的結合面上的一個個細小焦點,他們自身發生了什麼變化」。
社會學從事的職業很廣,學習的除了社會學的理論知識外,還有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對於本科生而言主要就是社會調查方法 ,像問卷性的調查、結構訪談、工具就是一些統計知識和統計軟體。社會學有些類似萬金油,但是對於本科生而言 主要是學習其理論,把社會學的思維內化,有一定自己的分析視角。其實就業而言,除了一些很專業性的工作不能做,一般的問題都不大。
有種說法是經濟學和社會學並稱為西方兩大基礎科學,也有說加上心理學並稱三大基礎科學。不知是否真可以這麼說,但社會學確實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有個老師說過,經濟學是在一根細細的支柱上建起了一座輝煌的大廈,這個支柱就是「人是理性的」這個假設;而社會學則是立足堅實的大地,可惜到現在還在蓋平房……也有老師說,社會學的春天就要到了!這不矛盾,各位社會學筒子的到來讓社會學的平房蓬蓽生輝,社會學春天的到來還需仰仗在座的各位繼往開來,讓我們走進社會學——通過以下社會學推薦書目:
孔德:《實證哲學教程》
涂爾幹:《社會分工論》、《社會學方法的準則》、《自殺論》、《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韋伯:《經濟與社會》
馬克思:《資本論》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起源》
齊美爾:《社會是如何可能的》、《貨幣哲學》
舒茨 : 《社會世界的現象學》
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
凡勃倫:《有閒階級論》
帕累託:《普通社會學綱要》、《精英的興衰》
帕森斯:《社會行動的結構》
默頓:《論理論社會學》
達倫多夫:《工業社會中的階級衝突》
科塞:《社會衝突的功能》
福柯:《知識考古學》、《瘋癲與文明》、《性經驗史》、《監獄與臨床》、《醫學的誕生》
布迪厄:《實踐感》
吉登斯:《社會的構成》、《民族》、《國家與暴力》、《社會學方法的新規則》、《第三條道路》、《現代性的後果》
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
費孝通:《江村經濟》、《鄉土中國》、《生育制度》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鄉村建設理論》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1~5卷)》
戴維波普諾:《社會學》
吉登斯:《社會學》
王思斌:《社會學教程》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
周曉紅:《西方社會學歷史與體系》
宋林飛:《社會學理論》
楊善華:《西方社會學理論上下卷》、《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
(以上書單均來自社會學系劉燕舞老師的推薦書目,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