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共有23條地震帶,在四川周邊就有好幾條;而四川龍門山斷裂帶比較活躍,也是造成幾次強震的原因,比如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3年4·20雅安地震等等,都和龍門山斷裂帶的活動有關。
在10多年前,我們很少聽到地震的消息,比較著名就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似乎在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中小地震接連不斷,比如就在2019年12月18日08時14分,四川內江市資中縣就發生一起5.2級地震,部分人還通過網絡通信提前收到了地震波即將到達的倒計時。
我國四川省屬於地震的高發地區,我們來看中國地震臺網實時公布的數據,在中國境內也就四川出現的頻率最高:
對於3級以下的地震不注意的話感受不到,4級地震會造成懸掛物的大幅擺動,5級地震能使門窗作響,6級地震能讓人站立不穩,從中國地震臺網公布的消息來看,四川地區兩三天就會出現一次小震。
從地理位置上看,印度洋板塊向北運動,嚴重擠壓了歐亞板塊,導致青藏高原緩慢抬起,然後抬起的高原向東又擠壓四川盆地,於是在四川盆地和龍門山的相接處將會積蓄應力,當應力達到一定值時就會導致地殼的斷裂,從而引發地震。
其中龍門山斷裂帶,就是青藏高原擠壓四川盆地形成,長約500公裡,寬度有70公裡,受青藏高原的擠壓作用,龍門山斷裂帶西側的地殼有60~70公裡深,而東側只有不到50公裡,使得這個斷裂帶非常活躍。
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就是龍門山內部的應力釋放導致,目前,印度洋板塊還在以每年15釐米的速度向北移動,歐亞板塊還會繼續受到擠壓,四川附近的地質活動還將在未來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而四川成都不在任何地震帶之中,所以基本不會發生地震,只有周圍發生強震時,地震波會對其造成一定震感。
預測地震是世界性難題,目前我們能做的,就是提前做好地震防範工作,還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提前預知地震波的到達,然後做好相應防備。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