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新華網2009年11月04日09:23
新華網北京11月4日電(電視片《感動中國人物誌》解說詞)吳大觀——翱翔的「中國心」
編導:楊麗坤
解說1937年,吳大觀考入西南聯合大學機械系,日寇的飛機在中國的上空橫行肆虐,一個「航空救國」的強烈願望在他心中萌發了。為此,他從機械系轉入航空系學習。
同期吳大觀妻子華國:他就一直在想,我們要做這個飛機,不能落後,落後就挨打,所以就下決心,從機械系轉到航空系。
解說1942年吳大觀從西南聯合大學航空系畢業。也在這一年,吳大觀與揚州中學同學華國結婚了。婚後不久,他獲得了去美國學習飛機發動機製造的機會。
解說吳大觀先後在萊康明航空發動機廠、普·惠航空發動機公司等處學習。這期間,他不僅進一步掌握了活塞式發動機的技術,還第一次了解了噴氣式發動機。當時派去學習的有25人,後來回國的不到一半。
同期吳大觀妻子華國:他寫信告訴我,他說是我一定要回來,我們中國不能沒有飛機,美國再好,我也不願意留在這裡,他說沒有飛機人家欺負我們,美國人看不起我們,我要回國。
解說謝絕美國的高薪聘任,吳大觀回國參加新中國航空工業的籌建。
解說航空發動機被譽為航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研製。能把這顆「明珠」摘下來,飛機製造的最大難題就迎刃而解。
同期吳大觀生前資料:國家的安危就在我們身上,就在我們搞航空工業的同志,他是一個戰士,他是一個保衛祖國的戰士,就有這個責任感與緊迫感搞出自己的飛機和發動機。
解說1957年,吳大觀來到瀋陽410廠,組建了新中國第一個航空發動機設計室,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開始了我國第一型噴氣式發動機噴發1A的設計研製。
同期吳大觀女兒吳曉云:我從小就知道我爸老加班,就是時間老是不夠用,我問過他,他的意思就是說,咱們航空發動機的這個事業就是剛剛起步,說事情很多,難度特別大。
解說一年後,裝著噴發1A發動機的國產殲教1飛機試飛成功,新生的「中國心」開始了跳動。向全世界證明了中國人是能夠造飛機和發動機的。初戰告捷,吳大觀認定了,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
解說當世界航空大國研製出更為先進的渦輪風扇發動機後,吳大觀開始帶頭研製我國第一個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渦扇6。渦扇6是第一臺真正意義上中國人自主設計研製的航空發動機,瞄準的是當時世界航空發動機的先進水平。
解說吳大觀帶領科研人員日夜奮戰,過度勞累導致他的左眼視網膜脫落。就在這時,「文革」爆發了,吳大觀被關進了牛棚,左眼失明,右眼也只剩0.3的視力。而渦扇6的研製也被迫下馬。
同期吳大觀女兒吳曉云:像我父親這樣近60年在航空戰線的奮鬥吧,有很多坎坷,他這些工作有的時候下馬了。但是,我父親非常執著,這個沒有了,但是下一個我還是要盡力地工作。
解說吳大觀把悲壯埋在心底,執著地向著新的目標出發了。1978年,對斯貝發動機技術的引進,著眼吃透,為我所用,從而帶動了我國高空試驗臺、震蕩燃燒等一系列尖端技術的發展。為國產「飛豹」飛機的成功裝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解說沒有自己的發動機就會永遠受制於人,不解決飛機的「心臟病」戰機就不會有強勁的「中國心」。在吳大觀的積極倡議下,我國開始了第三代太行發動機的自主研製並取得最後的成功。
解說吳大觀畢生致力於航空發動機的預先研製與基礎研究。他主持完成了我國第一部軍用航空發動機通用標準規範的編制,使飛機發動機的研製從此有章可循,正是因為有了他和他那一代先驅們的艱難探索,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才能在穿越黑暗、迷霧、險灘之後,站到世界的平臺。
解說與吳大觀相濡以沫,陪他走過了60多年風風雨雨的老伴華國知道,能夠讓吳大觀儘量地工作,學習是吳大觀最大的快樂,也是給他最大的愛。
解說2009年2月,已是彌留之際的吳大觀最高興的事依然是讀書看報,活動小餐桌成了他的小書桌,為中國的戰機裝上一顆「中國心」,這個目標就像穿越一個世紀的火焰燃燒了他全部的生命。
解說2009年3月18日,吳大觀走完了自己93年的生命歷程。
同期吳大觀生前資料:看雨果的《悲慘世界》,他的故事裡面寫的一句話,人生是施與不是索取,從此也是給我這一輩子,我就是感覺到我很滿足,為什麼呢,人生是施與,你不是跑過來要吃人民、用人民的,而是要給人民什麼
解說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給了中國戰機一顆強勁的「中國心」!
片尾字幕自主創新是民族進步的強勁動力。
上網從搜狗開始
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會上表示,現在改革到了攻堅階段…[詳細]
汪成榮面臨的獎金被收回再分配難題,並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