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4年,有關高考改革的話題越發熱鬧,在各地和全國推出的高考改革舉措中,英語的問題尤為突出。從調整英語聽說的分量到英語退出統考,進入社會技能等級考試,整個過程似乎讓人目不暇接。其實,就中國高考的改革而言,相關的調查、研究和實驗已經有了豐富的積澱,今天再沒有實質性的推進,則必然會影響整個中國教育和社會的正常發展。
先從英語要退出統考來看,改革的理由比較充足:
第一,以往高考的三門主項——語、數、外,均屬工具類,而多數國家為語、數、科,其導向和效果的差距不言自明;
第二,支撐國際化、現代化的新內容,如計算機、外語等,即便不進入統考,歸入社會技能等級考試,也並不影響其發展和受重視程度;
第三,中國的外語教學本身問題較大、效率極低,學生從幼兒園到博士階段,甚至到考公務員、考職稱,多受困於外語,在教育資源和學習精力的耗費上也十分驚人,而多數國家的做法是加強社會和各行業的翻譯服務,而不是選擇全民終身被外語困擾;
第四,作為對教育和整個社會有巨大導向作用的高考,過分強調外語,已經引發了很多問題,如學生的外語好過中文、對英語國家的了解勝過對祖國的了解、多數學生因外語學習成效低下而缺少自信和興趣,影響了整體的發展;
第五,即便是在英語為官方語言之一的國家,英語也不是影響所有人生存和發展的門坎,而在中國,英語並非官方語言之一,語用環境並不充分,過分強調外語的導向幾近勞民傷財。
同時,我們還應該理智地看到,高考只是一個階段性、有限性的高校入門考試,而非人才品評、錄用的考試。因而,長期以來用科舉(相當於公務員考試)來類比高考,是會引發諸多誤解的,也會影響對高考改革的價值判斷。比如,至今很多人仍感覺,高考就是能一考定終身,而現實是讀到博士畢業仍可能找不到工作。所以,在推進高考改革的進程中,首先要使教育界和全社會正確認識高考的性質和局限,而不能無限地放大和扭曲高考的作用,使得高考的改革舉步維艱。
顯而易見,高考改革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內容的取捨、方式的改變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堅守公平、公正和科學的底線和原則。在中國初步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不僅高等教育的資源依然有限,且因為社會導向的偏差,還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結構性問題」,使本可以充分發揮作用的全社會高等教育資源未能得到充分認識和利用,以致使常態高考過熱、過於激烈。
還有更多的社會人群未能意識到,接受高等教育不必如此糾結。比如,在許多國家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過程中都著力發展短期大學、高職院校、廣播電視大學、網絡大學,並努力將這些大學與傳統的學術型高校通過學分互認建立起橋接關係,形成了寬進嚴出、因人而異的高等教育(學習)體系,也在相當程度上為相關改革減緩了壓力。
相反,我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是過於倚重傳統的學術型高校,而其他類型的高校被邊緣化,難以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的高等教育資源短缺和高考問題的重點是「認識問題」、「結構問題」和「體制問題」,而不應只局限於高考本身的技術和方法。所以,由各類問題激化的高考壓力是可以分而治之的,而不應僅在高考這一點上鑽牛角尖。
不可否認,中國以往的高考改革曾有很多重要的經驗與積極的探索,這些改革之所以會難以為繼或中途夭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社會的共識與支持,面臨了本不應承受的過大壓力。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緩解或調整,則高考困境難以擺脫。
面對未來三年,高考改革具體目標的實現,時限雖緊,但「認識問題」必須首先解決好,否則,改革的定位和思路就會陷於混亂與盲目,對利弊取捨的判斷就會急功近利,難以真正解決深層、關鍵的問題,也難以為正確的改革提供良好寬鬆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