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我們學英語的目的是什麼?
相信大多數人學習英語並沒有明確的目的,唯一的目的可能就是考試要考,並且是作為主科來考,不學不行,他們學英語並不是真正的喜歡英語。
出於這樣一個目的,大多數人是學不好英語的,他們被迫來學習英語,沒有任何興趣地來學英語,並且大部分人都沒有學好。他們把大部分時間都浪費在了自己不喜歡學的內容上,並且英語可能自己一輩子都用不上。
ⅱ英語為什麼要變成副科?
我們都知道,我國恢復高考後就把英語作為主科考察。因為我國那個時候剛剛改革開放,經濟急需發展,學外語可以更好地學習外國的先進科技,把英語作為主科,可以引起人們的重視,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凡事都要客觀辯證地來看待,就目前來說,繼續把英語作為主科考察,已經越來越不適合我國的國情了,全民學英語的弊端越來越明顯了。
英語的本質是什麼?它是一門工具,是一門語言,學英語就是跟人交流的時候用的。學英語就像考駕照,如果有車或者打算買車,那麼,考駕照就是有用的;但是,如果沒有車或者壓根不打算買車,那麼,考駕照就沒有那麼大的必要了。
學英語也是如此,好多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用到英語,幹嘛還要浪費那麼多的時間來學英語呢?利用這些時間還不如提高自己其它方面的能力。
不是不學英語,而是有需要的那些人去學;英語也不是不重要,對於那些經常用到英語的人來說,英語確實是很重要的,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可能就沒有那麼重要了,有時候浪費了很多去學英語卻一輩子都不會用到。
ⅲ將英語變為副科,哪門學科應該升為主科?
眾所周知,我國的高考模式從「3+3」,再到「3+1+2」,一直處於縫縫補補中,原因何在?因為這些模式的根本就出現了問題,把英語變成副科,把物理升為主科,問題很容易就解決了。
物理為何可以成為主科?因為物理是理工科的基礎。
物理不管是對於國家還是個人,都是有很重要的意義!對於國家而言,工業的發展、科技的創新、國防的強大,無一例外都和物理有關。
對於個人而言,學習物理,既可以培養我們的理性思維,又可以把物理知識用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來學以致用。通過學習物理,我們思維的高度和深度都會得到很大的提高,這將會影響一個人的人生或者事業的高度。
除了物理,還有另外一門學科也非常重要,這門學科就是歷史!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在傳承中華文明、培養家國情懷方面,歷史是最重要的。日本修改教科書,以此來美化侵華歷史以及香港和臺灣的問題,都和他們的歷史教科書有很大的關係。學習歷史,還可以培養我們的思辨性,使我們說話做事更加理性、更加嚴謹。
物理是拉車的馬兒,它能帶動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歷史是手中的韁繩,它能讓馬兒不會走偏!物理和歷史作為主科,當然同樣的也是選拔賽,很多人依然是學不好的,但是這種選拔,對於國家非常重要。
以上為文章摘錄。
然後上網一查,關於英語降為副科,物理升為主科的呼聲還真多,討論也是熱火朝天。查閱官網,沒查到。只在教育部官網看到如下一條記錄:
平民百姓關心的問題往往都是大是大非的問題。決策層一定會考慮的吧。
向日本這樣的國家,它也是不要求全民都要學英語的。
下面是網上的一些討論:
爭議點一:英語是簡單語言交流工具還是重要的應用工具
正方:英語只是語言交流工具,不是科學技術。而語文是母語,數學是所有理工科的基礎。所以英語不能和語文數學並列。當前教育是背了一堆英語單詞但是不會背唐詩,很可悲
正方: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看英語論文,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出國,但語文數學是生活和工作中都需要用到的。
反方:企業、工廠、醫院裡高端進口設備上標註英文說明,必須要會看。英語是重要應用工具。
反方:可以不出國工作,但出國旅遊總歸需要會英語,未來有越來越多中國人走出去。
反方:接受知識越多,越覺得英語重要。平臺越高,職位越高,越覺得英語重要。
反方:英美是發達國家,需要學習他們,不能故步自封。
反方:英語對搞外貿出口進口必須,我們現在經濟離不開外貿。
爭議點二:英語考試為主科,是否耽誤了學生的發展
正方:有許多孩子英語弱,數理化強。他們是偏科的天才,但是因為英語分數佔比高,中考高考淘汰了。需要因材施教,不能因為英語不好就放棄這些天才。
正方:英語培訓班消耗了大量的小孩時間,這個時間用於學習數理化,中國將有更多科學家。
正方:當前英語教育有些咬文嚼字,其實英語只要會基本交流就可以了。專業的英語單詞專業人去背,普通人只要會1500個單詞,會對話交流就可以
反方:不會英語,就算培養起來了。不能閱讀國際論文,不能學習別人的東西,也就無法有大的科技創新成就。
爭論點三:有翻譯工具,能解決英語學習的問題嗎?
正方:現在有翻譯器,將來隨著科技發展,有個智能耳機就可以搞定聽力,有個智能眼鏡就可以搞定閱讀。
反方:翻譯器不能代替人與人的語言交流,感覺是不一樣的。翻譯專業論文,翻譯工具不一定有用。
下文來自《風度科技》
近年來,一直有代表、委員在呼籲把英語從國民教育中的主科位置降下來,把它作為中小學的副科來學習,而一線教師當中,也有許多人認為這是為學生減負的一個好舉措。
把英語降為副科,我是贊同的!
除了學生負擔加重,大多數國人學習英語並沒多大用處之類的原因,我覺得至少還有以下三點原因值得我們去思考:
原因之一:我們可以抽出用在英語學習上的大量時間,來好好學一學我國的傳統文化和規範文字了。
近日鬧得紛紛揚揚的清華大學、鄭州大學的錯別字事件,就有不少網友指出學生們太多精力都花在學英語上,而且已經出現了英語好過漢語的趨勢了。一些大學生,讓他們寫再複雜的英文單詞也不會錯,而寫一個簡單的常用漢字卻往往容易出錯。英語對話流利無比,漢語表達卻口齒不清,中文作文也寫得不盡如人意,遠不如英文作文那麼溜。
這確實挺讓人鬧心。試想:搞到後來,我們國家的孩子連漢語都不大會說,漢字都不怎麼會寫,而個個操著一口流利的英語來交流,這是不是文化殖民呢?
原因之二:過分抬高英語的地位,必然會造成漢語地位的下降。
學英語有它的好處,但不必上升到這麼高的地位。似乎英語很溜就是精英,英語不行的就是土鱉。這種觀點為許多從外國遛達一圈回來的人所極力推崇,如果你跟他提出反對意見,他們馬上就會嘲諷你沒見過世面,似乎這個世界上只有英語國家的東西才代表最好。這豈不是喪失了我們自己的文化自信?
原因之三:讓有需要有愛好的人自己去學,沒必要把它作為我們選拔人才的主要考量。
中小學不把英語作為主科,讓學生一般性掌握,想學的自然會通過課外的方式去學它用它。到了大學,有論文發表、對外交際、出國留學需要的時候,就算不讓學生學,他們也會自己想辦法學。而主動去學,才是效率最高的。選拔人才,應該以本國的語言文字的掌握運用能力為重要標準。看看現在,高考當中語文與英語的成績對比、研究生考試當中,英語的分量就知道了!
總之,作為一種外來文化的載體,英語可以被我們接納,也可以抱著兼容並蓄的態度去學習,但它不應該喧賓奪主,把漢語的主導地位給奪了去。
如果連語言都缺乏認同,對這個國家還有多少感情呢?看看香港的這些說英文的暴徒吧,他們何嘗會覺得中國才是他們的祖國呢?那個港獨主持人甚至公開叫囂,寧肯做英國人拉的屎上的一隻蒼蠅,也不做中國人!這與他們從小接受的英式教育無關嗎?
中國人首先還是要說好中國話,寫好中國字的。
真的應該提高警惕了!
上文來自《風度科技》
以下是網絡截圖:
平民百姓關心的問題往往都是大是大非的問題。決策層一定會考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