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你去武漢上大學,是在武大嗎?」
「不是,是華中科技大學。」
「噢——在武漢?」
發生這樣的對話,不能怪叔叔阿姨們見識少。畢竟,華中科技大學是一所嚴重被低估的學校。
如果不是中美貿易戰,人們都意識不到這所高校的實力。
華為四分之一的高管和「微信之父」張小龍,都出自華中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華科」)。
華為二號人物的鄭寶用、兩位副董事長郭平胡和厚崑、董事彭中陽、CFO孟晚舟、首席科學家鄭寶用等,統統都是華科的校友。如果沒有這群華科校友的專注創新,中國5G技術也許沒有今天這般走在世界前列,先進到讓別國嫉妒。
「微信之父」張小龍,出自華科電信系。他在校的7年,搗鼓電腦,學習C語言。如果沒有這位華科校友,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也許沒有今天這般繁榮,小編也沒有機會在這裡碼字。
微信的首屏,是一個星球的背景下,一個男孩的身影。這正是華科式孤獨的寫照。
「邏輯思維」的頭號IP羅振宇,是90級華科新聞系本科生。如果沒有羅胖的深度參與,這個從脫口秀起家的公司也許沒有今天這般清晰。
PPTV的初創靈感,迸發在華科韻苑26棟。當時的計算機系學生姚欣,想在宿舍看足球比賽,於是寫了一款視頻直播軟體。
記得那個把你的臉變得萌萌噠的「臉萌」嗎?還有那個自己捏頭像的FaceU嗎?這兩個爆款APP的創始人郭列,就是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07級的校友。
華中科技大學是一個量產中國網際網路大佬的地方。它改變中國人每一天的溝通,也改變中國網際網路的潮流。
2017年,7位華科校友入選《福布斯》「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
華科的厲害常常不動聲色。聊起自己的學校,華科學子總有一整套的「自黑梗」。
帶朋友來參觀校園,站在旗杆下指著校名,自嘲就讀於「關山口男子職業技術學院」。
走到華科的建校紀念碑,指著四個立柱和一個球體,輕描淡寫來一句「四年大學頂個球」。
經過多年的學科建設和招生努力,華科整體男女比例已從傳說的「7:1」,陡降到官方的「2.6:1」。
觀看教學樓俯視場景,華科男生仍然會悄悄發送語音彈幕「華科橫豎都是工科男」。
遵循工科學校的傳統路子,這所高校整體走低調務實路線,除了與個別學校相提並論的時刻。
按照「考研張學峰」的說法,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都喜歡把自己奉為「湖北第一大學」。
如果有人問:「武大距離世界一流大學還有多遠?」華科人的標準回復是:「不遠,坐591到關山口下車即可。」
武大和華科學生互黑,是因為惜英雄重英雄,看得起對方。這種複雜的情結普遍存在於同城倆強校當中,例如,清華北大、復旦交大、天大南開等。
從華科校園最東邊到最西邊,坐校車要10分鐘,走路的話至少1個小時。
武漢地鐵2號線延長線開通後,全線5個站可以到華中科技大學。
珞雄路站到了,請到華中科技大學紫菘小區西十二樓的乘客在此下車;
華中科技大學站到了,請到華中科技大學的乘客在此下車;
光谷大道站到了,請到華中科技大學東九樓的乘客在此下車;
佳園路站到了,請到華中科技大學韻苑學生公寓的乘客在此下車。
最可怕的是以為坐了四站就出了華中科技大學,哪知坐了十幾站後:
下一站青年路,有到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乘客可以在本站下車。
於是,2號線這個市政工程,妥妥化身為「華中科大最牛校車」。怪不得當年地鐵開通前夕,華科會對正門附近的地鐵站名如此地執著和堅持。
華科坐擁35個食堂,食堂數量在全國高校名列前茅。
東一麻辣香鍋、西一燒烤串串、東教工番茄魚面、楓林灣甜豆花、東園雞腿扒飯、百景園燒豬蹄……足不出校園,你就能吃遍性價比超高的全國美食。
除了食堂多,華科食堂還有留言簿文化。如果四五個同學都想吃小龍蝦,並都在食堂留言,那麼食堂阿姨就會把小龍蝦加到日常菜單裡。
今年畢業季,華科食堂首次為畢業生準備了1萬多份免費畢業餐。每份套餐包含兩葷兩素和一個湯,量足味道正,同時飽含學校的殷切祝福。
去武漢光谷,一時間找不到吃飯的地方,可考慮去華科體驗別人的超級食堂。溫馨提示,西一食堂和百景園可辦理臨時飯卡。
華科校園人均擁有8棵樹,被稱為「1037號森林」。
一進校門,兩排高大的法國梧桐,夾道歡迎。
在「火爐」 武漢的夏天,學生的命都是這些成蔭大樹給的。秋末冬初,東九和西十二的銀杏變成耀眼的金黃,給你最浪漫的南國之秋。
華科素有愛護樹木的傳統。據說,校園裡每砍一棵樹前,都要向校長匯報,校長親自籤字才能砍。這規矩是從華中工學院的第二任校長朱九思定下來的,貫徹至今。
個別高校有「四大名嘴」,華科有「四大名掛」。這裡「四大」並非特指某個專業課,乃是泛指,力學電學醫學都有自己心中的掛科排行榜。
其中,「華科嚴師」汪建教授是掛科傳奇中的傳奇。
汪教授為了學生能有牢固的學習基礎,堅持幾十年「不放水」。他所教的《電路理論》是全校最難過關的課程之一,有同學補考五六次才通過。
即使你考到59分,他也不會四捨五入讓你及格。但如果你有學習疑問,他會很熱情講解,不管問題有多幼稚。這樣一位嚴師,讓學霸趨之若鶩,讓學渣聞風喪膽。
老師們的嚴格要求,也如春風化雨,影響著學生們。
有一次,時任校長李培根參加人文講座。當場有同學提問:「華科考試題型比較固定,有些同學平時不努力,臨近考試靠刷題取得高分,請問您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校長回應大意是:「我會和教務處討論這個問題的。」
這次提問過後,華科進入長達半個月的考試周。簡單的考試基本都銷聲匿跡,但難的考試卻層出不窮。
個別工科專業的卷子上出現,第一道題考出了倒數幾道題的難度。結果,大批非天才學霸不得不補考。
憑藉嚴謹的學風,華科曾實力登上熱搜。
去年華科有18名學生因學分不達標,從本科轉為專科,其中11人按專科畢業。據介紹,這些「被專科」的同學是因為沉迷網路遊戲,而荒廢學業。
以前看到教學樓門前的老子像,學生能豪氣地丟一句「老子不進西十二」。但現實卻是「本科不努力,畢業成專科」。
為了不掛科,為了本科畢業,千千萬萬的華科學子不是在自習,就是在去自習的路上。
到考試周,圖書館裡一座難求,校內的食堂和華科CBD的快餐店都坐滿了跟數字掐架的華科人。據說,有人為了不受打擾的氛圍,會選擇去開房……自習。
對於學習,華科人絕對是認真的。除了羨慕華為的「打工王帝」,同時也要看到華科人從大一開學就開始的刻苦積累。
想享受35個食堂和人均8棵樹的待遇,
前提是你能考進去。
想要參與華科人的「自黑」,同時禁止他校bb,
你要努力學習,順利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