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學 嚴耕望:談史學論題選擇

2021-02-07 學術與社會

編者案:本文是嚴耕望教授1980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的一次演講,此後又將幾次演講的內容整理,出了一本小冊子《治史經驗談》。後又與《治史答問》和《錢穆賓四先生與我》合併成《治史三書》,是研究歷史的學生必備的參考書。餘英時說,嚴耕望是「中國史學界的樸實楷模」。因為他具有皖籍學人的特點,以實證為基礎,不重才具,而重勤勉,積年累月就某個題目做下去,便成了鴻篇巨製。他的研究方法看似極為簡單易行,人人皆可照此施行,其實大巧不工,要兀兀窮年孜孜矻矻地堅持下去極為不易。並且在剛剛入門的時候,就需要有名師幫助選題,否則事倍功半。因此,嚴耕望先生此文值得治史者多讀。然而也需要指出的是,治史的方法論並不能完全應用到其它學科中去,不必說自然科學了,即便是應用到社會科學、哲學和文學中去恐怕也是有問題的。這一點可以參考本期的另一篇文章《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區別》。

————————  

研究歷史,首要的是選擇題目。就小範圍說,是一篇專門論文題;放大些說,是研究範圍,也可說就是:面。無論是一篇論文題或一個研究的廣面,對於研究的成績及其所發生的影響都有極大關係。關於此一問題,我想分下面幾點談論。

()具體問題與抽象問題

 

歷史上的某些問題比較具體,某些問題比較抽象,當然這很難作絕劃分,但無可否認,可作大體的劃分,例如就大範圍說,學術思想文學藝術問題比較抽象,政治經濟民族社會問題就比較具體。這其中也各有程度的不同,例如學術又比思想具體些,政制又比政事具體些。前輩學人中,如陳寅恪先生喜歡講比較具體些的問題,少論抽象問題。這在俞大維先生寫的《懷念陳寅恪先生》一文中已明白講到。

綜觀陳先生的全部論著明顯的有此傾向。再如陳援庵先生,更是如此。他的《中西回史日曆》,不但具體,簡直就是一項機械工作,其功不細!我個人也喜歡研究具體問題。我的主要工作涉及兩大範圍,一是政治制度,二是歷史人文地理,都是具體性,少涉抽象性。

我認為研究工作,為把穩起見,最好多做具體問題,少做抽象問題。研究具體問題,用可靠史料,下深刻功夫,一定能獲得可觀的成績,而且所獲成績比較容易站得住腳,不容易被人否定,也就是說較容易成為定論;但抽象問題,雖然同樣用可靠史料,同樣下深刻功夫,但所獲成績就不一定能站住,也就不容易成為大家都接受的定論。因為具體問題的證據也比較具體,較容易作客觀的把握,需要主觀判斷的成份較少,但抽象問題的證據往往也比較抽象,較難作客觀的把握,需要主觀判斷的成份較多。主觀判斷的成份較多,在作者本身言,就比較容易走上主觀意向,作錯誤的判斷。在讀者而言,在其它的研究者而言,也各參入主觀成份,有不同的認識,作不同的判斷。因此人各有一是非,上焉者可成[一家之言],但很難得到大家都能承認的公論。然而一般人都比較喜歡講抽象問題,尤其現在一般青年更似有此傾向。這或許是因為對於抽象問題,容易發議論,提意見,講起來比較可以自由發揮想像力,甚至於僅得少數數據,一知半解,也可以主觀的貫連,痛快淋漓的發揮一番,滿足自己豐富的發表欲,至於具體問題,總認為繁難,不易見功。但實際上,具體問題似難實易,抽象問題似易實難。因為具體問題,可以肯定的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抽象問題,雖然原則上也是如此,但不必如此。也許自己辛苦經營,以為發千古之未覆,心滿意足,但他人看來可能付之一笑。

然則大家都擱置抽象問題不予研究嗎?我實並無這意。不過就一般人言,以正時弊。若是對於抽象問題實有濃厚興趣,自信天份極高,能見人所不能見,自亦可從事抽象問題的研究。不過要特別警覺,謹慎從事。天份高,功夫深,能謹慎,所得成果,縱然不能得到公認,但若能真正「一家之言」,也就是一項成就。

(二)問題的實用性

  

從事文史學科的研究,本不應談實用問題,不過假若你想你的工作對於別的研究者有較大用處,並對一般人也有用;換言之,欲有較大影響力,就不能不考慮實用問題。論者本身成就的高低是一回事,對於別人是否有用是一回事,這兩方面往往不能謙顧,但也可以謙顧,關鍵是在問題的選擇。當然,實用性對於他人是否有用,也往往因為時代不同而有異,這是關乎時代學風的轉變。在前一個時期,某類問題很熱門,研究的創得對於他人可產生很大影響力;時代一過,若再研究此類問題,縱然成就很高,也可能無人去看,自然就談不上有影響力。所以就實用觀點說,也很難有絕對標準。不過就目前一般觀點,言國家大計、社會動態、人民生活、思想潮流是最為大家所關注的問題,在這些方面有重要貢獻,較易為大家所注意,看重,便可有較大影響力。

二十年前,我在哈佛大學訪問,參加一次野餐會,大家談起中國學問,楊聯升兄說假若列舉一百個研究中國學問的學者,日本人要佔五十個或以上,意謂中國人對於中國學術的研究成就不如日本人。我和李定一、周法高兩兄聽到,都有些反感。不過,我後來仔細分析,覺得聯升兄的話也不無道理。就深度而言,日本學人自然比不上中國學人,但在成績表現方面,中國學人就顯得比日本學人要落後。例如史學家,像陳寅恪、陳援庵與賓四師的造詣,在日本學人中顯然找不到;但次一級成就的學人,成績表現很顯著,為人所重視的,在中國實在比日本人為少。我想這不關乎學問的深淺與程度的高低,而關乎研究方向。中國人做學問喜歡興之所至,不管問題是否重要,不管對別人是否有用,只就個人僻好去做,有時所涉問題與歷史大勢毫不相干,而一字一用的去鑽牛角尖,用功極大,效果極小,自得其樂,而別人從大處看歷史,就根本用不上。這類論文在中國人著作中佔相當大的比例,自然就被埋沒,不為人所重視,在國際上更得不到一席位。反觀日本學人的研究,大體上都就中國歷史上國計民生方面的重大問題下細密功夫。最顯著的成績,如經濟史、佛教史、邊疆史等。中國人在這些方面: 經濟史在較早期只有一位全漢升兄可與他們相抗衡,現在也慢慢有些人跟得上;佛教史儘管有一位湯用彤先生,成就之高,非日本學人所能比擬,但畢竟太少。我們要想對於中國佛教史有個概括性觀念,還得要看日本著述,至於邊疆史更瞠乎其後,說來豈不慚愧?日本學人的工作,主要是肯下功夫,就其成就而言,不但境界不高,而且往往有不少錯誤,並且很有名的學者,引用材料,斷句有誤,也有根本不懂那條材料的意義而加以引用者,鬧出笑話。我最近看到一位研究唐宋史的日本名學者引用李白《系尋陽上崔相渙詩》: 「邯鄲四十萬,一日陷長平」,作為唐代邯鄲人口殷盛的證據,不知此句是用戰國時代秦趙長平之戰,秦大勝,坑趙卒四十二萬的典故。我相信一位中國學者,尤其有很高學術地位的學者,斷不會開出這樣大的笑話。而在日本學人中就經常見到,並不出奇。然而這不能深責異國學人。因為語文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他們讀中國古書,在速度上,在了解深度上,究竟趕不上,中國人讀自己的書,假若易地而處,我們更當慚愧萬分。

日本學人研究中國史,雖然境界不高,常常出錯,但他們的工作成果卻很有價值,能引起人注意,供大家參考利用,進而在國際上居很高地位。原因是他們研究的多是關涉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專治瑣細不相干問題的比較少。國際學術界所以重視日本學人的成績,固然因為日本是亞洲先進強國,西方人學日文遠在學中文之前,他們多是通過日本人的著作來了解中國學問,所以看重日本人的成就。但日本人的實用性也有絕大關係,不能一味說是西方人有偏見。就如我研究中國歷史上的人文地理,牽涉到政治、經濟、社會、民族、宗教、文化,種種問題,參考近代人的著作,日本人的成績,可能不比中國學人的成績為少。如果日文好,可用的地方可能更多。這總不能說我也有偏見再以我個人的成績而論,我已出的兩部書,《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與《唐僕尚丞郎表》,都是四冊百萬字的篇幅,也都是我中年時代的精心結構。然而無論在國內或國際學術界,「制度史」所得的反應都比《唐僕尚丞郎表》為熱烈,有相當大的影響,而《唐僕尚丞郎表》除極少數的專家備用之外,恐怕很少人去看,影響自然也很少!

其實就我自己評量,「僕尚丞郎表」的功力之深實遠在「制度史」之上。 「制度史」顯然有許多具體的、明顯的創作,但功力並非極深,只是能看出重要問題而勤務澈底的搜集史料,並條理化而已!我常告訴青年朋友說,只要能如我一般,肯花時間,肯用心思,肯用笨方法,不取巧,不貪快,任何中人之資的研究生五、六年或六、年之內都可寫得出來;但「僕尚丞郎表」的內容往往因為材料衝突與記載失誤,而須轉彎抹角,辨析入微,這些就非學力較低的人所能辦到,亦非乏耐性的人所能看得懂。自清代中葉以來,研究唐代人物的著作不下數十家,論規模、論精密,自信這部書都遠過前人,然而卻影響不大這不能怪人家不欣賞,而是對於人家沒有大用,只有在人家講到唐代某一人物、某一制度時,偶一取用而已。這是我自己所親身感受的例證。講學問當然不應有功利主義,也不用理會對人是否有用,但若是望辛勤的著作能得到學術界的大反應,就不能不考慮選擇論題的重要性!

  

(三)大問題與小問題

前一個時期, 前輩學人中往往談到研究問題的大小。有些人認為要小題大做,方能深入,有所發現,使學術向前推進一步。這大抵是主張專精的一派,目的只在求真,不涉其它,所以認為一條筆記往往比一篇皇皇大文有價值。但有些人則認為要選擇大問題做研究,才有意義,縱稍有疏漏,也焦關重要,小問題不值得研究,縱然做得精審,也無大意義! 這大抵是主張通識的一派。照我的看法,這兩派意見,都很正確。但若各走極端,也都有很大毛病。前者走到極端,勢必走上鑽牛角尖一途,發生瞎子摸象、見樹不見林的毛病。後者若走極端,很容易走上束書不觀,有的自建臆說,沒有踏實根據,有的攀附理論(不論是宗派主義的理論或是社會科學的理論),毫無實際內容,這是浮薄的一途,毛病更大!

  

我想,講大問題是應該的,尤其要重視我前文所說的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但也要用做小問題的方法去做。選做小問題也可以,但要注意到這個小問題是否對某一重大問題極有關係,或是其一部份;或者也說著手研究的個小問題,但心目中所注視的是某些大問題;問題雖小,但可供他人研究大問題之用,這也有積極意義。但這種意義因去大問題愈遠愈消失。至於應做主要的大問題或與大問題有關的小問題,則要視各人的才性、興趣、環境等等之不同而各異,不能一概而論。而偶爾做些不相干的小問題,以為自己娛樂的小玩藝,也無不可。

此外,我還有個想法。青年時代,應做小問題,但要小題大做;中年時代,要做大問題,並且要大題大做;老年時代,應做大問題,但不得已可大題小做。因為青年時代,學力尚淺,但精力充沛,小問題牽涉的範圍較小,尚可控制,不出大毛病,但也要全部精神去大做特做。這樣可以磨練深入研究的方法,養成深入研究的工作精神,為未來大展鴻圖作準備。若走上來就做大問題,要寫成長篇大論並不難,但要精彩則極難。自己學力未充時就做大問題,結果往往大而無當,並無實際成就,久而久之,習而為常,終致永遠浮薄,不入門徑! 中年時代,自己見聞已博,學力漸深,或可說已入成熟階段,而精神體力也正健旺未衰,換言之,已有做大問題的基礎,復有大規模辛勤工作的體力和精神。這是一位學人的黃金時代,所以他可選擇重大問題,做大規模的深入的研究工作,到達博大精深的境界,為學術界提供他可能做的最大貢獻。人到老年,學力深厚,就他本人言,可謂學識已達最高階段,但體力精神日漸衰退,很難支持大規模而且精密的工作,所以只得小規模的做工夫,寫札記式的論文,最為恰當。因為他學力深厚,不妨就各種大小問題提出他個人的看法,是否有當,也不必認真提出實證。我時常勸告老年學人,不必寫煩重的研究性論文,只做語錄式的筆記,最為輕鬆,而可把他一生中對於各種問題的想法寫出來,待後來的研究者參考,縱不能代為進一步證明,也或許有啟發之效,薪火相傳,成功不必在己!

就我個人的工作而言,凡略識我治學方式的人,皆知我是走專精一路;但若能就我的作深入一層體察,便當了解我並不走偏小的路。我少年讀書時代起,就喜歡把任何問題都條理化、系統化。這也許和我的才性有關。我的記憶力極差,幾乎毫無記書的本領,但理解力也過得去。為應付考試,任何課程的教科書,我只極仔細的看一遍,而以條理系統化的題識或筆錄,以後只看題識筆錄,很少看全書,所以花的工夫不太過,也能得相當高分。

  新亞書院歷史系講座

  講者: 嚴耕望 教授

  日期: 一九八零年十月廿三日(星期四)

  時間: 五時至六時三十分

  地點: 新亞書院人文館十二室

學術與社會

微信:Academia-Society

讀者QQ群:392262135

意見反饋郵箱:koolbird@163.com

In libris libertas!

相關焦點

  • 嚴耕望:談史學論題選擇
    研究歷史,首要的是選擇題目。就小範圍說,是一篇專門論文題;放大些說,是研究範圍,也可說就是:面。
  • 嚴耕望 | 談史學論題選擇
    研究歷史,首要的是選擇題目.就小範圍說,是一篇專門論文題;放大些說,是研究範圍,也可說就是:面.無論是一篇論文題或一個研究的廣面,對於研究的成績及其所發生的影響都有極大關係.關於此一問題,我想分下面幾點談論.
  • 嚴耕望與他金針度人的《治史三書》
    他以為,講史學方法可有兩種形式:一類是史學概論類的高頭講章,這類史學方法,流於紙上談兵,「只能取其大意,不能太過拘守」;另一類便是學有成就的史家結合自身經驗,向後學傳授的方法,往往親切而實用。據說,蕭啟慶曾棒喝後輩:方法論只有成學的大家,才有資格談論。作《治史三書》時,嚴耕望已卓然成家,當然有足夠的資格來談史學方法論。
  • 嚴耕望:談治史
    談治史嚴耕望文科方面的研究,固然也要講方法,但絕不應遵循一項固定的方法與技術。只要對於邏輯學有一些基本觀念,如能對於數學有較好的訓練尤佳,因為數學是訓練思考推理的最佳方法,而任何學問總不外是個「理」字。
  • 嚴耕望與「科學化史學」(上)
    較少受到注意的是「科學派」內部在史學的「科學化」與「自主性」之間所做的權衡折衝,嚴耕望是可以用來考察這一問題的焦點人物。嚴氏一生專長政治制度和歷史地理研究,涉及領域廣泛,課題多樣。尤令人欽佩的是他在微觀史學層次上的數據豐富、考據謹嚴,在宏觀史學層次上的視野開闊、富有洞見。他是錢穆最欣賞的及門弟子,也是傅斯年最看好的史語所學人。
  • 歷史學家嚴耕望:研究歷史,首要的是選擇題目
    (左起:嚴耕望、錢穆、餘英時)研究歷史,首要的是選擇題目。就小範圍說,是一篇專門論文題;放大些說,是研究範圍,也可說就是:面。無論是一篇論文題或一個研究的廣面,對於研究的成績及其所發生的影響都有極大關係。關於此一問題,我想分下面幾點談論。
  • 嚴耕望|錢穆傳
    1991年3月30日,嚴耕望先生校補再稿,呈錢穆夫人審閱後,於6月8日再次增訂。《錢穆傳》為嚴耕望先生基於《行誼述略》改寫而成(請見文末寫作說明);因其內容更為豐富,世紀文景特購此文版權,並以其替代《行誼述略》一文,作為《錢穆賓四先生與我》的上篇。——編者注[2] 羅義俊編《錢賓四先生簡譜》雲,錢鏐三十四世孫。
  • 問學 | 楊聯陞:書評經驗談
    《書評經驗談》題目是仿嚴耕望院士的《治史經驗談》。他此書深受學林推重,真是現身說法,為初學之津梁。論學力他比我堅實甚多。雜家遇專家,小巫見大巫,豈敢相比。只我是所謂華裔漢學家(指西洋式),混了幾十年,評論別人賣的中國膏藥,或有可供參考之處。      許多人認為書評不重要。
  • 蘊涵論題的實驗之爭
    然而,邁爾斯-舒爾茨的研究引出的往往是一個正在發生的「相信」,所以當蘊涵論題用傾向性信念來理解後,他們的結果不會構成對蘊涵論題的挑戰。(cf.Rose & Schaffer,pp.19-50)為了檢測出傾向性信念,羅斯和肖弗發展了一些新技術。例如,他們直接問參與者凱特是否有相關的傾向:凱特傾向於相信伊莉莎白女王死於1603年嗎?
  • 嚴耕望:史學論文如何選題?
    研究歷史,首要的是選擇題目.就小範圍說,是一篇專門論文題;放大些說,是研究範圍,也可說就是:面.無論是一篇論文題或一個研究的廣面,對於研究的成績及其所發生的影響都有極大關係.關於此一問題,我想分下面幾點談論.
  • 嚴耕望:如何講授中國通史
    問:大學「中國通史」一科,好多教師感到講授困難,不知你對於「中國通史」的編撰與講授有何意見?答:目前大家所急於要討論的是通史講授問題, 現在就側重講 授方面來談一談。我所謂「中國文化史」,與過去學人所寫的《中國文化史》也有些不同。過去學人所寫文化史過分著重上層結構,如各個時代政府頒行的各種制度與學術思想、文學藝術之類。與通史所不同的,只是減少了軍事勝負與政治演變而已。我想這種講法,內容仍然太多,而且仍過分偏重中央政令與學術文藝方面少數高階層人物的表現。
  • 意義與規範性當代語義學的重要論題
    原標題:意義與規範性當代語義學的重要論題 自20世紀的 「語言學轉向」以來,語言、思想與實在這三者構成的「語義學三角」就成為哲學領域所關注的論題。當我們基於當代語義學視域對規範性問題進行深入闡釋和系統構建時,就會發現,以上不同的研究進路分別強調了意義的表徵維度和使用維度,而這兩種維度實質上缺一不可,它們可以在「規範性」構建的合理性空間內彼此結合併互為詮釋。 規範性論題在當代語義學的相關研究中越來越顯示出其必要性和獨特性,因而成為語言哲學和科學哲學等領域的前沿論題。
  • 解題指南 | 如何搞定自擬論題類小論文
    通過試題回顧我們可以發現,自擬論題類試題頻頻出現,是個重點複習對象,下面以2020年全國一卷試題為例,咱們一起破解「自擬論題類小論文「、多層次地選擇論據。  (2)精讀  把關鍵詞和所學知識建立聯繫,根據獲取的有效信息,選擇論題方向和多層次、多角度展開論據。對比不同點、相同點、互動交流、聯繫階段展開,根據提取的相互關聯的中外歷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
  • 嚴耕望 | 工作隨時努力,生活隨遇而安
    本文節選自嚴耕望《治史三書》///一個人學問成就的深淺,可以從他的生活修養中看出一些端倪,因為日常生活與人生修養對於學術工作影響極大
  • 大問題與小問題丨嚴耕望
    青年時代,應做小問題,但要小題大做;中年時代,要做大問題,並且要大題大做;老年時代,應做大問題,但不得已可大題小做。前一個時期,前輩學人中往往談到研究問題的大小。有些人認為要小題大做,才能深入,有所發現,使學術向前推進一步。這大抵是主張專精一派,目的只在求「真」,不涉其他,所以認為一條筆記往往比一篇皇皇大文有價值。
  • 宋代中醫高考題曝光,幾道題全哭了!
    墨義(中醫基礎理論)第一道問: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按:按本題出自《素問•五常政大論》,即要求默寫「天不足西北」至「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原文,所謂墨義即是默寫題。剛剛查了一下原文,好長好長的一段話,哎。
  • 學《傷寒論》必備的童子功
    後來我問先生,中醫學院本科教材《傷寒論講義》要求150個學時結束,可我卻學了這麼長時間,是不是太笨了?先生笑了,隨口帶出一句:那(指教材)都是白搭。說學經典一定要落實到原著上,要跟張仲景「說上話」。仲景方我們叫經方,藥少而精,療效驚人,有鬼斧神工之力,起死回生之妙。且方義雋永,藥味精當,耐人尋味,不可思議。
  • 律疏部·論疏部 ——中觀論疏
    二論開合。釋因緣品名略為五門。一通別門。二正名門。三釋名門。四破申門。五同異門。問何因緣故標中觀論。復題觀因緣品。答略明四義。一者中觀論是一部之通名。觀因緣謂一章之別稱。示所顯之理無二故中名唯一。能顯之教非一故有眾品之殊。二者所申之理唯一故總名無二。所破之病非一故有眾品不同。三者題中觀論標章門也。觀因緣品者釋章門也。問觀因緣品云何釋中觀論耶。答以觀此正因緣不生不滅乃至不來不去故此因緣即是中道。
  • 【學記】未躡天根豈識人 :楊儒賓老師 「理學工夫論系列講題」課程總結 | 何青翰
    未躡天根豈識人 :楊儒賓老師 「理學工夫論系列講題」課程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