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未來高考總成績怎麼計算
CFP
● 學生自主選擇3個科目的成績計入總成績
● 成績按比例分等級,破除「唯分數論」
● 綜合素質評價將作為高校錄取的重要參考
12月16日,教育部網站發布《教育部關於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和《教育部關於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這是《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兩個重要配套政策文件。新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會為高中教育教學帶來什麼樣的衝擊?會給高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讓我們來逐一梳理此次改革的關鍵點。
學業水平考試和高考有什麼關係?
問題:學業水平考試要考哪些科目,考什麼?怎樣計入高考成績?
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司長鄭富芝:考試範圍覆蓋所有科目。其中3個科目的成績計入高考總成績。
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的3個科目,由學生自主選擇,是這次考試制度建設的重要突破。學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內容的學習後確定選考科目。高校要在學生選擇考試科目前,公布對學業水平考試科目的具體要求。
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的3個科目成績以等級呈現,其他科目達到國家規定的基本教學要求,合格即可。等級一般分五個,規定了每個等級人數所佔比例,保證成績的區分度和可比性,方便評價和招生錄取使用。
往後學業水平考試的作用除了避免學生嚴重偏科,推動高中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外,還要為高校選拔適合學校特色和專業要求的學生提供服務。
問題:為什麼成績要按比例分等級?怎麼分?
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柯政:分等級有利於淡化「分分計較」。考試中硬要把91分和92分的學生區別開來導致學生分分必爭,課業負擔過重。成績按比例分等,為破除「唯分數論」,高校參考學生綜合素質材料,從「招分」走向真正的「招生」創造了有利條件。
高校選拔又需要成績具有區分度。一般來說,等級越多區分度越大。而等級過多,會與淡化「分分計較」的訴求相衝突,所以,此次設計一般分為ABCDE五個等級,各省可以結合本地實際,在五個等級中再細分檔次,方便評價和招生錄取使用。比如,上海市就通過B+、B-等方式,再把ABCDE細分為11個等級,滿足更高區分度的要求。
綜合素質評價怎麼計入高考總成績?
問題:高考改革不僅改變獲取總分的方式,還從無到有地引入綜合素質評價,意義十分重大。那麼綜合素質評價怎樣體現在高考總成績中?
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司長鄭富芝:學校為每位學生建立綜合素質檔案。檔案主要內容:①主要的成長記錄,包括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五個方面的突出表現;②學生畢業時的簡要自我陳述報告和教師在學生畢業時撰寫的簡要評語;③典型事實材料以及相關證明。
素質檔案除用於高中對學生教育,還要用於高校招生,由招生院校使用。高校根據自己的要求,對檔案材料進行研究分析和使用,高中教師不參與。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殿軍:建立電子檔案,便於高校參考,我們可以對記錄的內容進行分類,按照不同模塊、類型、維度進行編碼,並建立自動生成統計報表的功能,以方便高校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檢索、統計、分析、比較和參考使用。
這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提到了「減少和規範考試加分」,參考綜合素質評價後,加分不再成為必要。加分原因可列入記錄中的重要內容,供高校進行參考。提供給高校的內容公開透明終身追責,建立監督問責制度,我們所倡導的素質均可以納入綜合素質評價考察內容,而不是採用加分的方式。
問題:高校怎麼使用綜合素質評價檔案?
清華大學招生辦主任於世潔:當前的綜合素質評價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走過場」「集中突擊」等問題,對高校錄取招生的參考意義有限。
改進後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要求中學堅持常態化實施,學生沒有參加或表現不突出的活動,記錄可以空缺,而學生的相關特長、突出事跡、優秀表現等情況都記入了綜合素質評價檔案,這就能夠準確揭示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為高校招生錄取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
在人才選拔錄取過程中參考學生中學階段的綜合素質評價這一做法,近年來有不少高校都進行了積極探索。尤其是在自主選拔錄取過程中,高校要求考生在申請表中如實填寫中學階段的學業水平、學科特長、社會公益、文體活動等情況,之後組織專家評審組對申請表進行詳細分析。但格式不統一、名稱不規範等問題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給高校帶來了許多不便,這也是綜合素質評價難以大範圍推行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在改進後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綜合素質評價工作成了評估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將以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為基礎,建立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電子化管理平臺,檔案基本格式全省統一,高校在招生錄取工作中使用綜合素質評價檔案時,操作更加方便、高效,參考範圍將不僅限於自主選拔錄取的考生,有望推廣到招生錄取的所有類型。
高校自主確定綜合素質評價使用辦法。高校可以「因材施招」,根據自身的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要求,制定科學規範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和辦法,作為招生錄取的參考。
問題:綜合素質評價怎樣保證可操作性?會不會流於形式?
國務院參事、人大附中校長劉彭芝:從人大附中多年來實施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實踐情況來看,此次政策設計切實避免了流於形式。如鼓勵學生參與黨團活動、社團活動、公益勞動、志願服務,將參與的次數、時長作為記錄的內容,可操作性強。這就避免了學校在評價學生思想品德時出現大而空等問題。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殿軍:政策文件已經對關於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作了規定。高中只要在具體評價體系的建立中,把握好每個模塊所要記錄的具體內容就可以確保方案的落地實施。
此次改革會不會加重高中生負擔?
問題:高中生學習負擔很重是不爭的事實,門門都考的學業水平考試會不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
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司長鄭富芝:除了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的學科外,其他學科合格即可。現行高考科目是統一規定的,有的科目學生不擅長但又必須考。改革後,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擅長的3科來考。應該說負擔輕了。現行高考高三「算總帳」,集中考6門,改革後,與高校招生錄取掛鈎的3科考試安排在三年中完成,每門課程學完即考,分散壓力,也減輕一次性考試帶來的心理壓力。
浙江省海寧市高級中學校長周彬:學生自主選擇的課程,按照等級計入高校招錄體系之中。這樣可以讓學生安心於全面發展,避免了因全面競賽而帶來的功利與短視;還可以讓學生精心於自己特長學科的發展,避免了因全面競賽對學生特長與興趣的埋沒,使得學生從費盡心思地「取長補短」轉向到專心致志地「揚長避短」,從因焦慮而「投機取巧」回歸到求實力而「腳踏實地」。此次規定同一科目有兩次考試機會以及有更換已選考科目的機會,意味著學生將逐漸從考試的緊張情緒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的機會去展示自己的學習實力。
(記者 李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