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媒體時代,尤需做「專才」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泛媒體時代,尤需做「專才」

——一名「老新聞」走過的由「雜」而「專」之路

  作者的話:記得20年前,我曾應《中國記者》編者之約,寫過一篇短文《記者與學者》,講的是我一直倡導並身體力行的一個理念——記者應當學者化。如今,編輯再次約我寫篇文章,這倒給了我一個契機,回望一下自己走過的40多年辦報之路,確實有些感受值得與年輕同行們分享。譬如,關於「雜家」的話題。

  □ 文/侯 軍

  侯 軍

  深圳新聞學會副會長、高級記者、深圳特區報原副總編輯

  我是1977年底進入天津日報社當記者的。一入門,就聽老一代報人傳授經驗說,幹新聞這一行,一定要讓自己成為「雜家」。有一位老編輯還悄悄告訴我,當年,人民日報的老總編輯鄧拓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叫《歡迎雜家》,講的就是做好記者的「獨門秘訣」,一定要找來讀一讀。當時,鄧拓的《燕山夜話》還是沒解禁的「毒草」,市面上根本見不到。老同事說報社圖書室就有,他還幫我找熟人「順」出一本。我如獲至寶地讀了這篇《歡迎雜家》,為了記牢還認真抄了一份留底,才把原書還回去。從此,自己就在心裡確立了一個目標,要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雜家」——無論採訪什麼人,無論涉及哪一行的事兒,都要先讓自己成為內行。因為鄧拓說了,「真正具有廣博知識的雜家,卻是難能可貴。」

  此後幾年,我節衣縮食,瘋狂購書,作為對十年浩劫中嚴重書荒的心理補償;而且如饑似渴地讀書,五花八門、三教九流,什麼雜書閒書、有用的無用的,什麼都讀。其目的就是要讓自己「雜」起來。而在最初的新聞實踐中,我也切切實實感受到了知識的貧乏或廣博對於新聞採寫是何等的重要。具體說來,當一名記者具備了廣博的知識儲備,那麼你採訪任何行業的人物和事件,都能佔據一個無形的「制高點」,相反,如果你的知識貧乏視野侷促,你就會錯失採訪良機,留下終身遺憾——在我的記者生涯中,永遠忘不了這樣一件事情:那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還是記者隊伍裡的一員新丁,一天,突然接到一個指令,替一位休假的同事到一所大學去採訪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當時我還是農村部記者,屬於臨時「客串」,對他所從事的研究所知甚少,時間也不容許我做充分的準備。而且,到了之後才被告知我只有15分鐘的單獨採訪時間,頓時心慌意亂,當我怯生生地提出第一個問題時,對方就微微皺起了眉頭。接著,他讓助手找來幾份資料,很客氣地對我說:「請記者先生先讀一讀這些材料吧,您剛才提的問題,我很難在15分鐘裡解答清楚,似乎也沒有這個必要,因為它太……哦,因為它在這些資料裡,都已經寫得很清楚了,您明白我的意思嗎?」我當然明白這是什麼意思。這次失敗的採訪給我早期的記者生涯留下了一個羞愧難當的印記。而幸運的是,幾年以後,同樣是採訪楊振寧,我卻得到了一個「就地翻盤」的機會——那是在1985年秋天,當時我已是天津日報政教部主任了。一位負責高教報導的記者匯報選題時說,南開大學請回著名數學家陳省身創建南開數學所。屆時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要專程前來祝賀。我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難得的新聞線索。當時這位記者還是剛剛到崗的新人,對採訪如此重量級的名人心存畏懼,希望我能跟她一起去。我腦海中頓時浮現出自己當年的窘境,自然體會到一名新記者此時此刻那種緊張心理,當即答應與她一同採訪,並一同研究採訪計劃。這時,我此前「惡補」的那些雜學就發揮了關鍵性作用:世人皆知楊振寧是陳省身的學生,但往往不清楚陳省身還是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的學生;而且,當年楊武之曾寫詩讚譽陳省身,若干年後,陳省身又寫詩讚譽了楊振寧……我為此次採訪定製的採訪計劃,第一個問題就是從這「兩代師生」的兩首詩來破題……

  那次採訪非常成功:當時,主辦方安排兩位科學家會見記者的時間也只有15分鐘。我因為有過一次「滑鐵盧」的教訓,怕被認出影響採訪效果,就讓同去的記者搶先提問。她把我們事先準備好的問題伶牙俐齒地拋了出去,只見陳楊二位相視一笑,頓時來了興致,楊振寧拿過話筒,滔滔不絕地講開了,從楊陳兩代人的師承淵源講到西南聯大,又講到在美國科研的突破與「陳氏定理」的關係,最後還講到陳先生回到南開創建數學所的意義……轉瞬之間,半個小時過去了,預定的見面會嚴重超時,現場的幾十位記者連提問的機會都沒撈到,整個見面會變成了我們所在媒體的「獨家專訪」,而此次專訪的絕妙之處在於:只提了一個問題,就得到了「超值」的回應。在工作人員的催促下,楊先生不得不放下了話筒,顯然意猶未盡,而坐在旁邊的陳省身先生似乎還有話要說。主辦方悄悄徵詢兩位科學家的意見,結果是,兩位記者「破例」被邀請與他們同車前往下一個參觀點,一路上又延續著剛才的話題,談了很多趣事。當天夜裡,我們趕寫出一篇既有現場感又有縱深感的新聞通訊《雙星會南開》,登上《天津日報》頭版頭條。這篇稿件榮獲了當年的中國好新聞獎,只不過獲獎名單上沒有我的名字,因為在稿件見報前我把自己的名字劃掉了。對我來說,獲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用自己的實力抹去了前番失敗的陰影。

  這正反兩方面的教訓,使我萌生了倡導「記者學者化」的念頭,並且在天津日報政教部裡著實「鼓吹」了一番。不過,說句老實話,在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下,倡導「記者學者化」其實有些不合時宜,大家關注的熱點是「下海經商」、是儘快變成「萬元戶」,一些編輯記者考慮更多的是如何讓自己的家庭「儘快實現現代化」……因此,任憑我「鼓吹」了半天,卻應者寥寥。於是,我只能也「以身試法」,先逼著自己向著「學者化」的方向去努力。

  轉眼之間,40多年過去了,我不敢說已經實現了當年的初心,但至少沒有虛度光陰。如今,我已到了臨近退休的年齡,有時,夜深人靜之際,獨自環顧書架上歷年出版的幾十本著作,心裡還是聊堪自慰的。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時代的進步,新聞業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靠「博聞強記」「博覽群書」才能達到的知識儲備,如今似乎不用那麼「辛苦」就能唾手可得,無論需要什麼知識和信息,只需在手機上點幾下立即就會「奔來眼底」。如此一來,以往被推崇的「雜家」,似乎也不再那麼「難能可貴」了。知識爆炸信息爆炸已經遠遠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學問」,信息科技帶來的巨大變化,已使當今的媒體人擁有了無遠弗屆的眼界和瞬間即至的快捷。當此之際,「廣博」已經不在話下,而「專精」則成了各大媒體的「稀缺資源」。1993年2月,在南巡「談話」掀起的新一輪的改革開放大潮中,我來到深圳特區,加盟深圳商報社。2001年從《深圳商報》被調到剛剛合併成立的深圳報業集團擔任副總編輯兼系列報刊編委會總編輯,分管十幾家子報子刊,內容涉及到新聞焦點、旅遊文化、汽車時尚、青少年教育等方方面面。分管的領域涉及面寬,自然使我的「雜學」一度非常管用。但是,過了不久就發現,雜而不專「雜而不深」雜而不系統,往往只能觸及淺層次的問題,一旦深入到各個報刊的專業領域,我就很難再有發言權了。至此,我對做新聞應為雜家的「傳統觀念」開始有了新的變化。剛好在2005年前後,我又轉崗到《深圳特區報》主管文化體育等部門,策劃和編輯副刊又成了我的主業。此時,我不再一味鼓吹「雜家」了,而是大力倡導每名編輯記者都應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其專業水準必須達到行業公認的「意見領袖」的水平。為了推進人才的專業化轉型,我還與部門主任們商議了一些「度身定製」的崗位安排,核心是讓最擅長的人去做他最喜歡的事兒,開綠燈,分小灶,期待著沉潛漸進日積月累會湧現出各個門類的專才。我還提出一個「苛刻」的要求:記者去採訪各類文化藝術的專業研討活動時,應當追求的不僅僅是旁聽的採訪者,而且是正式的發言者,乃至成為受邀去發表真知灼見的專家,「你的胸牌應該是代表證,而不能滿足於只是個採訪證」。此議一出,我就聽到有人抱怨,說這是「加壓加碼」,很難做到。如今,又是十多年過去了,我雖已退居二線,但卻欣喜地看到,當年所倡導的「專家」路線已開始形成一定的規模效應。就以我分管的文藝副刊部為例,當年的一班副刊編輯,通過各自堅持不懈的努力,已在各自的媒體平臺上八仙過海、各展所長,如今大部分卓然有成,有的成了「海洋文化專家」、有的成了「敦煌文化專家」、有的成為「流行音樂全才」、有的成為「電影理論權威」……即便是在當今紙媒遭遇極大困境時,他們的專業素質也為其贏得了相對廣闊的職場空間,有的被調到子報當了總編輯,有的轉行到大企業做了「音樂總監」,也有的直接去大學當了教授……

  我很欣慰,甚至比自己出了多少著作還要高興。我深知,人才成長的關鍵要靠自身的資質和長期的努力,但是,環境的營造和路向的指引無疑也非常重要。現在大家常說一句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覺得,這些同事以其各自的成功,助力我實現了在新聞從業之初就立下的一個「初心」。為此,我要感謝他們,並將他們的成功引為自豪!

  至於我自己,不得不回到「雜家」這個話題上——早期成就記者生涯的確實是這條「雜家」之路。然而後來卻一路「雜」了下去,未能及時轉向「專精」,不免感到一絲遺憾:幾十年下來,除了新聞這個本行之外,我涉獵的範圍過寬、感興趣的領域也太多了,寫過小說、雜文、散文、報告文學;出版過「輿論社會學」專著、研究過「茶文化」、痴迷過「藝術美學」、鑽研過「西方藝術史」、編導過電視紀錄片……就像狗熊掰棒子,一路掰一路扔,雜是夠雜了,但每個領域都是淺嘗輒止,深度嚴重不足。最早就雜與專的問題給我提醒的,是我的書法恩師寧書綸先生,他對我的字有句評點,叫做「臨帖雖多,收束不夠。」他給我的建議就是四個字「由博而約」。自我檢討起來,豈止是書法,在其他方面,我也是失之於興趣太廣,轉向太快;到處挖井,出水不多。幸好,隨著年齡漸長,認識也逐漸加深,近年來開始有意識地收縮戰線,也就是按照寧先生所說的「由博而約」,漸漸把注意力集中於鑽研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書畫理論方面,並且陸續有了一些收穫——近年來,我在各類專業學術雜誌上刊發了十幾篇有一定學術分量的論文,如在陝西師範大學學報上發表了《中國畫與世紀現代潮》,在《西泠藝叢》上發表了《宦海風波幾度看——簡論張宗祥的為官之道與文人風骨》,在《敦煌研究》上發表了《饒宗頤與敦煌書風》,在《中國篆刻》上發表了《詩意的方寸》……

  此外,我還經常應邀到各大高校去做有關文化藝術的主題演講,單是2017年下半年,就先後在南開大學講過《日本浮世繪與中國木板年畫》,在清華大學講過《內外之辯——紀念張仃先生百年誕辰》,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講過《孤獨的大師——從西方美術史看藝術家們的時代命運》等。此後,又受聘為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人文學院特聘教授,為該校本科生開設了一門西方藝術史(人物與作品欣賞)的通識教育選修課,受到了年輕大學生的熱烈歡迎。

  回顧40年的新聞生涯,真是苦辣酸甜,百感叢生。慶幸命運很早就把我推進時代的大潮,在波峰浪谷間沉浮跌宕,在眾聲喧譁中被錘鍊成一名能夠在各種新聞崗位上應付自如的「雜家」;同時也慶幸科技的進步又把我逼進一個全新的資訊時代,並且在一個新興的城市裡品味著求學問道的寂寞。如今老之將至,才逐漸接近「術業有專攻」的境界。我沒有正式考入過大學,可以說基本是靠自學走上了新聞之路。如今,除了對編報紙寫文章我可以自詡「專家」之外,對其他領域,儘管興趣濃鬱,卻依舊不敢妄稱自己是「專家」。我至今依舊跋涉在求學問道的路上。只不過,現在已開始體味到學問對個人生命的滋養,那種豐贍和澄明,確實是人生難得的一種境界。當然,對學問之事也確實比入道之初多了幾分清醒。只可惜,這種清醒來得有些晚了——我常常想,為什麼最早給我提醒的是一位書法家而不是報界中人呢?要是早一點有新聞界的同行給我提個醒,豈不是更好麼?

  正緣於此,我今天就藉此機會,與年輕一代媒體人分享一點我的教訓:新聞生涯需要認真的自我設計,由雜家入門,可以廣博其視野,撐大其格局;打下堅實基礎之後,則應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切入點,深鑽細研,精耕細作。在當今這個「泛媒體時代」,你要比別人做得好,就必須努力讓自己成為某一領域的專才。這,也是我今天寫下此文的初衷!

  2018年4月2日於北京寄荃齋中(作者是深圳新聞學會副會長、高級記者、深圳特區報原副總編輯)

相關焦點

  • 斜槓時代教育的「通才」與「專才」之爭
    但在泛傳媒行業中,隨著時代變遷,「通才」和「專才」既二元對立,又相輔相成。1「通才」還是「專才」?對於美國人來說,花高價錢去讀新聞學碩士,結果出來做一個薪資平平的記者,是否值得?金融作家、編輯兼播客主播Felix Salmon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評論》中表示,普利茲說的「將新聞培養成為一份需要高深學問的職業」在流量時代早已失效。那些最優秀的記者往往不是科班出身,報導過「水門事件」的著名調查記者Carl Bernstein就從未上過大學。
  • 做一名通才還是專才?
    前言相信,通才和專才這個問題,從讀書時代開始一直都在困擾著大家。作為一名員工我們應該成為一名通才還是專才呢?作為一名老闆,我們應該選通才還是專才呢?關於專才為什麼需要專才,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每一個方面都做到盡善盡美,所以我們需要在某一方面花時間專研,有所成就,於是我們就成為了一名專才。從高中時代的文理分科,到考大學時的選擇專業,已經慢慢地讓我們成為一名專才。
  • 360行,行行需專才
    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是網絡為王的世紀,內容更是王中王的時代。本文中的王指的是古代的行業狀元、當今的高素質專業人才。「神通杯」第一屆全國學校聯盟小學機器人知識大賽(簡稱大賽)以培養人才為核心精神,面向全國小學生積極開展、規範開展,旨在引導我國億萬少年兒童基礎教育階段明確正確的學習目標。
  • 專才培養,博更需專
    通過自己在學習與科研中的體驗,他認定自己的「能力與範圍」只適合當專才,而不適合當通才,故選專業時選擇了面窄但專業性很強的一個細分專業——火炸藥,之後又捨棄材料設計,以裝藥設計作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一幹就是60年。這樣的選擇也成就了他在裝藥設計領域的巨大成就。王院士感慨地說「一生只想做好一件事,除了裝藥設計研究,別的都不擅長。」
  • 在不確定的時代,你該做通才還是專才?
    無論是付費還是自學,不斷在學習的人做得最多的一步就是開好了個開頭 — 輸入,為自己輸入更多的新鮮的知識。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當只有輸入,沒有輸出的時候,所學到的知識20分鐘後只剩一半,一天後只剩1/3。換一個說法,之前所做的努力,沒能及時有效保留,是在浪費時間精力和金錢。
  • 通才和專才,到底哪種更具有競爭力?
    那我只能告訴你,在這人才社會,浪潮滾滾,只有站在風口浪尖,方能把握時代的脈搏,要想鶴立雞群,必須要有過人之處。在這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樣樣皆能,樣樣平庸之人,在特長明顯的專才面前黯然失色。通才往往是隨波逐流,而專才卻能成為真正的弄潮兒,山高人為峰,術業有專攻。如果人才沒有了主攻方向,猶如在黑夜中失去了光明,輾轉反側,有心攻關,而無力攻破。
  • 孩子將來是做通才,還是做專才
    有些偏科的孩子甚至把韓寒、郭敬明等拿出來做比較,認為自己是一個專才,而不是通才。那麼什麼是通才,什麼是專才,將來是做一個通才好,還是做一個專才好呢?著名的哲學家以賽亞·柏林,曾經把通才和專才比喻為狐狸與刺蝟,通才的人像一隻狐狸,對各種知識都知道一點;而專才就像刺蝟,一門心思的研究自己領域的事情。如何才能成為專才呢?
  • 新空雲平臺:構建泛媒體雲端服務新生態
    ,為媒體和泛媒體用戶打造一體化、全方位、多終端、雲服務的新型媒體生態圈。  然而,在融合轉型的過程中,盈利模式單一、市場競爭激烈、無技術儲備、缺乏推廣渠道及經驗等等一系列問題也隨之而來,換句話說,媒體若想實現「輕盈轉身」、快速轉型,亟需全面支撐的技術力量做堅強後盾。  正是基於方正電子對媒體行業現狀的深刻理解,新空雲泛媒體融合一體化開放平臺應運而生,為泛媒體用戶提供全流程、一體化新媒體雲服務產品解決方案。
  • 大學教育的「通才」與「專才」之爭
    但在泛傳媒行業中,隨著時代變遷,「通才」和「專才」既二元對立,又相輔相成。「通才」還是「專才」?美國通識教育發展給我們的啟示對於有志於從事新聞工作的學生來說,通識教育的必要性無需贅言。泛傳媒專業不僅需要打通專業壁壘也需要給予學生專業技能培訓的教育 在媒介大變革時代,新聞教育與現實的脫節,是新聞學子抱怨中很重要的一點。「新聞無學」早已成為新聞學子的自嘲話語。
  • 我們究竟該成為雙子座類型的通才,還是成為處女座類型的專才?
    在這個時代,我們不僅要有「化繁為簡」的微博以及其他碎片化傳播工具,也要有「化簡為繁」的知乎等深度工具。前者是雙子座式的知識郵差,後者就是處女座式的知識雕刻家,前者是快遞,後者是工藝,哪個行業是不需要呢?4、從自媒體時代的亂象與演化,看未來的大趨勢。
  • 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網絡媒體責任與創新研討會順利舉行
    泛珠內地各省區主流網絡媒體相關負責人發表主題演講,分享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對抗擊疫情的宣傳報導成效,共同探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媒體的應對之策。張勇在致辭中指出,在泛珠三角區域深化合作過程中,網絡媒體在講好「泛珠新故事」、擴大「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品牌影響力上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管理說|泛知識時代的「弱智」
    加上IT和網絡技術發展,知識發現、傳播和分享機制發生了革命性變化,21世紀成了知識泛濫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知識,人們也更習慣依靠獲取信息「間接」地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能力。這個世界更需要的是學習能力、選擇知識的能力;再博學的人,不懂選擇和持續學習,便有淪為落後、平庸、愚昧、無知的可能。
  • 專才與通才之辯
    我想藉此機會,談一談我心中的大學教育專才與通才之辯。說起專才通才,我們不禁想起一個熟悉的詞「通識教育」,上過大學的朋友一定特別熟悉。通識教育,又稱博雅教育,通才教育,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聯繫起來。自從20世紀,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而在中國大學,早期一直以培養專才為目標,最近20年左右才開始興起,發展有很多不完善和欠缺的地方。
  • 七年 | 「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之辯
    這個時代鋪天蓋地都說通才教育重要啊!從小學到大學本科,一路都是通才教育,一直到研究生階段才開始談專才教育吧?對。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逐漸從模仿蘇聯的專業教育轉向歐美主流的通才教育模式。建國後曾經被拆分的大學們紛紛重新合併為綜合性大學,雖然初期因為教學資源不足而無法不限專業,但依然學習了歐美的大一大二基礎課為主,大三開始再開設專業課的思路。
  • 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哪一個更重要?
    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哪一個更重要?這還用問嗎?這個時代鋪天蓋地都說通才教育重要啊!從小學到大學本科,一路都是通才教育,一直到研究生階段才開始談專才教育吧?對。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逐漸從模仿蘇聯的專業教育轉向歐美主流的通才教育模式。
  • 公司裁員,通才與專才,誰存活的概率更大?
    後疫情時代的影響是全方面的,為了活下去,企業不約而同選擇了裁員。裁員不僅僅是企業新陳代謝的正常行為,也是降低成本、對抗風波的手段。貌似這時候沒人提忠誠度了?裁員時,到底對通才下手,還是把專才掃地出門?一、一定是通才與專才二選一?
  • 解放軍報:講忠誠尤需強定力
    原標題:講忠誠尤需強定力   習主席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對黨絕對忠誠,要害在『絕對』兩個字,就是唯一的、徹底的、無條件的、不摻任何雜質的、沒有任何水分的忠誠。黨員幹部只有保持這樣純而又純的『忠誠度』,才能塑造應有的好樣子。」
  • 通才和專才,哪個更值錢?
    從木桶理論的短板決定論,到網際網路時代的專才優勢論,背後是社會協作網絡的升級。在那個沒有信息網絡溝通的時代,在那個人與人之間信息存在不透明的時代,你很難去找到一個專才,就算找到也很難快速了解對方,並建立合作,所以只能現有的團隊下,每個人去克服短板,哪裡不會補哪裡。
  • 360行,行行有專才
    十七和尚做外場,十八尼姑清彈唱。十九道士唱鳳凰 ,二十僮子數土地堂。廿一叮噹算命的,廿二相面看眼光。」 這段對古代行業的描述朗朗上口。行行有專才不難看出,這是育人的經驗總結。古人在培養人才方面,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和每個人的不同愛好,開展專業人才的培育培養工作,確保社會各個階層有方方面面的人才,保證保障社會各行各業有專攻、有專才,有效促進人類不斷向前發展,確保人類生產生活的正常開展。
  • 泛網際網路時代,現有媒體怎樣維持自己的影響力
    圖片來自於網絡公司年會上,分管媒體業務的副總在對往年工作進行總結時感慨頗深道:「新媒體的蔓延式發展。使得傳統媒體的巨型航母敵不過公眾號的一葉扁舟。」其實,傳統媒體與自媒體的較量從幾年前就開始了。09年以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開啟了以微博、公眾號等應用程式為代表的社交新時代,一部分人緊跟流量為王的時代潮流,貼標籤、立人設,把自己運營成網絡平臺的頂級大咖,舉手投足之間便能獲得千萬人的響應,這種藉助於數位技術和社交網絡載體,通過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形式造成的強大輿論引導能力讓掌握話語權的傳統媒體瑟瑟發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