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橫跨半導體半世紀 張忠謀與晶圓廠敵友「愛恨情仇」

2021-12-21 DIGITIMES

DIGITIMES李建樑攝

座落於臺北東區世貿大樓高層的辦公室,張忠謀坐案前,緩緩吞雲吐霧,雪茄菸霧繚繞間,他縱橫半世紀對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風雲,也將如雲霧飄散。

以前,這間辦公室是臺積電運籌帷幄的最高指揮部,退休後,這兒也將成為他筆耕寫自傳,為自己,也為半導體留下歷史見證的案頭。

六月正式退休的張忠謀,經歷全球半導體行業風起雲湧半世紀,臺積電自上世紀80年代創立,歷經同業嚴酷競爭洗禮,已坐大成為市值超過英特爾,晶圓代工市佔率逾8成的行業「巨頭」。 在張忠謀「放手」之前,這半世紀裡,與他親身「交手」過的勁敵無數,卻都在交手後,終有了不同際遇。

曾與聯電稱「雙雄」 蘇州和艦案成分水嶺

曾於聯電有「 既生瑜何生亮」情節。聯電是最早創立於臺灣地區的晶圓代工廠,當時創辦人之一曹興誠與張忠謀兩人並稱「 晶圓雙雄」。有別於早期IDM模式,晶圓代工經營模式也自此誕生,造就聯電與臺積電列位晶圓代工老大與老二的地位。

臺積電與聯電技術路子上真正拉開差距,從技術工藝來看, 2003年0.13微米是關鍵節點。臺積電自主研發工藝,與聯電在選擇是否與IBM合作研發上的決策性失誤,導致臺積電一技揚塵,於市場上取得先機。

這或許,也可為國內半導體當今論「自主研發」有一定前車之鑑,技術想要靠外援,最終並不「靠譜」。

但若從事件軌跡來看,2006年蘇州和艦案才是真正關鍵事件。當時鬧得沸沸揚揚的和艦投資案,導致創辦人曹興誠被起訴而辭去聯電工作,退出公司日常營運、呈現「半退休」狀態。曹興誠往後醉心於佛學與品鑑古董,成為「收藏大家」早已相忘於半導體江湖,而張忠謀仍「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營營於半導體本業。

四年垂簾聽政 張忠謀返任再登峰

十多年前,張忠謀並非沒有交棒計劃。早在2005年他曾拔擢時任副總的蔡力行,並對「小張忠謀」之稱的蔡賦予重任,只不過歷經四年,情勢驟變,一場裁員風波,與40納米製程良率不佳,使得張忠謀回心轉意,決心回任執行長,結束了短短僅四年的「垂簾聽政」,重披戰袍。

2009年這個「回鍋」也種下了日後,蔡力行離開臺積電,遠離臺積電權力核心的伏筆。如今蔡力行反轉身份,任聯發科CEO,反主為臺積電的「客」(客戶),而且上任之後立馬調整與臺積電之間的代工策略。

張忠謀:不會為GlobalFoundries「慘敗」掉一滴淚!

2009年除了回任更是臺積電歷史上一個重要「分水嶺」。當時,臺積電的兩大心腹競爭對手,都陷入不小的「災禍」。首先是全球晶圓(GlobalFoundries)董事長Hector Ruiz捲入「內線交易」案下臺。

在當時,全球晶圓在急速擴充的階段,外界皆視GlobalFoundries為臺積電最可畏競爭對手,從技術上、在規模上、在產能上、在資金上實力GlobalFoundries並不遜於臺積電。但是身為張忠謀「老友」的Hector Ruiz卻在此刻因涉及內線交易案下臺。

熟讀戰爭史的張忠謀,曾以改變世界歷史的史特林格勒(Stalingrad)之役為喻,他說,他看邱吉爾回憶錄,當時40萬德軍與俄軍在饑寒交迫對抗中,接到希特勒軍命「stand or die!」(堅守或滅亡!),德軍最後僅殘留2萬~3萬人。張說,念到史上這一頁幾乎落淚。

但「商業競爭牽扯到的則是金錢,敵軍如果面臨如此窘境,我決不會為對方掉一滴眼淚!」 現實商場如戰場,冷血。他奉勸當時GlobalFoundries董事長Hector Ruiz「在競爭還沒傷亡慘重前,快退休吧!」

2009當時GlobalFoundries來勢洶洶。而對半導體業野心勃勃的阿布達基金,還以39億美元吃下新加坡特許半導體。在當時相當以臺積電計兩年的資本支出買下。如今競爭交手十年,GlobalFoundries雖以規模位居全球第二,但累年虧損,與臺積電高利潤,運途卻大相逕庭。

張汝京心中「尊敬的前輩」吞下敗訴  

2009年重回CEO的張忠謀,當時可說滿手「好牌」,打得順風順水。張在中芯國際創辦人張汝京口中一直稱「尊敬的前輩」,最終雙方商業機密案中芯敗訴,臺積電勝訴,中芯卻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中芯付出10億美元的巨額賠償及股權交易,更震下了中芯國際的創辦人張汝京,引咎辭職。

張汝京的棄走,也讓中芯進入一輪人事重整期,王寧國接手CEO,並與楊士寧共治,而這兩人如今仍縱橫於國內半導體界。王寧國主掌合肥長鑫睿力,楊士寧主導武漢長江存儲,分別轉進存儲器領域繼續發力。而張汝京的運途,則從代工,轉進CIDM整合晶圓廠。

當今中芯已進入第四代CEO時代,共同CEO梁孟松更是師出臺積電的研發大將,也是張忠謀曾「親討」三星敵營的關鍵人物。張大帥曾透露一插曲,積極進軍晶圓代工的三星,為了與臺積電競爭,曾欲延攬他,但他不為所動。

隨著張忠謀的隱退,檯面上與他糾葛近半世紀的半導體人物,最終也將回到他的筆下,成為他回憶錄中精彩的一頁,成為半導體歷史的見證。

關注DIGITIMES,產業資訊一手掌握

相關焦點

  • 張忠謀的「半導體人生」|半導體產業|德州儀器|張忠謀|臺灣|臺積電...
    [新聞頁-臺海網]12月15日,臺灣新竹科學園區迎來建園40周年慶典,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獲頒40年「傑出成就貢獻獎」。在頒獎典禮上,曾被指有「瑜亮情結」的張忠謀與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上演了一場「世紀大破冰」,吸引了臺灣媒體輿論的焦點。臺積電是世界最大的半導體代工企業,作為創辦人,張忠謀早已蜚聲半導體產業界,號稱臺灣「半導體教父」。那麼這一路他是怎樣走過來的?
  • 臺灣新聞臉:張忠謀的「半導體人生」
    在頒獎典禮上,曾被指有「瑜亮情結」的張忠謀與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上演了一場「世紀大破冰」,吸引了臺灣媒體輿論的焦點。臺積電是世界最大的半導體代工企業,作為創辦人,張忠謀早已蜚聲半導體產業界,號稱臺灣「半導體教父」。那麼這一路他是怎樣走過來的?他的傳奇人生又有什麼故事?
  • 張忠謀:臺灣產業「大將」
    目前臺灣擁有263家晶片設計公司,規模、產值僅次於美國,遠超過韓國、中國;15家晶圓製造公司,擁有全世界密度最高的12廠群落,則僅次於韓國;32家封裝與37家測試廠,為全球之首。  臺積電把臺灣的半導體製造業名聲推至頂峰。美國第一家晶片設計公司Altera創立時委託全球各大半導體廠製造,但是日本工廠做要12個星期,新加坡要6個星期,唯獨在臺積電,只要4個星期。
  • 聚焦美國亞利桑那州5nm晶圓廠建設,臺積電開啟「整廠輸出」時代
    如火如荼建設的臺積電亞利桑那州12吋晶圓廠圖片來源:CNBC,2021年10月。2020年5月14日,亞利桑那州政府宣布,臺積電已經選擇亞利桑那州作為新的其在美國的先進位程半導體生產基地,該項目將增加超過1600個高端科技工作崗位,以及給半導體產業鏈上下遊和合作夥伴帶來超過幾千的新增工作崗位機會。
  • 「AI軍火商」齊聚臺積電30周年慶,張忠謀對半導體業界的最後囑咐
    所以,當臺積電開創晶圓代工服務這種模式的時候,許多擁有晶片設計能力、卻沒有足夠資本興建自有晶圓廠的企業,紛紛選擇與臺積電合作,加入創造自有方案的行列,IDM 這種經營模式在面臨嚴苛的市場挑戰下紛紛轉變型態或直接退出市場。
  • 晶圓製造、IC封測市佔率全球第一,臺灣半導體產業是如何做到的?
    臺積電領軍,臺灣晶圓代工佔比77.3%「晶圓製造」是半導體產業的「火車頭」。據臺灣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數據,2020年臺灣晶圓製造產值約1.82兆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4173億元),全球晶圓「代工」產業,有77.3%晶片都由臺灣廠商製造。
  • 張忠謀分析,半導體產業距離物理極限還有8~10年
    打開APP 張忠謀分析,半導體產業距離物理極限還有8~10年 工程師4 發表於 2018-05-17 08:17:00 眾所皆知,臺積電這幾年營運突飛猛進的秘訣,是持續投資高端製程技術,甩開競爭對手,雖然有英特爾(Intel)、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這類的強勁對手持續投資在晶圓代工市場,但臺積電不退怯、不輕敵,持續專注的投資本業,強化自身競爭力,在全球晶圓代工領域市佔率達到60%,距離全球半導體龍頭一步之遙。
  • 臺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正式退休,把臺積電交給了一個班子
    張忠謀的一生,是見證和推動世界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一生。在人們看來,張忠謀一生只賺一桶金,那就是半導體;他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把半導體企業做到極致。去年宣布退休時,張忠謀曾開玩笑說,假如人可以長生不老的話,會繼續做下去。
  • 是什麼原因促使臺積電在美國設置新晶圓廠?
    知名資深半導體產業分析師陸行之(Andrew Lu)接受《EE Times》採訪時就表示,臺積電應該能在短時間內取得繼續出貨產品給海思的許可;「若確是如此,在美國設置新晶圓廠就很值得。」YYgednc然而臺積電卻否認其美國晶圓廠項目有任何政治因素摻雜其中。
  • 一個半導體老兵眼中的張忠謀先生
    新聞報導全球首位半導體代工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先生正式退休。(日本經濟新聞2018.6.6)對我們從事半導體行業的人,甚至有關DRAM方面的人來說這個新聞是一個心理上很深刻的事件。當時雖然日本生產全球DRAM生產數量佔比70%,但是還不夠市場需求數量,正好張忠謀先生領導的臺積電和其他臺灣半導體公司出現。當時公司成立不足10年的臺積電,他們應該很想獲得日本的技術,像三顧茅廬一樣接近富士通公司。1996年以後富士通公司跟臺積電、WSMC、宏碁半導體、力晶科技合作增加生產能力。
  • 臺積電張忠謀退休 要把餘年留給自己和家庭
    2018年06月06日 13:09   原標題:「半導體教父」張忠謀正式退休  中新社臺北6月5日電 有「半導體教父」美譽的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
  • 晶圓代工:一場純粹的「遊戲」
    最近,我在瀏覽半導體行業的歷史,找到了一篇來自原臺積電CEO張忠謀(2018年退休)的早期文章。這篇文章講述了臺積電早期的一些歷史,以及晶圓代工行業的興起過程。1985年,張忠謀移居回臺灣,被任命為臺灣工業技術研究所的總裁,當局希望藉助他在美國半導體30多年的行業經驗,帶領臺灣半導體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可是,讓張忠謀來管理一家研究機構,真是大材小用了。因此,在第二年,臺灣當局就決定為張忠謀成立一家半導體的公司,讓他來當CEO,來幫助臺灣擴大集成電路產業。
  • 格羅方德半導體擬在重慶建立300毫米晶圓廠,擴大在華業務
    重慶2016年5月31日電 /美通社/ -- 格羅方德半導體(GlobalFoundries)今日宣布籤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以推動公司在中國市場實現下一階段的增長。格羅方德將與重慶市政府合資在中國建立一家300mm晶圓製造廠,以此擴展全球製造布局。同時,該公司也將積極投資擴展設計支持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務中國客戶。
  • 臺積電晶圓瑕疵門風波,牽動14B廠和品管部門高層換將
    臺積電日前爆發光刻膠規格不符事件導致大量報廢晶圓,牽動公司內部兩部門的人事異動,包括這次事件爆發地的 14 廠廠長已換將,另一個部門是把關原物料品質的品質暨可靠性部門( Quality and Reliability )也連帶出現人事異動。
  • 張忠謀:全球目前沒有任何單一經濟體擁有完整的數位科技供應鏈
    現年已89歲高齡的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再次出任APEC會議。這已經是連續三年來張忠謀被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任命為APEC代表。11月21日,張忠謀在2020年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領袖峰會上稱:「全球目前沒有任何單一經濟體擁有完整的數位科技供應鏈,事實上,沒有一個經濟體能夠負擔一個完整的數位科技供應鏈,並且同時具有國際競爭力。
  • 知名科技博主:臺積電要在美國設立5納米晶圓廠,該如何解讀?
    幾年後的1987年,張忠謀受邀回到臺灣,請他幫助制定一項建立半導體產業的商業計劃。張忠謀在一次接受計算機歷史博物館的採訪時解釋說,他手頭沒有什麼基礎: 制訂前我想先看看我們都多少家底。我的結論是,(手頭的東西)很少。我們沒有研發實力,就算有也非常小。我們沒有電路設計,IC產品設計的優勢。
  • 晶圓廠在國內成功建立,中芯企業與世界越來越近,未來半導體會怎麼...
    中芯國際擬在北京設立" 設立合資企業建設12英寸中芯國際731,中芯國際擬在北京成立合資企業建設12英寸晶圓廠,公司和北京開發區協會在7月31日共同籤署並籤署《合作框架協議》。 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18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很高,國內12英寸晶圓廠遍地都是,同比增長207%;隨著國內晶圓廠、粵芯等相關生產線的建成投產,估計在2020國內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將會達到9825.4億元。 目前為止募新建項目的投產產能佔計劃的總產能的比例,能否可按預期達標。
  • 臺灣半導體往事
    由於臺灣的廉價而訓練有素的勞動力,大批的歐美開始在高雄設廠。1970年左右,德州儀器就在臺灣的高雄出口加工區設封測廠。當時身為德州儀器副總裁的張忠謀和李國鼎和孫運璿第一次打交道。李國鼎等財經官員在發展經濟上踏實有為、努力奮進的精神給張忠謀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這也是為什麼在15年後,當臺灣方面力邀已經54歲的張忠謀回臺幫助發展半導體產業,張忠謀心動的重要原因。
  • 押寶川普,臺積電騎虎難下,張忠謀對蔡英文心生不滿?
    島內媒體熱炒「王不見王」的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與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20多年後再次同臺,握手破冰。堪稱「臺灣半導體界兩顆太陽」的張忠謀和曹興誠,從30年前就結下「瑜亮情結」。原來聯電1980年就創立,1984年曹興誠曾遠赴美國,向張忠謀提出轉型晶圓代工想法。
  • 2015全球十大IDM及十大Fabless排名;大陸主要12寸晶圓廠分布
    1.2015全球十大IDM及十大Fabless排名;2.大陸主要12寸晶圓廠分布,全球半導體屈服中國製造;3.恩智浦完成收購飛思卡爾 成最大汽車半導體公司;4.擴大搶攻中國市場,臺積12寸廠定址南京;5.Sony將以1.55億美元買下東芝的影像傳感器業務;6.分析師:半導體產值今年持平、明年衰退;7.聯發科11月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