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學生孫國偉的創業計劃正式宣告失敗。他無奈地搖著頭,即使自己是北京科技大學創業者協會的會長,也與大多數有創業想法的大學生一樣,難逃「失敗」的命運,「大二時就組建了團隊,策劃書也寫出來了,連風投都找過了」。可是就在不久前,孫國偉的團隊「散了」,「如果能有創業成功人士或者專業人士的指導,結局也許會不一樣」。
事實上,在他打退堂鼓以前,一名「見多識廣」的老師就曾預言——一個假期過後,那些原本激情澎湃的學生創業團隊會「死掉一大半」。
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日前公布的《全國大學生創業調研報告》顯示,4551名受訪大學生中,有逾80%的受訪大學生對創業「有興趣」,接近半數的受訪者(49.1%)打算「自己創業」或「和朋友共同創業」。
然而,僅有11.1%的人曾有參加過創業輔導或大賽的經歷。大多數人會像小孫一樣,在缺乏創業指導和專業培訓的情況下,放棄原有的創業打算。
為什麼評委總說「太稚嫩了」
李金濤是北京大學國際投資管理協會會長,他所在的協會經常組織一些在校大學生創業競賽、風投與創業大學生面對面之類的活動,把資金方、項目方請到一起互通有無。
「你們的想法太稚嫩了。」這是他最常聽到的資金方和大賽評委對有創業想法的大學生的評價,「公關、市場調研那些最基本的技能還沒掌握,就想辦一個大公司?」評委的意思很明確——沒有參加過基本的培訓,你們還沒準備好。
近年來,全國各地的一些學校已經開設了大學生創業培訓的相關課程,但同學們反映這些課程「有上頓沒下頓」、「缺乏實際指導」。「如果能有過來人做一對一或一對幾的指導,針對性更明確一些會更好。」李金濤身邊特別缺少成功創業的榜樣,他有很多在投行、金融機構工作的師兄師姐,卻鮮有創業成功的同學。
有一次,他把北大西門一家餐館的小老闆請來給同學們講創業經驗,效果出奇地好,「就在我們身邊的、平凡的創業者,沒有什麼高新技術、高風險投資,但很實際」。
調查顯示,「提供資金、項目雙選平臺」(58.3%)、「專業培訓」(49.7%)和「年輕創業者座談」(32%)是大學生們最希望獲得的3項創業相關服務。
當被問及「希望創業指導課程的內容偏重於哪些方面」時,60.4%的受訪者需要「人際交流與溝通技巧」,43.7%的人看重「市場營銷」,另有40.1%的人希望「開展一些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創業實踐活動」,此外,「財務、稅收、法律」、「案例分析」、「工商管理」等方面的相關培訓也受到關注。
大學生要不要上街賣雞蛋灌餅
上大學那會兒,北京理工大學的劉墜露曾有一個比較「雷人」的創業計劃——在校門口支個攤,賣雞蛋灌餅。
他專門為此做了一個多星期的調研。賣雞蛋灌餅的啟動資金不到1000元,開業後每月能掙三四千元,遠遠高出自己那時每月800元的生活費,「只要能自食其力,大學生怎麼就不能擺地攤?」但他的想法早早地就被母親扼殺在萌芽中。母親的理由很簡單:「大學生創業應該有點技術含量、有些創意,為什麼要去搶靠擺攤養家餬口的困難群體的飯碗?」劉墜露畢業後,創辦了自己的文化傳播公司。
面對同學們遞交上來的海量的創業計劃書,中國農業大學成才創業會會長尤策稍稍有些失望——大多數創業計劃就是賣賣服裝、小商品、盒飯之類的,很少見到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好創意。
中國青年報記者發現,大學生們對創業創意的好壞尤其關注,多數人認為有「好的創意」是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有創意的」創業項目才能讓一些大學生為之振奮,繼而將其付諸實踐。相比之下,早前媒體集中關注的「政府出臺創業政策」的相關話題,反而並未受到準備創業的大學生們的過多關注。
調查顯示,資金、人脈關係、市場環境、社會閱歷被認為是影響創業最主要的客觀因素,僅有20.7%的受訪者關注政府出臺的鼓勵創業的政策。而在創業啟動資金的來源上,50%以上的受訪者把期待放在合作夥伴或者自己身上,僅有30%的受訪者寄希望於「申請官方創業基金」,不到20%的人選擇「風險投資」。
在被問及「如何看待國家關於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相關政策」時,有22.6%的受訪者表示「政策很好,但與我關係不大」,有2%的人「已經親身感受到了政策帶來的好處」。
要生存,還是要創新
8個月內「燒」了50萬元投資資金後,清華大學畢業生李明輝和他的創業團隊決定轉方向了。
與其他有興趣創業的大學生相比,李明輝是幸運的,他有幾個能夠提供長期幫助和輔導的創業導師,有一個可行性很強的、有創意的創業計劃,還有願意提供創業啟動資金的投資者。按道理,他的創業之路應該一路順暢才是。
實際情況是,即便具備了上述所有令人稱羨的創業資源,他還是會面臨「要創新,還是要生存」的矛盾抉擇。
在移動電子商務開發研究領域「燒」完50萬元投資後,李明輝把創業方向從較前衛、較有創意的移動電子商務領域轉到了更為基礎的領域——網際網路網站建設,投資僅10萬元。原本持有的對創業的各種想法和計劃被徹底推翻,幾年後,他以一名創業「過來者」的身份告誡「後來者」,「創業一定要先生存下去再說」。
他的公司在基礎網站建設領域得到一定積累後,兩年前又開始移動辦公領域的技術研究,現在每年的營業額約數百萬元,「創業首先要有合適的項目,不一定要多麼有創意、多麼創新,但一定要確保能生存下去。其次才是人脈關係和執行團隊等問題。」
調查中,「市場意識」、「創新精神」、「責任感」和「合作意識」被認為是影響大學生創業最主要的幾項主觀因素。
「一個創意好不好,最關鍵是看其有沒有傾聽市場的需求。」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教授、數字媒體研究所所長高文指出,大學生在決定創業之前,最需要考慮的不是「怎麼做」,而是「做了以後,有多少人會要」。他認為,多數本科生前3年學的是基礎課程,有創意的好點子一般要在進入研究階段的第四年甚至研究生階段才會產生,他覺得創業的最佳時機是碩士在讀階段,「跟著導師做些項目,在實踐的過程中或許會產生一些好的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