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外交部長王毅同巴拿馬共和國副總統兼外長德聖馬洛在北京舉行會談並籤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拿馬共和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這是王毅與德聖馬洛舉行會談後共見記者。(新華社記者 張領 攝)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面對自身錯誤政策帶來的羞辱,蔡英文不僅不反思悔改,反而指責北京「片面改變臺海現狀」。臺「外交部」則打氣稱,將全力維護既存20個「邦交」關係,嚴防「斷交」重演。
臺「外交部」14日出面打氣,稱目前與20個「邦交國」的「邦誼」穩固,媒體報導的諸多負面臆測並非事實。臺「外交部」還稱,會持續密切注意與各「友邦」的關係,雖然潛在壓力永遠都有,且評估其急迫性的指標,也因不同客觀情勢而瞬息萬變,「外交部」將盡全力避免並嚴防「斷交」的發生。
但臺當局很快又收到壞消息。據臺「中央社」報導,臺「外交部亞西及非洲司長」陳俊賢14日表示,有5個國家要求臺灣在當地的辦事處更名。這5個國家分別是奈及利亞、阿聯、約旦、厄瓜多、巴林,臺當局在這5地的辦事處使用了「中華民國」或「臺灣」字眼,「如果繼續使用會被要求拆牌」。臺「外交部」當天還表示,此前被奈及利亞要求限期離境的臺駐尼代表趙家寶已經返抵臺灣。臺「外交部」對奈及利亞表示「嚴正抗議」。
面對「外交」潰敗,臺陸委會14日氣急敗壞地聲稱,去年「5·20」以來,大陸持續透過各種手段,「在國際間惡意操作一中原則,無法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以零和思維打壓臺灣國際空間,傷害臺灣人民感情,對兩岸關係造成極為負面的影響」。陸委會對「陸方無理挑釁作為,表達強烈的不滿與抗議」。
據臺媒報導,巴拿馬「斷交」事件後,臺政府就兩岸關係表態稱「不排除對維持現狀作調整」。一些民進黨政客向蔡英文喊話,稱「中華民國」這塊招牌已經行不通,呼籲蔡政府向陳水扁看齊,喊出「一邊一國」,「向中華民國說再見」。前民進黨主席遊錫堃也在臉書上稱,「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少之又少時,「臺灣」的「邦交國」就會出現。所以未來「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就讓大陸領導人去操心吧!「我們不必心煩」。
「請民進黨政府不要拖臺灣人下水,多數臺灣人沒想跟著民進黨政府沉船,要『反中』?請自便!要『臺獨』?你死先!別拖臺灣人下水。」臺灣《聯合報》14日援引新黨新思維中心主任侯漢廷的話說。
「阿Q可以是生活哲學,但不可以是治國態度。」針對遊錫堃的態度,臺前「國安會」諮詢委員謝立功14日撰文說,阿Q是一種正面態度,至少樂觀,但完全無助於問題解決,只是被動地等待被決定。如果是個人生活態度,那隨便你,我們也不能強迫你積極,但是治理「國家」也這樣,那就糟糕了。「然後,我們就看見遊錫堃這個阿Q。」
臺「交通部前部長」葉匡時則針對蔡英文13日就巴拿馬「斷交」連發三條推特諷刺說,他改寫一句曹操的《短歌行》,大家相互解憂吧:「何以解憂,唯有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