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2020-12-17 北青網

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碳氮氧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人類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重要線索。

恆星的能量來自氫到氦的核聚變,這通過兩個過程發生:質子-質子鏈反應和碳氮氧循環,前者只涉及氫氦同位素,後者靠碳氮氧催化聚變。

其中,質子-質子鏈反應是與太陽大小類似的恆星的主要能量產生方式,約佔全部生產能量的99%,這一點已得到廣泛研究。但研究碳氮氧循環更具有挑戰性,因為通過這種機制產生的中微子,每天只比背景信號多幾個而已。

義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所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內,博瑞西諾合作組織正致力於研究極其罕見的中微子相互作用,這一聯合研究項目組由來自義大利、法國、德國、波蘭、俄羅斯、美國等多國研究人員構成。

此次,他們報告檢測到了太陽碳氮氧聚變循環期間發射出的中微子,且具有高統計顯著性。他們使用的是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高靈敏度的博瑞西諾檢測器。該儀器由一個大約18米高的容器組成,其中裝有254噸液體,當液體中的電子與中微子相互作用時,液體會閃爍發光,更為明亮的閃光表明能量更高,則更有可能是來自碳氮氧循環產生的中微子。這一檢測器能夠排除或解釋大部分的背景噪音源。在最新的研究中,團隊表示,出現的結果代表了迄今第一個關於碳氮氧循環的直接實驗證據,證明碳氮氧循環貢獻了1%左右的太陽能量(符合理論預測)。

研究人員提出,測量碳氮氧聚變產生的中微子,可以確定恆星中碳氮氧的豐度。據信,碳氮氧循環對質量大於太陽的恆星的能量生產具有更大的貢獻。了解恆星中重量大於氦的元素的豐度(即金屬性),有助於我們了解不同恆星的主導能量來源。

在論文隨附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科學家哥布裡爾·奧萊比·格恩表示,博瑞西諾合作組織的工作讓人們能夠更進一步地全面認識太陽和大質量恆星的形成,其或將為科學界定義未來幾年這個領域的研究目標。

總編輯圈點

其實有兩種類型的核聚變反應發生在太陽核心。第一種最常見,質子-質子鏈反應,即質子融合轉化氫變成氦;第二種就是碳氮氧循環。這兩種類型會產生不同的中微子,這些幾乎沒有質量的亞原子粒子,在大部分時間裡都可以沒有任何跡象地穿過普通物質,難以被我們發現,尤其第二種類型,更是難上加難。不過,在博瑞西諾儀器內部,有很多靈敏探測器排列在一個大水箱裡,它們與地球表面宇宙射線的背景輻射隔離開來,不讓其他信號「淹沒」來自碳氮氧循環的中微子,終於幫助科學家探測到這一循環產生的稀有信號。

責任編輯:常林(EK008)

相關焦點

  • 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為了解其結構及核心元素豐度...
    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碳氮氧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人類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重要線索。恆星的能量來自氫到氦的核聚變,這通過兩個過程發生:質子-質子鏈反應和碳氮氧循環,前者只涉及氫氦同位素,後者靠碳氮氧催化聚變。其中,質子-質子鏈反應是與太陽大小類似的恆星的主要能量產生方式,約佔全部生產能量的99%,這一點已得到廣泛研究。但研究碳氮氧循環更具有挑戰性,因為通過這種機制產生的中微子,每天只比背景信號多幾個而已。
  • 《自然》論文稱檢測到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
    中新網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體物理學研究論文稱,科學家通過高靈敏度檢測器檢測到了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新線索,將有助於人們了解不同恆星的主導能量來源。
  • 太陽CNO聚變循環產生中微子—新聞—科學網
    博瑞西諾不鏽鋼球體育太陽的藝術合成照 圖片來源:Maxim Gromov和博瑞西諾合作組織   11月26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導檢測到了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
  • 中微子物理學的又一裡程碑!
    質子-質子鏈這一過程已經得到了實驗的證實,但科學家一直沒有在任何恆星中直接探測到過CNO循環這一過程。 直到最近,在一項剛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報告了他們探測到了由CNO循環所產生的太陽中微子。這是中微子物理學的一個裡程碑,它是首個直接證明了在太陽中存在CNO循環的證據。
  • 王淦昌與中微子
    Dirac)的量子電動力學,提出β衰變理論,認為β衰變的本質是中子轉化為質子、電子和中微子(實為反中微子,當時還不知道有正反之別)。因此中微子並不是原子核的組分,而是來自原子核中的中子的β衰變。這是一個劃時代的貢獻,為物理學家建立了這樣一個圖像:在量子場中,粒子不斷地產生和湮沒。
  • [圖]窺視太陽心靈:巖層下實驗室探測太陽中微子
    -質子聚變反應(pp fusion process)產生的中微子。其展示的是4噸圓形閃爍體目標,置於一個尼龍容器內(0.5毫米厚,直徑2米),周圍環繞超純水以及100個光電倍增管(PMTs)用於檢測電離輻射(包括中微子)信號太陽中微子是在太陽核心區發生的核反應過程以及不同元素的放射性衰變反應中產生的。這些粒子可以光速離開太陽,在地球上,每一平方英尺的面積上每秒鐘都有超過4200億個中微子穿過。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小柴昌俊認為,戴維斯的工作代表中微子天體物理的概念形成,而他本人領導的兩個實驗代表了中微子天體物理的開始 [4],因為戴維斯只是探測到中微子,而小柴得到更具體的信息,比如方向、時間等等。這強調了小柴昌俊工作的創新意義。也要看到,畢竟是戴維斯首次探測到來自宇宙的中微子。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小柴昌俊認為,戴維斯的工作代表中微子天體物理的概念形成,而他本人領導的兩個實驗代表了中微子天體物理的開始 [4],因為戴維斯只是探測到中微子,而小柴得到更具體的信息,比如方向、時間等等。這強調了小柴昌俊工作的創新意義。也要看到,畢竟是戴維斯首次探測到來自宇宙的中微子。
  • 中微子實驗有了新目標
    首次發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  2012年,是大亞灣實驗備受關注的一年。  這一年3月,王貽芳領銜的大亞灣實驗團隊宣布,歷時6年的大亞灣實驗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並精確測量到其振蕩概率。這項成果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起熱烈反響,被譽為「開啟了未來中微子物理發展的大門」。
  • 中微子獵手——曹俊
    這就是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曹俊先後負責實驗設計和中心探測器設計工作,完成了實驗數據分析工作。中微子是在宇宙大爆炸時期產生的最多的粒子之一,它們是基本粒子中的「隱士」,最大的特徵就是變幻莫測,難以測量。在這個粒子還只是個「猜測」的時候,它的預言者、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曾認為自己的想法很荒謬,一個很小、不帶電、幾乎測不到的粒子,這聽上去像皇帝的新裝。
  • 神秘粒子如何「震蕩」世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獲國家自然...
    此次實驗的成功填補了我國在中微子這個基礎物理研究領域的空白,提升了我國物理學家的國際影響力。首次嘗試中微子振蕩研究就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這在國際上都是十分罕見的。那麼,什麼是中微子振蕩?這次實驗又是如何成功的?且聽《經濟日報》記者向您娓娓道來。
  • 中微子——通往新物理之門
    另一個問題是中微子質量太小,如果簡單加一個狄拉克質量項,那麼它的質量與最重的頂夸克相差一萬億倍。同一個希格斯粒子,既要產生頂夸克那麼大的質量,又要產生中微子那麼小的質量,如此懸殊的差距讓人很難相信。有一類很受物理學家喜歡的理論,叫「蹺蹺板機制」,它假定中微子是馬約拉納粒子,同時存在尚未被發現的、質量遠大於電弱能標的重中微子,這樣中微子的微小質量可以得到很自然的解釋。
  • 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葛韶鋒團隊提出宇宙遺蹟中微子的手徵振蕩...
    在標準模型中,中微子只有左手分量,無法擁有可重整的質量項;而中微子振蕩的存在,說明了中微子具有質量,而且三個中微子的質量非簡併。這意味著必然存在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以解釋中微子振蕩,這為粒子物理的研究指明了進一步探索的方向。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圓滿結束 中國中微子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魏鬱):中微子,是構成宇宙的基本粒子之一。中微子研究是國際粒子物理研究的熱點,是天體物理和宇宙學研究前沿。中國中微子實驗研究由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起步,實現了從無到有並跨入國際先進行列。12月12日,大亞灣實驗裝置完成其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打完收工」
    歷經4年醞釀、4年建設、9年運行取數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12日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大亞灣實驗是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持,中美兩國科研人員合作開展研究,中方承擔全部實驗室建設和一半的探測器研製,美方承擔約一半的探測器研製,還有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了實驗建設和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