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大部分人的認知中,都認為歐洲國家普遍都是富裕的發達之地,是很多人夢想的旅遊勝地,感受別樣的歐洲風情。但熟不知在歐洲的東南部,也存在著這麼一個經濟並不富裕的國家,著實給歐洲經濟拖了後腿,甚至一度被認為是歐洲的最窮國,它便是阿爾巴尼亞。阿爾巴尼亞是個小國,國土面積僅2.8萬平方公裡,人口288萬,國內競爭壓力不大,甚至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西歐相鄰,還有港口優勢,但是這種地理條件卻也都沒能讓阿爾巴尼亞富起來。
曾經的阿爾巴尼亞畢竟也是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所以當年的我國,即便國內經濟也並不富裕,但也沒少給予阿爾巴尼亞應有的援助,甚至還有蘇聯及歐洲的多個國家都曾給予過阿爾巴尼亞諸多的援助和恩惠。除了一些基本的物資援助以外,我國也曾給予阿爾巴尼亞很多軍事方面的援助,在冷戰時期,由於阿爾巴尼亞當時還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其軍事力量薄弱,每天戰戰兢兢,生怕周邊國家會對自己圖謀不軌。為此阿爾巴尼亞開始在國內大興土木,修建了諸多的軍事掩體,地堡設施來進行自我防禦,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我國當年進行援助的,由於當初這些掩體設施的質量較好,被建造得極為堅固,因此它們中的大部分設施現如今依舊還挺立在阿爾巴尼亞的這片土地上,接受著風霜雪雨的洗禮,也見證著歷史的變遷。
據悉,目前阿爾巴尼亞全國範圍內,大約有將近780,920個掩體,3450個之多的碉堡和防空洞等等防禦設施,如此數量眾多的軍事防禦掩體,完全足夠讓僅300萬的阿爾巴尼亞人,分散到各個掩體和防空洞之中。雖然在曾經的二戰期間,也曾有很多國家熱衷於修建軍事碉堡建築,比如日本,德國等國,但是都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有阿爾巴尼亞這般「瘋狂」,建造了數量如此之多的地下掩體,防空洞和軍事碉堡,看來阿爾巴尼亞深知自己打不過,但也還是躲得起的。而這些掩體設施往往還大小規格不一,可容納的人數也不一樣,幾十人,上百人,上千人的都有。值得一提的是,當年阿爾巴尼亞在提出修建這些防禦設施時,我國也曾為其提供了質量最好的水泥,鋼材等建築材料,甚至在這些防禦設施完工以後,我國還有專門的技術人員來檢測其建築的質量是否達到了可承受坦克火炮等武器的攻擊的能力。
為了回報我國的恩惠,阿爾巴尼亞也曾在國際上給予中國大力的支持,甚至我國後來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其中也有阿爾巴尼亞的一小份功勞。但是阿爾巴尼亞到後來,似乎將我國對它的援助,當成了一種我國應盡的義務,常常對我國獅子大開口,而一旦遭到了我國的拒絕以後,就開始對我國感到不滿,甚至於演變到後來,雙方關係一度降至一個冰點,都使得後來我國將本在阿爾巴尼亞境內進行援助的中國專家們都悉數撤回了中國。時至今日,當初費盡心心力建造的這些防禦設施,最終也只淪落成了當地人的雞舍,存放物品的倉庫,又或者是廁所等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