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議事員」走俏上海國際社區 成中外居民關係「潤滑劑」

2020-12-13 參考消息

中新社上海5月14日電 題:「洋議事員」走俏上海國際社區 成中外居民關係「潤滑劑」

作者 張凱樂 鄭瑩瑩

來自菲律賓的王煊熔,是上海榮華居民區「中外市民議事廳」的外籍議事員。她來中國已有30餘年,在滬上國際社區中的日常工作是推廣文明倡議。

王煊熔說,父母都是菲律賓華人,她5歲時第一次接觸中文,相比其他沒有中文基礎的外國居民,自己在處理日常事務上相對遊刃有餘。

作為滬上知名國際社區,地處上海長寧區的榮華居民區吸引了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3.3萬人口,其中境外人士佔57%。傳統社區工作方法在國際社區「水土不服」,因此有了國際化的「中外市民議事廳」。

「中外市民議事廳」中像王煊熔這樣的外籍議事員共有6名,來自澳大利亞、菲律賓、日本、西班牙等國家和地區。他們活躍在社區活動中,積累了很高的人氣,社區居民也愛跟他們打交道。

王煊熔是全職媽媽,除了當「洋議事員」,空暇之餘還「兼職」教外籍居民中文,她也熱衷分享「生活心得」,中國的行動支付和共享單車給她留下深刻印象,「現在我們買菜都不用帶現金,來回都騎自行車,非常方便」。

來自西班牙的瑞卡多,也是「中外市民議事廳」的外籍議事員。他負責收集鄰居們的意見和建議,再反饋到市民議事廳,供大家共同商討。

瑞卡多說,既會英文又會中文,讓他成為鄰裡間的「潤滑劑」,中外鄰居之間有摩擦都愛找他幫忙。

從初到上海時的語言不通,到如今能用流利的普通話與人暢聊熱播電視劇,瑞卡多打趣說「阿拉也是上海人」。他說,來上海20年間,見證了這裡點點滴滴的變化,也愈發喜歡這座城市。

自2014年成立以來,「中外市民議事廳」成為上海榮華居民區一張對外的「國際名片」。沒有國界的社區服務,是打開外籍居民「心門」的鑰匙,增進了中外居民感情。

年逾花甲的市民議事廳發起人王愛蓮與外國居民打交道時毫不拘謹,見面擁抱、親吻臉頰的西式「招呼」已成家常便飯。

說起「洋議事員」,她頗有感觸,「中西方居民更像是形成一種互補,社區活動中的中國文化讓外國居民著迷,反過來,外國居民在垃圾分類等方面的環保經驗又值得中國居民學習」。(完)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

相關焦點

  • 古北新區推進國際社區居民自治 "洋議事員"獻言獻策
    東方網4月9日消息:佔地約2平方公裡,居住著來自近50個國家和地區的3萬多名中外居民,其中境外人士佔50%以上——作為上海最早規模化開發的高標準國際社區,古北新區素有「小小聯合國」之稱。在這樣一個「小小聯合國」,傳統的社區管理手段顯然無法滿足中外居民差異化的不同需求。
  • 「尋寶」古北,找到社區治理「金鑰匙」
    作為國際社區,古北居民人數超過3萬,且居住著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若以「管理」的視角來看,一定是問題多、不好管。但議事廳不是「管理」邏輯而是「治理」邏輯,是自治、共治。由61名中外議事員組成的議事廳,包含了9名核心議事員、分區塊設立了10名區塊議事員,並進一步依照小區的不同設立42名小區議事員。
  • 上海國際社區的防疫閉環:有外籍紅馬甲,還有每天登門的醫生
    一頭金髮,身著志願者紅馬甲,手持體溫槍,在上海古北國際花園小區北門口,Angela Brussino正在對進出居民進行測溫。每通過一位,她都會用中文說一句「謝謝!」 Angela Brussino來自義大利都靈,是三個孩子的母親,曾在上海交通大學學習過中文課程,目前是名全職媽媽。
  • 這個毗鄰虹橋樞紐的國際社區,讓外籍居民在上海更有歸屬感
    圖片說明:華漕鎮Logo為了更好地服務和管理國際人士,華漕鎮黨委在國際社區內選址建設了200多平方米的華漕國際社區服務中心,內設國際人士服務窗口、「亮就亮吧」書屋、英國全科醫生診療點、洋居民議事廳等多個功能區域,為國際人士提供健康醫療、文體教育、生活服務、公益志願等4大類191項服務。
  • 解密國際社區幸福樣本:「融」情古北 潤物無聲
    開設「外國人工作-居留單一窗口」、實現境外人士個稅憑證自助列印、舉辦首屆「三業」展、「融·古北驛站」正式啟用······古北國際社區這個上海最早也是最大的涉外小區,這一年來正在悄然實現自身的功能升級和迭代。這些變化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服務、治理、融入各個方面,讓早已潛移默化的國際化基因在這裡更加根深蒂固。
  • 洋網格員、洋志願者、英語專業八級社工……南京國際社區初露崢嶸
    交匯點訊 「洋網格員」、「洋自願者」、英語專業八級社工……11月15日,記者隨南京市國際化社區建設評估專家組走進建鄴區青奧社區,這裡軟硬體的「國際化配置」令人大開眼界。佩戴著「平安志願者」紅袖章的肖恩是新加坡籍外籍居民,也是個熱心的「洋網格員」。作為一名企業高管,肖恩平時忙於自己工作,閒時則熱衷於參與社區治理。「不管在哪裡生活,我都希望以志願者的身份參與到所在社區的治理中去。」
  • 神仙樹社區開展便民國際志願服務 增強「洋居民」歸屬感
    12月22日,神仙樹社區借著「神仙居」國際主題文化周大型活動的契機,開展了「萬國通多語諮詢便民志願服務」,本次諮詢點由四川大學漢語國際部11位志願者為轄區內中外居民提供便民國際志願服務。此次活動旨在破除國際化社區建設的語言壁壘,進一步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鑑、語言互通、彼此互信,實現「溝通無國界,文化大融合」。社區通過「萬國通多語諮詢便民志願服務」,讓轄區內的中外居民交流更加地順暢。為了讓外籍居民從不同角度感受中國文化的獨特風韻,志願者還帶領外籍居民積極參與到活動現場設立的傳統文化體驗區進行剪紙、扎染、皮影、春聯書寫和漢服等體驗活動,全程英文講解,讓外籍居民有了歸屬感。
  • 順義有位物業「洋經理」,她成了外籍居民的「12345」
    在順義區空港街道新國展社區,市政工人正在裕京花園小區外的馨園二街安裝燈杆,20盞路燈通電試亮,出門夜跑的居民再也不摸黑了。這是裕京花園小區物業「洋經理」履新後辦的一件實事。「裕京花園小區1750位常住居民中1026人是外籍居民,來自23個國家和地區,是個非常典型的國際社區。」新國展社區黨支部書記趙華介紹,多年來,物業公司提供服務,居民訴求基本不出社區。小區內的日常維修養護等問題,物業基本可以解決,但涉及到社區公共事務,就需要街道和社區來共同協商。
  • 成都:「中外議事會」議國際社區鄰裡事
    9月10日晚,參加桐梓林社區國際鄰裡中心中外議事會首次會議的人員合影。桐梓林社區國際鄰裡中心供圖桐梓林社區是成都市外籍人士最為集中的社區之一,居住在此的外籍人士約佔整個社區實有人口的五分之一。從2018年9月起,桐梓林社區啟動建設「國際鄰裡中心」這一國際化居民服務平臺,搭建起社區與中外居民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
  • 官任社區有一群熱心"洋媽媽" 為未成年人提供英語教育
    在官任社區,有一支「洋媽媽志願服務隊」,來自異國他鄉的志願者把愛帶進社區,為孩子敲開了英語世界的大門。  「洋媽媽洋爸爸」來服務  步行在篔簹湖畔,一股濃濃的「國際味」撲面而來:雙語路牌、外籍居民、咖啡一條街……作為外籍人士最集中居住的一個社區,官任社區是名副其實的「國際社區」。  在這裡,來者不僅是客,還是主人。
  • 帶領洋居民防疫,「戰鬥」慎終如始
    帶領洋居民防疫,「戰鬥」慎終如始長寧區虹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分成多個小組,每天對居家隔離的境外返滬人員進行上門體溫監測和健康狀況詢問。社區醫院迎來新考題虹橋街道轄區內的古北小區是上海改革開放後最早規劃的高標準涉外社區,擁有來自全球約50個國家和地區的外籍人口2.8萬,有「小小聯合國」之稱。今年3月,「外防輸入」壓力逐漸增加時,虹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首當其衝迎來新考題——國際化防疫怎麼做?
  • 「國際社區」讓外籍居民協同共治!順義邀請他們當物業經理
    這是裕京花園小區物業「洋經理」履新後辦的一件實事。「裕京花園小區1750位常住居民中1026人是外籍居民,來自23個國家和地區,是個非常典型的國際社區。」新國展社區黨支部書記趙華介紹,多年來,物業公司提供服務,居民訴求基本不出社區。小區內的日常維修養護等問題,物業基本可以解決,但涉及到社區公共事務,就需要街道和社區來共同協商。
  • 阿拉隔壁來了"混血"鄰居 上海紐約大學成濰坊社區新"居民"
    近日,坐落於浦東新區濰坊社區世紀大道旁的一幢15層大樓正式啟用,這就是上海紐約大學(以下簡稱「上紐大」)。近千名來自世界各國的師生來到這裡學習、辦公,濰坊也成了他們的「新家」。  沒有圍牆居民充滿新奇  新校區沒有圍牆,只有通過大樓下的校牌和紫色橫幅才能辨別出這裡是所學校。  家住香榭麗花園的毛先生當天正巧從門口路過,他本以為這裡是新開的寫字樓,最近才知道是紐約大學搬到了自家門口,「現在家門口有了新地標,以後就可以跟朋友說我住在上海紐約大學旁邊,想想都覺得高端洋氣上檔次。」
  • 「洋居民」要隔離怎麼辦?浙大求是社區「求是翻譯官」上線
    2月10日,杭州靈隱街道浙大求是社區抗疫群裡,一條消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原來,一位從外國回杭的居民是西班牙籍,需要居家觀察14天。社區工作人員不會西班牙語、對方也不會中文和英語,雙方因語言溝通不暢,上門告知工作遇到了「瓶頸」。於是,社區主任陳正偉在小區居民抗疫群內緊急招募西班牙語志願者。「我可以幫忙翻譯!」
  • 長安下洋小區構建「社工+隊長+居民」社區力量,共建美好家園
    如今,由亂到治的下洋小區,出租屋居住舒適,鄰裡和諧、秩序井然,而以「群防群治」為特色的下洋經驗也在全鎮得到推廣。由亂到治的背後,是「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長安實踐。實踐中,下洋小區發動普通市民加入志願者,構建「社工+隊長+居民」的社區力量,讓居民在小區秩序建設等方面自管自治,共建美好家園。
  • 上海大發現|海上今朝:居委會來了「洋委員」
    原標題:上海大發現|海上今朝:居委會來了「洋委員」上海,一座常住人口已經超過2400萬的城市。其中,外籍人口近20萬。海納百川是上海的城市精神,這句話的關鍵在「納」。如何讓生活在上海的外國人和這座城市水乳交融,是上海建設卓越城市所必需面對的一道考題。
  • 4300名「老外」在這裡安家,成都桐梓林國際社區了解下?
    當然是桐梓林國際社區,這可是全成都外國人居住最集中的片區。(桐梓林秋景)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成都共有常住外國人17411人,其中住在武侯區桐梓林社區的有4300餘名,是全成都外國人居住最集中的片區。這裡不僅有國際化的生活學習場景,優質的國際教育、醫療資源,更重要的是,還通過創新國際社區的多元參與機制,促進多元文化融合。
  • 兒童友好·吾與童行|這些孩子為五裡橋街道「兒童友好社區」助力!
    兒童議事員們通過擔任「五裡兒童騎士」的形式,了解了五裡橋街道為兒童友好社區做了什麼?兒童議事員將要做什麼?議事員們踴躍發言,提出了自己對兒童友好及兒童議事會的看法。從認識「我的世界」,到「五裡兒童騎士」間相互認識,通過一個「特殊」的自我介紹,大家變得更加熟悉。
  • 中外人文交流與新型國際關係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
    關鍵詞:復旦大學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論壇;國際問題研究院;秦亞青;研討會;院長;閉幕式;中聯部;演講;教授 作者簡介:   12月8日,2018中國大學智庫論壇分論壇之中外人文交流與新型國際關係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
  • 常州三井:跨越國籍,「洋力量」戰疫
    井井「小網格」,來了「洋志願者」洋志願者是來自南非的Sedi女士,目前在常州沃爾得國際英語任職外教。在社區往來登記諮詢人員不多的時候,「洋老師」們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為社區網格長和網格員們開設了簡單的日常「多語課堂」,「こんにちは」「.」龍錦社區網格員吳孟新用筆在認真做著筆記,這兩天他在洋老師的指點下,掌握了多種日常用語,為防疫期間服務外籍人士做足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