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師一生一學校:孤獨的學校,折射出孤獨的鄉村教育

2021-03-01 散淡心情

一師一生一學校:孤獨的學校,折射出孤獨的鄉村教育

在河南淇縣太行山深處,有一所油城小學。這所被中央電視臺冠以「最孤獨的學校」稱號的山區小學,在一段時間裡,只有一位老師,叫徐澤峰;只有一名學生,叫徐佳淇。

令人感動的是,即使只有一名學生,這所學校的一切教育活動、一切教學計劃,都嚴格按教育教學大綱有條不紊地執行著。每周星期一早上,雷打不動進行升旗儀式;作為一名小學生該學習的一切課程:語文、數學、英語、體育、社會、音樂、美術、自然,該開的,都按計劃開設。而且,在徐澤峰老師的教育下,佳淇的表現非常不錯,懂事,有禮貌,在其他學校參加統一組織的語文、數學統考,分別獲得了95、97分的好成績。

這充分顯示了徐澤峰老師卓越的職業素養。即使學校只有他一位老師,即使他的班級只有一位學生,他也沒有絲毫的懈怠,依然兢兢業業,嚴謹執教。「讓山裡的孩子走出大山」,這是徐老師三十多年如一日的職業信仰,在這一信仰的支撐下,徐老師在長年的孤獨中,將一個老師應該做的做到了極致。他一個人就是一所學校,就是學校的品牌。他讓自己的形象高大起來的同時,也讓這所學校的形象變得高大。

僅從這一點來說,我們必須向徐澤峰老師致以最崇高的敬禮!

然而,不管怎樣,正如中央電視臺所指出的,這是一所最孤獨的學校。一師一生一學校,「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在這樣的守望中,我們看到了徐澤峰老師催人淚下的堅守,同時我們也能看到,油城小學的發展軌跡,正是中國教育尤其是鄉村教育發展軌跡的縮影。

油城小學最紅火的時候,曾經有100多名學生,9名老師。發展到現在,只有一師一生。油城小學如此,全國各地類似於油城小學的鄉村中小學校到底有多少?雖然沒有一個具體的統計數字,但肯定不是一個小數目。我的好幾個在鄉村擔任學區負責人的中師學生告訴我,即使是鄉鎮中學、中心小學,學生人數也呈斷崖式下跌。

湖南漣源市一所城郊鄉鎮中學,最紅火時學生人數達1000多人,現在呢,300來人;新邵一所稍偏遠的鄉鎮中學,在校生人數只有100來人;新化縣溫塘鎮下轄一所片區中學,今年的畢業生已經不滿10人。鄉鎮所在地的中小學如此,偏遠山村的中小學更甚。我老家還算人煙比較稠密的鄉村,附近一所片區小學,近幾年每年招收的小學生均不足10人,一些山區教學點,1個老師、兩三名學生的現象比比皆是。

所以,從形式上來說,位於鄉村的各類學校越來越顯得孤獨,已是一個普遍現象,不獨是油城小學。

學生人數的銳減,首先是帶給老師心理上的衝擊。很多老師長年在鄉村任教,對他們來說,學生是他們的唯一慰籍。學校學生人數多,熱鬧,老師們也就多,在心理上還略感安慰。一旦學生人數銳減,偌大個校園只有寥寥幾個學生、幾十個學生,多數老師也陸陸續續調走,在這樣的環境下教書,長年的寂寞、無聊,只會讓老師越來越孤獨,逃離的願望越來越強烈。

學生人數的銳減,更容易帶給學生心理上的陰影。小孩子都是好熱鬧的,在互相比學趕超的環境下,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果一個班級,只有三五個學生,甚至一兩個學生,缺少學業上的競爭環境,學生的表現欲望就難以激發。何況,有些課程,是需要群體來完成的,比如體育,如果缺少競爭,那體育課就基本失去了應有之義。在這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學生,性格上缺少陽剛之氣、缺少競爭意識,對他們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無論從老師,還是從學生的角度,學校越來越孤獨,老師和學生越來越孤獨,都是一件令人憂慮的事情。

而更讓人憂心忡忡的,是孤獨的學校,孤獨的學生和老師,折射出來的鄉村教育本身的孤獨。

關於教育的意義,怎麼說都不過份。然而漂亮話說得再多,也比不上切切實實的投入。教育屬於大投入事業,一個人的素質有多高,對社會的貢獻有多大,很大程度上由他接受的教育決定。

可是,誰來關心基礎教育呢?

為了表示對教育的重視,國家於1985年開始設立教師節。自此之後,各種各樣重視教育的口號貼在牆上、掛在嘴上。但正如全國人大代表、農民毛豐美的疑問:「年年發一號文件,跑哪兒去了?都跑冒滴漏了。直接打預算裡得了。」重視教育的口號,也只掛在嘴上,遠沒有在國家預算裡真正體現出來。我國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僅佔公共性財政收入4%左右,遠遠低於發達國家9%的水平,甚至比欠發達國家還要低。

即使是這樣低的投入,中央財政層面也基本上投向了高等教育。作為基礎教育,基本上靠的是地方財政,或者中央財政轉移支付。

地方政府顯然也不太關心基礎教育。

中國很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地方太多。發達地區還好,憑著雄厚的經濟實力,基礎教育的辦學經費比較充裕。可是更多的中部地區及欠發達地區,就很悲催。試想想,當一個地方,光發放工作人員的工資都已經捉襟見肘了,它還會考慮對教育進行投入嗎?更何況,作為一級地方政府的負責人,他還要在短時間內幹出漂亮的擺在那兒的政績,供他的上級視察,以便自己能夠得到領導的青睞,他還會來重視難以短期見效的教育嗎?不會。所以,他寧肯將城市的大街修了挖,挖了修,將城市的房子推了建,建了推,他也不肯在教育領域多投入一分錢。

在此種狀態下,我們的基礎教育,基本上都是教育戰線的各位同仁,憑著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良心,孤軍奮戰。

城區小學,大量的鄉村少年兒童湧進來,我們卻沒有足夠多的學校容納他們,老師們不忍心將他們拒之門外,只好在原有的教室裡添加課桌,讓他們有一個求學之所。現在,你到城區中小學放望去,每個教室裡,都是黑鴉鴉一片腦袋瓜,一個班60人有之,70人有之,80人90人甚至100人亦有之。前些年高喊「城區學校化解大班額」,也新建了幾所學校,但新建學校的速度遠遠滯後於孩子進城的速度,只好讓大班額,繼續進行下去。

最苦的是鄉村中小學。教育經費的投入本來就低得可憐,僅有的一點投入,大部分也集中投放到了城區。那些頭頭腦腦的孩子,都在城裡生活啊。農村學校所獲得的教育投入,坦率地說,也就是那麼意思一下。因此,教育經費的不足,受影響最大的,就是偏遠的農村中小學。他們缺經費、缺設施、缺人,辦學條件每況愈下。久而久之,那些在農村工作的老師,紛紛找關係或者通過考試往城裡調動,在鄉村求學的孩子,也千方百計轉學到城區。繼續留在鄉村中小學教書的,不是一些剛走上教育崗位的年輕人,就是那些老實本分、沒有一點關係或者不屑於找關係的老師,而在鄉村中小學上學的孩子,就是一些只能在鄉村的土地裡刨食裡的老實巴交的農民子弟。

正因為他們都是老實人,所以沒有多少人關心他們。他們只能孤獨地呆在鄉村,為鄉村那些老實巴交的農民的孩子撐起一片藍天。正如徐澤峰老師對徐佳淇同學說的那樣,「只要有一個學生,我就會教下去」。

那些偏僻山區的小學都是些什麼樣的學校啊,直到現在,其辦學設施,基本上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水平,讓每一個見了的人,除了唏噓,還是唏噓。

可是,除了唏噓外,還能做什麼呢?

沒有誰來真正地關心這些學校,只有如徐澤峰們一樣充滿愛心的老師,在孤獨地堅守著,讓學校開著一扇門,接納著求知若渴的鄉村孩子。

相關焦點

  • 河南「一師一生一學校」登央視舞臺,觀眾起立齊呼「老師好」
    「孤獨是什麼意思?」「一個人上課就是孤獨。」「徐老師,如果我走了,你會不會孤獨?」「傻孩子,老師不會孤獨……」一個老師,一個學生,把孤獨刻在了太行山深處。去年5月,《河南商報》關注了河南鶴壁市淇縣一所特殊的學校,學校裡只有一個老師和一個學生,卻依然堅守在課堂,不少人被這份執著打動。3月18日晚上,淇縣油城小學的老師徐澤峰和學生徐佳淇,亮相CCTV-1《歡樂中國人》欄目。教書36年的山村教師徐澤峰,為了讓佳淇享受更好的教育,送走了自己最後一個學生。這對太行山深處的孤獨師生,又一次感動國人。
  • 大山深處,一師一校一生的堅守
    隴南的一處小山村裡,廟灣村小學是一所典型的山區一師一校教學點,學習配套設施齊全,校園環境優美。今年59歲高齡的楊進老師站在講臺上認真的講課,教室裡只有一名一年級學生郭思涵在認真聽課,教教室顯得空曠而和諧,一校一師一班一個學生的校園,在大山深處,演繹著徽縣教育事業「一個都不放棄」的堅守。
  • 鄉村小學的現狀:學生人數越來越少,學校越來越孤獨
    昨天在我們老家微信群裡看到這樣一個視頻:某位大姐去送孩子去學校,發現三個年級才6個學生。而旁邊另一個村的小學也才7個人,這讓我不禁為鄉村教育的未來感到非常驚訝和擔憂。這些年來,鄉村學校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那就是房子越來越漂亮,學生人數卻越來越少,農村越來越多的優秀老師去了更好的縣城,鄉村的中小學變得越來越孤獨。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現狀?
  • 馬雲汪涵走進湖南一師,這一公益行動讓他為學校點讚
    與9月12日晚現身長沙網紅景點時,身著灰色T恤、頭戴白帽和口罩不同,走進一師城南校區的馬雲選擇了一身黑色衣褲,神採奕奕。值得一提的是,汪涵此次與馬雲一同來到學校,他們在校園參觀時,還不時地與同學們進行了交流。據悉,馬雲此前來到長沙,將進一步推動和加強湖南與阿里巴巴集團、馬雲公益基金會的深度合作,推動湖南數字經濟發展等。
  • 卡夫卡《鄉村醫生》:孤獨,是現代人最大的困境
    卡夫卡一生的寫作,純粹是主動的姿態,他白天上班,晚上寫作,生前只發表了幾篇短篇小說,遺囑中還要求好友將自己的作品全部焚毀。卡夫卡的作品之所以有生命力,也許正是因為這種非功利性,讀來才更加真實和深刻。鄉村醫生的遭遇到底隱喻著什麼?這是卡夫卡留給人們思考的問題。
  • 2020最孤獨的學生 桐梓一小學新生僅一名男孩
    連日來,遵義市桐梓縣的一所鄉村小學,一名小學一年級新生孤零零地坐在教室裡讀書的場景,引起眾多網友的關注關心。,一些網友甚至是外省的網友還紛紛談及各自所在地的農村學校的現狀,其中一些不乏有對鄉村教育的思考——「我女兒以前在老家上學,班上也只有8個學生,無論咋考,都是前十」「現在農村裡的學校,新生已越來越少,有的才十幾個人,怎麼開班嘛?」
  • 十首孤獨古詩詞:孤獨,是一生最好的修行
    十首孤獨古詩詞:孤獨,是一生最好的修行1.有情皓月憐孤影,無賴閒花照獨眠。那看上去有無限深情的一輪皓月好像也在可憐我這孤獨的身影;那多事的閒花卻任意地開著,正好映襯我的孤獨愁苦不能入眠的心情。2.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出自宋·李清照《聲聲慢》。晚來風急,吹動得梧桐樹葉發出聲響,再加上小雨打葉,一點點,一滴滴,這孤獨與愁苦使人幾乎無法忍受。
  • 幫孤獨症兒童走出「孤獨」
    本報訊(記者 韓雯)到2020年底,建成基本滿足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需求的康復服務體系和工作格局,基本實現孤獨症兒童應篩盡篩、應治盡治、應救盡救、應管儘管。這是今年7月,我市出臺《關於加強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的實施意見》,為幫助孤獨症兒童走出「孤獨」陰影列出的時間表。如今進展如何?
  • 教師節,致敬孤獨症兒童康復師!
    今年是江婉媛在孤獨症(自閉症)兒童幹預康復機構大米和小米度過的第5個教師節。「我的心願是希望每個孩子與世界自由溝通,能夠在大米和小米享受到更適合的幹預服務。」真摯的話語說出了這位一線孤獨症兒童康復師的心聲。  2016年,江婉媛從深圳大學心理學系畢業後加入大米和小米。
  • 在線教育走進江西會昌 鄉村學校開設英語雙師課堂
    高排初級中學首次開設「英語雙師課堂」馬修和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高排初級中學九年級一班學生的第一次見面,就用幽默的表達方式贏得了學生們的喜愛。這是一堂特殊的英語課。馬修遠在英國倫敦,藉助青少兒在線教育品牌vipJr搭建的在線學習平臺,和高排初級中學的英語老師凌聖蘭共同完成了這節課。
  • 關愛孤獨症兒童——德州市舉辦孤獨症康復教育第五屆公益論壇
    近年來,孤獨症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孤獨症兒童的數量日益增多。為增加全社會對孤獨症人士的關注度,為孤獨症人士及其家庭提供更高效、更優質、更專業的康復服務,12月18日,德州市舉行孤獨症康復教育第五屆公益論壇,德州新語特教培訓學校主辦,德州星雨特殊兒童家長互助中心協辦。
  • 她,讓孤獨症兒童不再孤獨
    機構全日制康復受訓兒童220人,至今已有一千多名孤獨症、智力障礙及唐氏綜合症兒童在接受了專業的康復教育訓練後,有效康復率達100%,部分不同類別兒童已經進入普通的學校和幼兒園隨班就讀。2019年1月、3月開設:電白區步步贏康復中心、化州市合江培才康復中心兩間特殊康復訓練機構。
  • 鄉村教師一個人堅守學校16年
    (新化鄉村教師羅良謀從教30餘載,只為山區的孩子有書讀。) 在離邊陲小鎮水車鎮5裡路的清江小學,有一位從教30餘年的「孩子王」——羅良謀,他曾一個人堅守學校16年,當有人問他到底為了什麼?他淡淡地說:「擔心山裡的孩子沒有書讀。」 這位山村小學的孤獨守望者,今年49歲了,1984年以來先後在奉家鎮大橋小學、月光小學和水車鎮柳白小學、石豐小學、龍普小學、清江小學任教。30餘載光陰,變化的是臉上的皺紋,不變的是笑容中的力量。
  • 拯救鄉村學校公益嘗試:「一校一村」構想(圖)
    面對著撤點並校十年陣痛,無數專家學者給出了上述共識。在這些表述背後,一些民間公益組織與學術團體,在陝西、山西、甘肅,在河南、貴州、雲南等地,正與地方政府共同將這些設想變為現實。或許,在它們潤物無聲的行動背後,正孕育著為農村孩子提供優質教育的良方。
  • 教師資格證面試_教學設計《孤獨的牧羊人》
    今天,將由我帶領大家穿越時空,回到60年代的美國電影《音樂之聲》中,欣賞三首具有濃鬱美國鄉村音樂風格的歌曲,去領略鄉村音樂獨有的魅力,並簡單了解什麼是音樂劇。在開車之間,請允許我為大家簡單介紹電影《音樂之聲》。   2、新授   欣賞《DOREMI》。師:同學們,列車到站了,快聽,瑪利亞和她的學生們用歌聲歡迎著我們的到來。師:同學們知道他們唱的是什麼歌曲嗎?
  • 《百年孤獨》經典的傳世名句,不足10個字,卻說透一生孤獨
    而《紐約時報》也稱《百年孤獨》是「繼《創世記》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在這部小說中,馬爾克斯的故事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神奇的世界,描述了一種絕世的孤獨。在《百年孤獨》裡面,有非常經典的一句傳世名句,雖然還不到10個字,但是卻讓無數人拍案叫絕,寫透了人一生的孤獨,戳痛了無數人的人。而這句話就是:生未百年,死不孤獨。
  • 想成功,就請承受這份孤獨
    藏佛於心前天去學校看你,看到你前幾天顯出「消瘦」的臉龐,多少有了一絲「紅潤」。我心中一下子放鬆了不少。我知道,前幾天的全省聯考,一定讓你忙得不可開交。也知道在這漫長而又苦澀的高中生活中,你一定獨自承受了很多的孤獨。親愛的兒子,這份孤獨的歷程,你只可「獨享」,別人無法分擔。誰都是從苦日子裡邊熬過來的。
  • 孤獨是生活常態,從孤獨到熱鬧,從熱鬧到孤獨
    還記得,高考最後一科考完後,校門口停滿了車,校園裡亂作一團,大家都在忙碌地搬著各種行李。我獨自一人坐在教室裡,看著黑板上的「距離高考還有0天」,孤獨瞬間襲來。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孤獨,早晨大家還在一起瘋狂地背誦英語單詞,現在卻寂靜地只能聽到自己的呼吸,我走到講臺上,擦掉了那行「距離高考還有0天」。
  • 孤獨高見杳無聲,學高德範啟後人.
    劉教授回顧謝老師五十歲「半路出家」研究孤獨症,創造性地提出了發展障礙兒童尤其是孤獨症兒童的外周神經系統可能有缺陷的觀點,他「讀懂孩子」的觀點和實踐,更是特殊兒童教育的操作指南。年特師從中師到大專到本科的飛越,都少不了謝明先生強有力的支持,決策和所有一切不遺餘力的付出。
  • 看見 | 一師一生一學校
    入學前,王龍澤的父親一直擔心學校不會為了這一個孩子開課,直到上級領導確認三年級之前在村裡上課,他才放心下來。作為唯一的學生,王龍澤肩負了保管教室鑰匙的重任,每天早上到學校後第一件事就是開教室的門,但因為身高不夠,他要踮著腳才能摸到鎖。正式上課之前,王龍澤都會和老師賴貞元一起打掃學校,還好學校佔地面積不大,一排平房兩教室一辦公室,外加一個籃球場,師生兩人能應付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