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眾多從事科研相關工作的讀者們,對於Sci-Hub,必定不會陌生,說不定第一反應過後,還會來上一句「這是下文獻的神器吖」。
不知各位有沒有發現Sci-Hub不穩定的頻率比以往的更加頻繁了一些,網頁時不時跳轉不過來,或者直接掛擋的那種。因此,作為較深度的Sci-Hub用戶的筆者便一去探究竟,並發現了一些有趣的故事,故有了這篇推送。
該推送主要是通過最近Sci-Hub發生的一些事件,跟各位分享下筆者所了解的Sci-Hub的創始人,結合其發展歷程,探討下其影響及未來的一些走向,最後給各位分享下除Sci-Hub外的文獻下載工具,以備情況之需。
2018年11月25號,Sci-Hub某特號更新狀態,稱素有「戰鬥民族」之稱的俄羅斯沒能堅守住,宣布了對Sci-Hub域名的屏蔽決定。
這意味著Sci-Hub在俄羅斯是個非法的存在。
而在18年6月份公開表態支持Sci-Hub的瑞典高層的教育領導們,在11月與Elsevier出版社的法律訴訟中,終以Elsevier勝訴結束。因此,瑞典官方也不得不做了同樣的決定:屏蔽Sci-Hub。
但出乎意料的是,瑞典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ISP)知情後,給Sci-Hub送了份大禮:屏蔽Elsevier官網。
不得不說,作為吃瓜群眾的筆者都覺得貼心。
但是,據筆者查閱的資料,目前在德國、瑞典、俄羅斯以及美國,sci-hub均被官方宣布屏蔽了,即sci-hub不能在以上國家裡使用,且其伺服器也得撤離到其他地區。
為此,Sci-Hub使用的不穩定,一方面與其各國官方政策有關,另一方面,創始人表示,其伺服器時不時受到一些惡意攻擊,以及伺服器的斷電等因素,這也會造成不穩定。
那麼,在這個Sci-Hub不穩定的問題大概知曉的情況下,不禁要問的是,是什麼驅使Elsevier等出版商對Sci-Hub如此趕盡殺絕呢?
這個問題,筆者想從Sci-Hub的創建開始說起。
在Sci-Hub之前,想要獲取文獻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給論文作者發Email,二是在一些論壇上向作者發起全文請求(如Researchgate),三是向出版商購買。
前兩種無疑可行,但效率低,時間成本高,這是作為一線研究工作者難以承受的。而第三種則需要付費,且價格不菲,同樣也是一般學者或者一些小公司難以承受的。
好比下面的一篇論文,則需要38美元≈280RMB(雜誌:HEPATOLOGY(肝臟學),IF=14,JCR1區),那來個20篇,一部某果手機就這樣送出去了。
鑑於此,哈薩克斯坦軟體開發暨神經技術研究生——亞歷珊卓·艾爾巴金(Alexandra Elbakyan,下文簡稱為「她」)在哈佛大學從事研究時,受自己所需要的數百篇論文需付費購買的代價而導致研究難以開展的困擾,就起了建立免費獲取文獻的Sci-Hub的念頭,並於2011年9月5日正式上線。
(https://i.dailymail.co.uk/i/pix/2016/03/02/11/31C3A78000000578-0-image-a-2_1456919573989.jpg)
且在2013年,Sci-Hub與俄羅斯的教育書籍和檔案資料庫——創世紀圖書館(Library Genesis,人稱「全球最大盜版資料資料庫」)不謀而合,這也預告著Sci-Hub資料庫得到進一步的補充,迎來用戶增長的狂潮。緊接著,Sci-Hub在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中國、俄羅斯、巴西等國家逐漸盛行。
(Sci-Hub用戶分布,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605/03/200949gkiaa4o6ookvkabo.jpg)
而關於Sci-Hub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基於世界各地學者向她提供的已購買的具有出版社獲取權限的帳號和LibGen圖書館的資料庫支持,如用戶在其網站輸入DOI號,分為兩種情況運行:
1.DOI號與在LibGen圖書館已存有的文檔中相匹配,則可以直接從LibGen圖書館分發相應的文檔給用戶;
2.若LibGen圖書館沒有與之匹配,Sci-Hub則調用具備獲取權限的帳號到相應的雜誌官網下載,在分發給用戶的同時,在LibGen圖書館備份一份副本,用於下次其他用戶之需。
就這樣,她倡導的免費獲取方式,收到了用戶的暴增和世界各地學者的支持。2017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的Daniel Himmelstein研究了Sci-Hub,發現網站上的論文共有8160萬篇,包含了所有學術論文的69%,基本能滿足大部分的論文需求,而剩下的31%是研究者不想獲取的論文。
(覆蓋的出版商,源自Himmelsteinet al. eLife 2018;7:e32822.DOI:https://doi.org/10.7554/eLife.32822)
也是為此,在科學界掀起這番浪潮的她,被Nature雜誌列為2016年度科學界十大重要人物之一,並給她起了個外號:論文海盜。
且在2017年的採訪視頻中,她解釋了為什麼助力開放獲取科學知識,即使它意味著規避收費牆,也是一項使個人和整個社會都受益的基本權利。這更是獲得了網友「諾貝爾獎」級別的讚譽。
然而,儘管她如此受世界各地學者的支持和愛戴,可毋庸置疑的是,她所創立的Sci-Hub依舊觸犯了出版商的利益和已有法律,主要體現了2點:
一是改變了論文作者提交、出版社保留所有權、讀者付費獲取(論文作者也要)的模式,讓出版社在論文所有權的地位受到挑戰,且免費獲取的方式讓出版社的利益大損的同時,更是造成訂閱客戶的流失;
二是已有法律在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及出版社的利益維護,決定了該模式的運行一路遇挫。
這也是出版社對Sci-Hub趕緊殺絕的原因,同時,也是讓她成為幾個國家地區的頭號被追捕者的原因。
幸運的是,面臨眾多的爭議和法律制裁,她並沒有就此屈服。這也是我們今天還得以享受在其帶來的免費獲取方式中的最重要的一環。
2015年,Elsevier出版社在侵犯版權和黑客的基礎上提起了對她的美國訴訟。緊接著,美國法官命令域名「Sci-Hub.org」必須關閉,且她需賠償數百萬美元。但她支付不起,選擇回故鄉繼續,且該網站很快以其他域名出現。
在這之後,大名鼎鼎的《Science》雜誌更是用了2篇文章去表達對她和Sci-Hub的看法。
《Sci-Hub背後沮喪的科學學生》認為她屬於典型的理想主義、勤奮、相對貧窮的科學研究生,對她去創建該網站的動機和技術基礎持相對中立的態度;而《我對Sci-Hub的愛恨交織》則是強調了出版商的質量把控、信息收集等方面的強大的運營成本,而她打破了原來的平衡,且對Sci-Hub是否真的有利於科學知識的產生和傳播提出了質疑。
緊接著,從2016年始,Sci-Hub相繼在德國、瑞典、俄羅斯被屏蔽。
那麼,隨之而來的,她和Sci-Hub還能堅持多久?
尚無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她還在努力地堅持著。
誠然可見,她和Sci-Hub在付費獲取的文獻上給世界各地的學者帶來了史無前例的便利的免費獲取的方式,那除此之外,有沒有其他方面的一些變化呢?
2018年4月17日,荷蘭大學協會(VSNU)代表該國14所學術機構,與出版商談判,已獲得100%的開放獲取協議,其中所有與荷蘭相應作者的論文均可免費獲得,主要出版社如Springer.Nature和Wiley。
2018年7月19日,德國和瑞典的大學聯盟不惜失去訪問Elsevier期刊的機會,去推動與出版商進行開放式訂閱的談話。
所以,這是受Sci-Hub和她的影響而開展的談判嗎?還是已有的出版社的與現實背道而馳的得不到眾多研究學者支持的運營模式而導致的呢?
以上兩者似乎都說的過去。
緊接著,2018年9月4日,歐洲資助機構再次強調Open-Access計劃。該計劃要求受資助學者在發布後立即免費閱讀研究論文,且歐盟要求在2020年前免費提供所有科學文章。
報導中,德國負責人拉爾夫·施默爾表示:「這將給出版商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也會增加個體研究人員對生態系統變化的認識。」這一規定從這些機構獲得資助的研究人員將不被允許在Nature,Science,Cell,The Lancet和其他期刊上發表文章,除非期刊出版商改變他們的訪問政策。
不禁要問,這項計劃當中,Sci-Hub和她扮演了怎樣的一個角色呢?
筆者也無從得知,但可以提供一個TheScientist的採訪對話給讀者們參考。
源自TheScientist《Open Access On the Rise: Study》
事實上,科學界內,很多人認為她和Sci-Hub在推進開放的學術論文獲取,且論文本身應免費閱讀和再利用。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學家麥可·艾森說:「我要給她32個贊。有償獲取科學文獻是極大的不公平,而她一下子就改變了這種不公。」。
可在歐美的已有法律上,毫無疑問,她建立的Sci-Hub有著大規模的被法律判為非法的侵權行為,以致她在法庭上屢戰屢敗;但在科學道義上,卻合乎情理,得到眾多研究者的支持。因此,這也給她帶來了讚美、批評、訴訟以及一個接著一個的追捕令。
可當簡要回顧Sci-Hub的發展過程,眾多研究學者的支持、教育科研機構與出版商的開放獲取協議、歐盟的Open-Access計劃等,似乎都在說著:她的初衷持續在前進著,且離實現不遠了。
此外,不可否認的是:她建立的Sci-Hub影響甚至改變了我們以往有償獲取科學知識的方式。
所以,她最終會如願以償嗎?如美國Napster(共享音樂平臺)那樣。
不妨拭目以待。
關於Sci-Hub外的文獻下載工具,操作相對簡單,這裡就不展開詳細闡述了。另外,對Chrome瀏覽器的插件安裝不太熟悉的讀者,可以參考筆者的上一篇教程《PubMed了解一下!》。
1.Library Genesis
圖書館Genesis 是一個包含200多萬篇論文,文章,整篇期刊和非小說類書籍的資料庫。連結:
http://libgen.pw
http://libgen.io
注意:核心數據還是來自Sci-Hub。
2.Openaccessbutton
其主要整合了,Unpaywall Data、Share、CORE、OpenAIRE、Dissem.in、Europe PMC、BASE資料庫,網址為:https://openaccessbutton.org/。
3.Unpaywall
Unpaywall(http://unpaywall.org/)是一個由Impactstory建立的網站,Impactstory是一家致力於使科學更加開放和在線可重複使用的非營利組織,得到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阿爾弗雷德·斯隆基金會的資助。文章是從網際網路上的所有開放存取存儲庫收集他們可以獲得,是作者或出版商免費提供的,因此,Unpaywall完全合法。但目前還是沒能滿足大部分讀者的文章需求。
注意:目前僅能用於Chrome或Firefox的插件使用。
4.Kopernio
Kopernio是Chrome,Firefox和Opera的免費瀏覽器擴展程序,可自動搜索您的圖書館期刊訂閱,開放資料庫,PubMed和Google學術搜索以查找全文PDF。
最新消息,Web of Science的新東家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已收購Kopernio,為全球研究人員提供合法便捷、一鍵獲取期刊文獻的途徑。
來源:小張聊科研:xzlky2015
——本期完——
我們(醫世象,微信ID:medhealife)
致力於癌症、慢病、婦幼等領域的科研成果報導,以及科普知識的傳播;
關注於腫瘤、婦幼、病理、檢驗、內科等科室的最新資訊及政策指導;
為醫生、患者以及相關科研機構人員提供最新的實訊;
為醫學惠民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