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梁瑛 實習生 丁凡
作為何香凝美術館的跨年大展,由中央統戰部指導、何香凝美術館主辦的「文化中國:離散與匯聚——第三屆全球華人藝術展」12月26日在何香凝美術館拉開帷幕。此次展覽聚焦亞太地區華人藝術家,展出的百餘幅作品為觀眾提供了一個以別樣角度審視中外文化的機會。
△嘉賓合影
據了解,「全球華人藝術展」以從事繪畫等平面藝術創作的海外優秀華人藝術家為主要邀請對象,由原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發起,作為「文化中國」系列活動之一,已成功舉辦了兩屆。從第三屆起,作為中央統戰部的常設展覽活動,在中央統戰部十局直接指導下,作為何香凝美術館的重要展覽項目之一進行籌劃並執行,將每年舉辦一屆,持續關注海外華人的藝術生態。
本屆展覽主題「離散與匯聚」,呈現身居海外、以藝術為中介的華人藝術家對來自祖籍國文化記憶的延續和擴展,也是他們對全球化新動向的一種敏銳觀察和判斷。將海外華人藝術放到全球史的視野下觀看,「空間離散和文化匯聚」的特徵,不言而喻。
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的17位藝術家應邀參加展覽。文化碰撞、融合及身份認同等元素頻繁出現在這些華人藝術家的作品當中。觀眾可以通過這些作品,觀察別國或地區的社會風貌及自然風光,或回看中國本土文化及傳統習俗。
△策展人導覽
策展人王曉松表示,此次展覽的特殊性在於參展藝術家都是華人華裔,所以我們既關注他們的創作,同時也關注他們作為華人華裔在海外生活和創作的具體狀況。策展團隊為每一位藝術家作了口述史,包含了諸多藝術史的細節和華人傳奇故事。這些材料對展現華人藝術家對整個亞太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每位參展藝術家的作品和個人口述史,為觀眾深入理解海外華人藝術家的生存和創作狀態提供了新的視角。
△張曉剛作品《兄妹》
展覽採取了「1+N」的展覽模式,即「1」為根據主題從何香凝美術館館藏中選出一件中國內地藝術家的作品,與「N」所代表的內地以外的國家和地區的華人藝術家。主辦方選擇了何香凝美術館藏張曉剛作品《兄妹》引領整個展覽的敘事結構——這是張曉剛代表性作品「大家庭」系列中的一件,作品中所關注的自然家庭、血緣關係正是將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華人匯聚在一起自然客體。
其他部分由「新水墨」、「東方與抽象」和「站在華人這邊」三個單元構成。「新水墨」單元集中在20世紀以來水墨在亞洲傳播的不同路線;「東方與抽象」則主要針對經上海、杭州等地「中轉出口」的抽象藝術在亞洲各地開枝散葉的狀態,討論抽象藝術在東方逐漸建構的新主體;「站在華人這邊」則將目光轉向藝術家的個人文化身份、家庭記憶,體會他們通過作品的虛構對自己非虛構血緣的回應。
參展藝術家、澳門大學特聘教授梁藍波在開幕式上表示,海外華人藝術家是一個重要的群體,他們長期奮鬥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前沿陣地,獲取西方第一手信息,是西方文化最直接的接受者和繼承者。而西方崇尚獨創性,因此海外華人藝術家往往特別關注文化身份問題,甚至專門研究中國的文化和哲學。海外華人藝術家往往是西方文化和中華文化融合的開拓者,同時他們又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這樣一個系統研究海外華人藝術家的系列展覽, 意義非凡。
展覽開幕當天,何香凝美術館舉辦了題為「海外華人的亞太敘述」學術論壇,與會嘉賓深入探討了海外華人的藝術風格、水墨實踐、海外華人文學的多元化、地緣文化等問題。
審讀:喻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