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麻疹「欺負」小孩 也不「放過」成人
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布的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概況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我國麻疹傳染病發病人數已達4091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3.1%。
不僅如此,這個自公元9世紀就有記載的「百年老毒」,近期還在美國、日本、新加坡、越南、菲律賓等國「興風作浪」,據報導,麻疹疫情已在這些地區引起聚集性暴發。
全國最大、全軍唯一的傳染病醫院302醫院最近已先後接診了60多例麻疹傳染病患者,收治人數比過去三年的總和還多,而且成年人佔了患者總人數的三分之二,該院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副主任秦恩強強調,麻疹已不再是人們印象中只有兒童才會罹患的傳染病了,而且4月份至5月份,麻疹仍然在全國很多地方處於高發期。
——— 外號「見面傳」 ———
病毒的「天敵」是高溫
「麻疹是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之一,經飛沫傳播,傳染性極強,任何沒患過麻疹又沒接種過麻疹疫苗的易感人群,近距離接觸患者後,90%都有可能通過患者打噴嚏、咳嗽和說話時飛濺的含有病毒的分泌物感染上此種病毒,所以它還有個外號叫『見面傳』。」秦恩強說,麻疹疫情愛在冬春交替季節發生,基本規律是5年左右小暴發一回,10年左右大暴發一次。
由於麻疹愛傳染、易暴發,所以我國已將其定位法定乙類傳染病。但秦恩強介紹,此種病毒也有「天敵」,那就是「怕熱不怕寒」,-15℃存活五年,4℃存活五個月,陽光照射半小時會立即失去活力。
麻疹初期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流涕,和重感冒很像,但三到五天後,患者身體會先從耳後、脖子出現皮疹,並逐漸蔓延至臉部、軀幹、四肢,最後到手、腳心。皮疹初為直徑2—4毫米的稀疏淡紅色斑丘疹,隨著病情不斷發展,皮疹會逐漸增多,並連接成卵園形或不規則形狀,皮疹徹底出透後轉為暗棕色。整個發病過程可以概括為「燒三天,出疹三天,退熱三天」。
由於許多醫生對此病的早期症狀缺乏警惕性,治療往往不準確及時。如果在患者發病初期錯誤地為其過度退熱,極易導致全身疹子不能完全發出,會引起肺炎、氣管炎、腦膜炎等併發症,重型麻疹患者還會出現昏迷、抽搐、紫紺、呼吸急促等嚴重中毒症狀,造成循環衰竭,臟器、骨骼肌損害,死亡率極高。因此,秦恩強強調,在接診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時,醫生要特別注意詳細問診和查體,避免漏、誤診,特別要仔細觀察患者的口腔黏膜,如果出現被紅暈包圍,可以融合的針尖大小灰白色小點,即可確診病情,及時隔離治療,避免傳染他人。
——— 發病高峰轉移 ———
不一定只有兒童才患麻疹
由於一個人在兒時已得過麻疹,成年後就不會再患此病,所以很多人認為麻疹只是小兒傳染病,大人不會得。「這種認識不準確。」秦恩強說。
絕大部分兒童時期已經感染過麻疹的人,就此獲得持續終身的免疫力,成年後不會再被麻疹病毒襲擊。但小時候末感染過麻疹病毒,到成年後甚至老年,一旦感染了麻疹病毒,依舊可以發病。從今年302醫院今年收治的60多例麻疹患者的情況看,20歲以上的成年患者佔了三分之二,40歲以上的患者也不少,年齡最大的78歲,一家多人同時被感染,住院治療的情況也非常多。
秦恩強介紹,6個月以內的嬰兒很少到人多的地方去,而且體內來自母親的被動免疫抗體尚未消失,大腦皮層對麻疹病毒的反應還不敏感,所以不容易被感染。但隨著年齡增長,到1—5歲的年紀,孩子體內來自母體的被動免疫抗體會逐漸消失,大腦皮層功能日臻完善,對麻疹病毒的易感性也逐漸增高,再加上自身免疫力還沒發育成熟,如果此時未及時接種麻疹疫苗,接觸麻疹病毒後,非常容易得病。由於上述原因,我國將麻疹疫苗初次免疫接種年齡定為8月齡的嬰兒。
由於麻疹疫苗為計劃免疫疫苗,接種麻疹疫苗的孩子患麻疹的風險減少,反而未接種過疫苗的成人患麻疹的風險增加,在某些情況下,即使接種過麻疹疫苗,隨著時間推移,體內保護性抗體也可能減少、消失,接觸麻疹病毒後也可得麻疹。因此,秦恩強說:「麻疹發病率的高峰目前已由幼兒向年長兒童及成人推移。」
——— 霧霾也是禍害 ———
發熱、咳嗽警惕麻疹來襲
秦恩強說,冬春季節本來就是傳染病高發季節,再加上今年我國氣候普遍乾燥,久未降雪,給傳染病毒滋生提供了「溫床」。
持續的霧霾,空氣中隱藏著無數直徑小於10微米、包涵了塵埃、花粉、蟎蟲及各種傳染病病毒的氣溶膠粒子,這些氣溶膠粒子通過人們的呼吸直接進入並粘附在人體呼吸道和肺泡中,導致呼吸道局部抵抗力下降,引起呼吸道傳染病傳播流行。所以今年進入春季以來,出現發熱、咳嗽症狀的人逐漸增多,其中有些人誤認為是被傳染上流行性感冒,未引起足夠認識,私自到藥店買點兒藥吃,「這種做法是非常危險的。」秦恩強提醒說,「一旦發熱、咳嗽超過兩天,症狀不能有效緩解,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看看是否可能被感染上了麻疹病毒。」
秦恩強還提醒家長,由於沒有患過麻疹的兒童是易感人群,所以儘量不要帶孩子去超市、地鐵等人群密集的地方,少串門,減少傳染機會。平時加強體育鍛鍊,在飲食上注意營養均衡,增強孩子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醫院門診患者眾多,通風不好,期間可能遇見麻疹患者,一旦接觸容易受到感染。所以,無論
家長還是孩子,如必須就診,應做好全面防護。
秦恩強說,如家庭成員已經被感染上麻疹傳染病,應該注意對患者進行隔離,室內經常通風換氣,消毒日常用品,暴曬被褥,避免傳染他人;飲食上以營養豐富、高維生素、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為主;及時補充水分,注意身體水電解質平衡;用鹽水漱口,保持清潔和溼潤;頭部可敷溫溼毛巾,但千萬不能用酒精和冰袋降溫。其他家人接觸患者時也應正確佩戴6層以上的紗布口罩,科學防控,平穩度過危險期。
——— 難設免疫屏障 ———
40歲以下的人應接種疫苗
秦恩強說:「對於普通人群來講,需要有至少95%的人有抗體才可以產生人群免疫力,形成免疫屏障;對於個體而言,通過強化免疫接種麻疹疫苗,才可能使未接種麻疹疫苗或接種後免疫無應答的人增加產生抗體的機會,阻斷麻疹病毒傳播。」
上世紀60年代後期,隨著麻疹疫苗的研製成功並廣泛接種,麻疹大範圍流行基本得到控制。但麻疹疫苗不是「一次接種、終生免疫」。接種者血清抗體滴度和B肝疫苗一樣,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年下降,直至陰性,此時一旦與麻疹病毒接觸,還是會被傳染上麻疹。有些防疫部門只注重8月齡嬰兒初種,忽視對 7歲兒童和12、 18歲青少年的加強免疫;並且未把「流動人口」納入麻疹的免疫管理視線,存在「麻疹免疫空白區」,致使青少年及成年人成為麻疹病毒新的侵襲目標,而且一旦被感染,症狀比幼兒還重。
「最有效的預防麻疹傳染病方法就是接種疫苗。」秦恩強表示,麻疹高發季節,建議五年內沒有接種過麻疹疫苗的40歲以下成年人,要到附近的疫苗接種門診接種麻疹疫苗。
當然,麻疹疫苗不是適合所有的人群接種,秦恩強提醒,處於妊娠期的婦女,對青黴素、雞蛋過敏,患有結核病、血液病、惡性腫瘤疾病,原發性和繼發性免疫缺陷病人或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個人或家族有驚厥史和腦外傷史的人,不適合接種麻疹疫苗。上述人群如不小心接觸了麻疹患者,應在五天內及時注射人血丙種球蛋白,還可用中藥紫草、生甘草煎水服用,起到預防作用。
■健康提示
五六月份進入發病高峰期的傳染病
進入五六月份後,隨著氣溫的逐漸回升,麻疹、水痘、猩紅熱、風疹、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傳染病會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腸道傳染病發病可能逐漸增多,如霍亂、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傷寒、手足口、A型肝炎、戊型肝炎等。
醫生提醒,人們外出旅遊、參加聚餐等要特別注意飲食衛生,防範疾病發生。
腸道傳染病的典型表現是有不同程度的發熱、腹痛、腹瀉等症狀,同時伴有噁心、嘔吐,病前有食用不乾淨、過期、受汙染等飲食史,出現上述症狀後不要掉以輕心,要及時就診。如果同時出現黃疸、轉氨酶升高現象,要注意肝炎發生的可能。
另外需要特別注意腸道傳染病中的霍亂,該病典型表現是劇烈嘔吐、腹瀉,次數難以計數,無腹痛,如果不及時治療,患者可迅速出現脫水甚至有生命危險。
細菌性痢疾、手足口病這樣的傳染病極易引起大量人群的暴發感染,尤其是在學校、幼兒園等密集場所,更應引起足夠警惕,一旦出現患者要及時處置,以免出現重症甚至死亡。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