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舜典》中記載:「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又云:「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祖」,《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
01《漫談傳統節日文化》系列第2回
在古代,人們並不把新年稱作「春節」,夏以「歲」稱年,商以「祀」稱年,到了唐虞時期,以「載」稱年,時間運行於變化之意。你知道春節的由來和演變嗎?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春節的由來、演變、風俗文化。
春節,古稱元旦,指農曆新年的第一天。「元」者始也,「旦」者晨也。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云《介雅》:「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辛亥革命後,為了便於和世界各國計時一致,規定了公曆一月一日為新年,通稱「元旦」,將農曆正月初一改為「春節:,於是春節就成了正月初一的名稱。
02春節的起源及演變
最早的春節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臘祭」,當時每逢臘盡春來,先民便殺豬宰羊,祭祀神鬼與祖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免去災禍。他們用硃砂塗臉,身披鳥羽,唱跳吃喝,非常熱鬧。這也是年末最後一個月稱為臘月的由來。
傳統的春節是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小年)或臘月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很多地方流行的民謠說:「吃了臘八飯,就來八年辦」,「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塊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貼春聯;二十九,灌壺酒;年三十,包扁食。」等等。
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些還相傳至今,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塵布新、迎喜接福等。在先秦是,過春節人們就已經有了釀酒宰羊的歡聚場景,在漢朝時,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魏晉時則形成了除夕守歲,到唐朝時,人們除了登門拜年,還發明了賀卡,而宋代人們則吃餃子,放爆竹。
03關於春節的傳說
相傳,古代有一種叫「年」的獸,也叫「夕」,每到除夕就會出來吞畜傷人,一次「年」獸闖進村,見一老人身披紅袍在院中燒著竹子,突然傳來「噴噴啪啪的炸響聲,」年「獸就被嚇跑了,後來人們就知道了,每年除夕之夜,家家戶戶都貼紅對聯,放爆竹,用來驅趕年獸。年獸一年出沒一次,這一日叫」過年「(年來了),將過年這一夜叫」除夕「(除掉夕)。
也有相傳,古代有一個鬼蜮世界,山上大桃樹上有一隻金雞,每當金雞長鳴時,遊蕩的鬼魂比趕回鬼蜮,鬼蜮的大門兩邊站著神茶鬱壘兩位大神,他們會對鬼魂在夜間是否傷天害理進行審判,因而民間就有了用桃木雕刻成他們的樣子,以避邪防害。這雕刻上兩神的桃木板被稱為「桃符」,後來形成了春節貼門神春聯的習俗。
04關於春節的習俗
時至今日,除了祀神祭祖活動有所淡化,其他春節的習俗得到了完好的繼承和發展,比如:
除塵布新:「塵」指灰塵,也指「陳」,陳舊,「二十四,掃房子」這是從堯舜時代一直延至今的風俗,每逢春節來臨之際,每家每戶都要打掃環境。
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在漢代民間把兩塊可有」神茶「、」鬱壘「二神的桃木板貼於大門兩側,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取代。直到現代,人們會在家的門框上貼上春聯、福字和年畫。
放鞭炮,在沒有火藥和紙張的年代,人們用火燒竹子爆裂發聲來驅逐瘟神,到了北宋時期,民間出現了捲紙包裹火藥的「鞭炮」,一直延續至今,在禁止燃放鞭炮的城市,部分人們會用電子鞭炮代替。
守歲拜年:從魏晉開始,有了守歲的活動,到了唐宋開始,就開始有了拜年的習俗,直到現在,大家在春節會團聚守在熒幕前看著春晚,等候見證新舊年交替時刻的到來,會在新舊年交替之際,將新春祝福送到親朋好友、領導上司的手中。
在我國,春節是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春節是人們情感釋放的重要載體,也是一年一度狂歡和精神支柱,在這一天,人們都儘可能回家與親人團聚,對新一年的期盼和美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