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歷史上的葉赫那拉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很多人都知道慈禧太后本家姓葉赫那拉,而葉赫那拉家族又有很多傳說,所以在談慈禧太后的生平事跡之前,我們應該對葉赫那拉的一些有關傳說史事作一番觀察與了解才好。葉赫那拉是滿洲文yehe nara的音譯,yehe是一條河的名字,nara是姓。據現存的史料,這一姓的家族似乎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當時中國東北地區,女真部族林立,主要的可以分為三大系統:一是居住於現今吉林扶餘縣以北松花江轉折處南岸以及黑龍江哈爾濱市東邊阿什河流域的海西女真。二是分布在長白山以北、牡丹江與綏芬河流域的建州女真。三是生聚在偏遠的精奇裡江下遊直到庫頁島一帶的野人女真。其中海西女真有葉赫、哈達、烏拉、輝發四部,又稱為海西四部或扈倫四部。
葉赫居葉赫河畔,經濟發達,是四部中最強者。哈達居開原城東,其首領王臺曾受先明朝冊封為龍虎將軍。哈達、葉赫兩部與明朝關係良好,又地處於明朝開設的馬市「南關」(廣順關)與「北關」(鎮北關)附近,所以兩部又被稱為「南關哈達」與「北關葉赫」。建州女真後來分為建州三衛,即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其中左衛就是清朝開國奠基人努爾哈齊的出生部落。建州女真與明朝的貿易關係頻繁,社會經濟比較進步。明朝本來用「分而治之」的撫緩政策統治這些女真部族,在政治上給這些女真首領加封不同等級的衛、所官職,如都督、都指揮使、指揮僉事、千戶、百戶等,授予印信、敕書、衣冠、鈔幣等等,聯絡拉攏他們。在經濟上則給予他們特權,如女真首領可以到北京領賞、貿易,並在南、北關馬市進行交易等等。明朝強盛時在遼東地區設立過三百八十四個「衛」以及二十四個「所」來管治女真,但是到明末國力大衰時,正如清朝官書上說的:「時諸國(部)紛亂。……群雄蜂起,稱王號,爭為雄長,各主其地,互相攻戰,甚者兄弟自殘,強陵弱,眾暴寡,爭奪無已時在群雄爭霸的混亂局面下,葉赫與建州左衛雖各自擴大勢力謀求發展,但雙方早期關係似乎相當良好。
據徐乾學的《葉赫國貝勒家乘》中記: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努爾哈齊曾投奔葉赫部,並受到「加禮優待」。萬曆十六年,《清實錄》裡又記努爾哈齊迎娶了葉赫部長納林布祿的妹妹孟古哲哲,後來她為努爾哈齊生下了一男,就是清史上赫赫有名的清太宗皇太極,孟古哲哲死後被追尊為孝慈皇后,可見這兩部的關係從友好進至聯姻,原是十分親密的。不過從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開始,這兩家便陸續發生不愉快的衝突了。先是萬曆十九年葉赫部長向努爾哈齊索取土地,遭到拒絕。接著葉赫又聯絡扈倫各部及長白山、蒙古等部發動所謂的「九國聯軍」,想一舉消滅努爾哈齊。結果葉赫部等聯軍慘遭敗績,只好賠罪求和,並再以族女嫁給努爾哈齊,殺牛宰馬對天盟誓,才暫時維持了雙方和平的關係。萬曆三十一年,孟古哲哲病危,想見見生母,努爾哈齊派人前往迎接被葉赫部長拒絕,不久孟古哲哲病逝,努爾哈齊悲慟異常,第二年便出兵攻打葉赫,雙方以兵戎相見。
萬曆四十一年,努爾哈齊消滅了烏拉部,該部貝勒布佔泰逃亡葉赫,努爾哈齊索人不得,乃益發對葉赫懷恨。其後又因明朝出面支持葉赫,警告努爾哈齊,事態變得更嚴重。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齊建後金汗國,自稱大汗。兩年後率兵徵明,發動薩爾滸山大戰,大敗明兵,從此後金國主宰了遼東的局勢。萬曆四十七年,努爾哈齊派兵進攻葉赫,克東西二城,葉赫滅亡。據後世人惲毓鼎在《崇陵傳信錄》中稱後金滅葉赫時,「頗行威戮,男丁罕免者」。為什麼努爾哈齊屠殺葉赫的男丁呢?德齡的《瀛臺泣血記》中說:葉赫那拉人「想用武力篡奪皇位」。蔡東藩的《慈禧太后演義》則說:努爾哈齊建祭神殿堂時掘得古碑,上書「滅建州者葉赫」六字,因而努爾哈齊幾乎盡屠了葉赫的男丁清朝也訂立制度:「宮闈不選葉赫氏。」當然這些都是小說家言,或是
傳聞之說,不能相信的。例如是不是進行了「男丁罕免」的大屠殺呢?據最古老的滿洲文史料《舊滿洲檔》(原件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昃字檔記:在消滅葉赫一役之後,「將葉赫貝勒們,以及為首的大臣們都加以收養,並將葉赫二城的其他貝勒們的長幼也都收養。把葉赫的國人無論善惡都原戶不動,父子兄弟不使其離散,親屬不使分離,全部取了回來,就是婦女衣服的領子也未拿,男子所持的弓箭也未取,各家所有的財物、器皿以及一切對象,皆都由各自作主的收檢拾取」。由此可見,當時並沒有大屠殺之事,甚至也沒有把葉赫部民分配為奴,傳說顯然是不可靠的。還有「宮闈不選葉赫氏」一說也是不確實的,因為我們從《清實錄》、《清史稿》、《清皇室四譜》、《清列朝后妃傳稿》等書中,就可以看出清太宗皇太極有一位為他生出碩塞的側妃葉赫那拉氏。順治後宮有生女一人早殤的庶妃那拉氏。康熙帝娶惠妃那拉氏。乾隆妻妾中有舒妃葉赫那拉氏。
道光帝有和妃那拉氏。鹹豐帝納后妃十八人,除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外,其他「不知氏族」或「不詳何氏」的一些妃嬪,據大陸學者王道成考證,不乏出自葉赫那拉家族者。王先生是從北京一檔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簡稱)珍藏的《宮中雜件》第一二四七包中,發現墩妃、璃嬪、玉嬪等人都姓葉赫那拉,因為該包史料記著:「正白旗滿洲員外郎銘彝之女,年十七歲,葉赫那拉氏。據該旗冊報,系璃嬪胞弟之女,珏(玉)嬪胞兄之女。」又,「員外郎文治之女,辰年,十三歲,祥昆佐領。葉赫那拉氏。墩嬪胞兄之女。」據此可知,「宮闈不選葉赫氏」並非清朝「祖訓」,只是清末反慈禧太后人士的新創傳言。總之,慈禧太后先祖所屬的葉赫部族,在明末被努爾哈齊消滅後,正如其他的女真族人一樣,成為滿洲綜合體的成員。葉赫的男丁沒有被屠殺,實際上不少人還是大清皇朝建立與入關統治中國的汗馬功臣,他們族內的少女入選為皇室妃嬪的也大有人在,早年流布的一些傳說是不能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