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兒童預防接種領域有這麼一句俗話形容我國的流腦疫苗接種:疫苗難度看流腦,流腦未打不知難。
流腦疫苗無論是對兒童、還是對兒童家長,甚至對一線預防接種單位來說,都如同一道鬼門關,為什麼呢?很簡單,流腦這個疾病危險,而流腦疫苗品種多、程序異常複雜。
那流腦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疾病,應該如何選擇流腦疫苗給孩子接種呢?今天我們邀請到疫苗科普大v陶黎納醫生,聊一聊流腦疫苗這個話題。
流腦的全稱叫做「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其病原體名字也比較複雜叫做「腦膜炎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這種細菌有13種血清型[1],其中最主要侵襲性感染是由A、B、C、Y、W135和X型導致[2]。
主要腦膜炎球菌血清群的全球分布[3]
這種細菌通過呼吸道傳播,感染後除了流腦之外還可能出現包括結膜炎、骨髓炎、關節炎等在內的多種表現[4],我們一般稱之為腦膜炎球菌病,總體死亡率超過10%[5]。
流腦主要的症狀就是突發性的發熱、頭痛、關節痛、嘔吐,這些症狀看上去和流感(influenza)有些類似,加上流腦的高發季節一般是冬天,因此比較容易和流感混淆。
而實際上流腦產生的肌痛表現得更為嚴重,而且危險也比流感大得多,輕者可能會出現一過性的發熱或者菌血症,重者可能出現膿毒血症甚至死亡。在膿毒血症之前還會有腿疼、手腳發冷和皮膚異常(比如蒼白或者有皮疹/瘀點出現)的情況出現[6]。
而且即便經過治療,也可能影響到未來生活,比如下圖的這個孩子就是因為感染了腦膜炎球菌導致四肢切除[7],而這只是腦膜炎球菌導致的嚴重後果之一。
一個因為感染腦膜炎球菌導致四肢截肢的孩子 Kia Gott,來源:網絡
不僅是兒童,成人也會罹患流腦或出現併發症,一般會出現發熱、頸項強直、精神狀態改變或者皮疹的其中至少兩種症狀[8],而且雖然風險小於兒童,但也會導致死亡或併發症。
由此可見,預防腦膜炎球菌感染非常重要,只有及時預防才能防止這種嚴重的相關疾病發生。
對於流腦及其相關疾病,最佳的預防方式肯定是接種疫苗,但在我國流腦疫苗可謂是最「事倍功半」的疫苗,沒有之一,這是為什麼呢?
數量繁多
我國的流腦疫苗包括A群多糖疫苗、A+C群多糖疫苗(AC多糖疫苗)、ACYW135四價多糖疫苗(4價多糖疫苗)、A+C群結合疫苗(AC結合疫苗)、AC結合-Hib疫苗,港澳臺地區還包括ACYW135四價結合疫苗(4價結合疫苗)和B群疫苗,也就是說中國一共有7種流腦疫苗,其中境內就佔5種。
程序與說明書衝突
依據我國的接種程序[9],免費的流腦疫苗應該分別於6月齡、9月齡接種A群多糖疫苗,3歲和6歲接種AC多糖疫苗,並未提及替代疫苗。
而針對A群和C群保護效果更好的自費AC結合疫苗最早在3月齡即可接種,覆蓋更廣泛的自費4價多糖疫苗在2歲以上即可接種,即便想要用這些疫苗替代,也只能在相應免費疫苗接種時間進行替代接種。
疫苗落後
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尷尬事實:中國境內的流腦疫苗種類多,但都很落後。
我國既往是A群流腦高發國家,將A群多糖疫苗和AC多糖疫苗納入免費後,發病率呈逐年下降趨勢[10],但總體依舊是2歲以下兒童高發,並且呈多元化流行特點,除了X型(全球僅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流行)外,A、C、Y、W135、B群都有發病[11]。
遺憾的是,大陸地區2歲以下的兒童沒有能夠預防Y群、W135群以及B群的流腦疫苗,而2歲以上也僅有效果不佳的4價多糖疫苗可供選擇。
供應問題
據多地家長反饋的信息,多地都存在無法獲取AC結合疫苗或AC結合-Hib疫苗的情況,也就是說很多家長僅能讓孩子接種保護效果最差,預防範圍最小的A群多糖疫苗。
和境內相比,我國港澳臺地區早已上市遠好於境內所有流腦疫苗的4價結合疫苗,不久前香港也有B群疫苗上市,但遺憾的是,如果境內兒童想要接種的話,也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才能接種。
從給孩子提供更好保護的前提下,給各位家長三種建議:
儘早接種方案(境內):
分別在2、3、4月齡接種AC結合-Hib疫苗或在3、4、5月齡接種AC結合疫苗,然後分別在3歲和6歲接種4價多糖疫苗。
這種方案好處在於既可以在最早的時間提供更好的保護,又能儘可能擴大覆蓋腦膜炎球菌的群別。這樣接種後,免費的流腦A群多糖疫苗和AC多糖疫苗就無需再接種了。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選擇了五聯疫苗(百白破+脊灰+Hib)或者四聯疫苗(百白破+Hib)就不能選擇AC結合-Hib疫苗,因為會導致Hib超劑次。
妥協接種方案(境內):
分別在6、7月齡接種AC結合疫苗或AC結合-Hib疫苗,然後在3歲和6歲時接種4價多糖疫苗。
這種方案好處就是符合國家要求的6月齡開始接種流腦疫苗的規定。這樣接種後,免費的流腦A群多糖疫苗和AC多糖疫苗也無需再接種了。
同樣需要注意的是,接種過五聯或者四聯就不能接種AC結合-Hib疫苗了。
最佳效果方案(港澳臺/出境):
目前對於A、C、Y、W135群預防效果最好的疫苗就是4價結合疫苗,主流的有三種疫苗(具體請查閱美國FDA官網:https://www.fda.gov/vaccines-blood-biologics/vaccines/vaccines-licensed-use-united-states)。
這三種4價結合疫苗工藝略有不同,程序也同樣是五花八門,考慮到目前我國的流腦流行病學情況(主要是2歲以下高發),符合以下程序的4價結合疫苗應該可以獲得最佳保護,即:
2、4月齡或者3、5月齡各接種1劑,12月齡以上再接種1劑。完成3劑接種之後就無需接種其他流腦疫苗了。
除了上述的接種程序之外,如果想要針對B群腦膜炎球菌進行防護,也可以去接種單獨的B群疫苗。
儘管目前來看,我國大陸地區現有的流腦疫苗雖然選擇多但比較落後,要麼就是保護效果差(多糖疫苗),要麼就是覆蓋範圍小(結合疫苗),再加上程序繁瑣十分令人頭疼。
但有一個好消息是,國內企業研發的流腦4價結合疫苗已經在獲批上市的路上,預計最快明年就能獲批上市。
一旦新的4價結合疫苗上市,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最好的方式就是替代目前中國境內市面上所有的流腦疫苗,這樣的話:
一是能夠針對4個群別腦膜炎球菌提供最好的保護;
二是減輕多種流腦疫苗程序給公衛人員帶來的困擾;
三就是給之前接種落後流腦疫苗的人群進行補種,降低流腦風險;
即便暫時無法納入免費疫苗,那也應該讓家長能夠自願自費選擇給兒童接種,讓寶寶獲得更好的保護。
最後要說的是,雖然4價結合疫苗是更好的選擇,但是如果不能外出接種,也不應該等著上市後才接種流腦疫苗,畢竟疾病不等人,在這之前有參考第三部分,選擇最好的程序進行接種吧,待新疫苗上市後補種一針就好。
參考文獻
[1] Harrison, Lee.H. Epidemiological Profile of Meningococcal Disease in the United States[J].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0, 50(s2):S37-S44.
[2] Stephens D S. B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the evolutionarily successful, obligate human bacterium Neisseria meningitidis. Vaccine,2009, 27 (Suppl. 2):B71-77.
[3] Harrison LH, Trotter CL, Ramsay ME. Global epidemiology of meningococcal disease.Vaccine 2009; 27(Suppl 2) : B51–B63.
[4] Hart C A , Thomson A P J . Meningococcal disease and its management in children[J]. BMJ, 2006, 333.
[5] Meningococcal Vaccine Information Statement. 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 Webpage.
[6] Thompson M J , Ninis N , Perera R , et al. Clinical recognition of meningococcal diseas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Lancet (North American Edition), 2006, 367(9508):0-403.
[7] https://zeenews.india.com/health/10-month-old-at-danger-of-losing-all-her-limbs-in-worst-case-of-meningitis-in-25-years-2052756
[8] De V . 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adults with bacterial meningitis[J]. Dkgest of the World Latest Medical Information, 2005, 351(18):1849.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兒童免疫程序及說明(2016年版)[J]. 中國病毒病雜誌, 2017(02):5-10.
[10] WANG Meng, LI Yixing, LI Junhong, et al. Epidemiology of meningococcal meningitis in China, 2009-2010 season [J].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2, 27(6): 435-438.
[11] LI Junhong, LI Yixing, WU Dan, et a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ningococcal meningitis and switching trend of serogroups of Neisseria meningitidis in China, 2006-2014[J]. Chinese Journal of Vaccines and Immunization, 2015, 21(5): 481-485.
*本文版權均屬騰訊醫典所有,如需轉載請在後臺留言,經允許後方可轉載,並在文首註明來源、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