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昨天是全國第十二個「6·14信用記錄關愛日」,國新辦舉行吹風會。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朱鶴新、中國人民銀行徵信管理局局長萬存知、徵信中心副主任王曉蕾介紹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建設情況。朱鶴新介紹,目前,徵信系統累計收錄了9.9億自然人、2591萬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有關信息。
徵信系統累計收錄9.9億自然人
朱鶴新介紹,人民銀行徵信中心運行和維護的國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簡稱「徵信系統」),已成為世界上收錄人數最多、數據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的徵信系統,基本上在全國範圍內為每一個有信用活動的企業和個人、按照統一的格式標準建立了信用檔案,徵信產品與服務廣泛應用於經濟社會各領域。目前,徵信系統累計收錄了9.9億自然人、2591萬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有關信息,個人和企業信用報告日均查詢量分別達550萬次和30萬次。
在應用方面,徵信系統廣泛應用於金融機構的貸前審批、風險定價和貸後風險管理等環節,在防範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業發展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根據問卷調查統計,僅2018年,21家全國性銀行機構應用徵信系統,在貸前審查環節拒絕高風險客戶申請9117億元,在貸後預警高風險存量貸款13028億元,清收不良貸款1594億元。
超半數小微企業納入徵信系統
「徵信系統在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方面發揮主力軍作用。」朱鶴新介紹,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建立的企業徵信系統納入了1370萬戶小微企業,佔全部建檔企業的53%。目前納入到徵信系統中的企業有將近2600萬,一半多是小微企業。其中有371萬戶的小微企業獲得信貸支持,貸款餘額為33萬億。
朱鶴新還稱,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已建立動產融資登記系統和應收帳款融資服務平臺,解決動產融資質押的統一登記試點問題;同時,推動地方建立中小微企業信用資料庫,補足徵信服務短板。
此外,部分企業徵信機構探索利用替代數據解決信息不對稱,幫助銀行多維度判斷小微企業信用狀況,發放免抵押、免擔保的信用貸款,幫助小微企業跨越首次貸款門檻。
個人信用報告顯示5年內逾期記錄
「徵信系統已經運行10多年了,數據的採集類型、結構已經比較穩定,更新升級主要是在效率方面有所提升。按照《徵信業管理條例》的規定,對於負面信息,在信用報告中都是保存5年。」王曉蕾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
她表示,而徵信系統升級以後,可以直接把過去5年的記錄以非常直接明了的形式展現出來。
回應
有了不良信用記錄還能再借錢嗎?
有了不良信用記錄還能再借錢嗎?對此,萬存知在發布會上表示,徵信系統是放貸機構決策的重要參考因素,但不是唯一依據。
「從政策來講,並不是你有了借錢不還的記錄,就會要求放貸機構、銀行不給貸款。」萬存知解釋,貸款與否,銀行、放貸機構除了根據徵信記錄,還可以通過其他渠道了解貸款人,不同銀行風險偏好也不一樣。「因此,在有不良記錄的情況下要獲得新的發展機會,當事人和相關的貸款申請人要和銀行保持良好溝通。」
萬存知建議,創業失敗負債要認帳,並採取積極的措施。有的人想通過違法渠道,刪除負面信息,這種僥倖心理不對也行不通。
文/本報記者 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