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購物狂歡節#
劉老師這幾日經常盯著手機唉聲嘆氣,每次走過她身邊,總能看見她手機屏幕上花花綠綠的照片。
馬上雙十一了,偷空刷個購物網站也不是什麼秘密,但刷得這般苦大仇深,倒是不常見。我想起往年這時候,她也是滿臉愁容,只是這愁,似乎一年比一年更深。
「劉老師,今年這優惠規則可夠複雜,我都懶得看了,到時候結算下來,要是真便宜,我就直接買了。」我說。
「嗨,這些規則,去年的我就沒鬧明白,今年就乾脆不算啦。」劉老師說。
「那您在發什麼愁呢?」我問。
「這不不知道要買啥嘛。吃的用的家裡都有了,也不缺什麼,我在愁這個呢。」
劉老師的話讓我有些意外,但仔細一想,也是。
她今年快60了,被公司返聘回來當財務。老公早些年就過世了,女兒出嫁,每周末回家。因為有了這份工作,她平日裡倒也不至於閒得發慌,只是老闆信風水啥的,要求她沒事儘量不要出財務室。一個人在辦公室呆著,除了上上網,很少能與人交流,她的世界因此也相對獨立而簡單。
至於錢嘛,自然不是問題。一份退休金,一份工資,一個人用綽綽有餘。她雖然有著那個年代勤儉節約的優秀品質,可在該花錢的地方從來不虧待自己,生活品質有目共睹。要說有什麼非得擠在雙十一買,除非趕巧了,不然還真想不出。
「既然想不出,那您就別買了唄,法律又沒規定雙十一必須買東西。」我打趣道。誰知,劉老師的臉上竟露出了一絲落寞:「我知道,可不買點什麼,心裡總不踏實。」
晚上,我躺在沙發上,邊逛淘寶邊和閨蜜聊天。
我倆有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比起前兩年,我們的購物慾下降了不少,可畢竟這是一年一度省錢的良機,哪怕買點日用品,消耗品,仿佛也是種安慰。
劉老師落寞的神情突然出現在我眼前,我停下手中的操作,認真思索起自己購物的動機。
的確,省錢是一個很好的理由,尤其是買一些像紙巾、沐浴露、牙膏這樣的生活必需品,它們即不容易過期,也不會買了不去使用,可除此之外呢?
事實上,相比於平時大大小小的優惠活動,雙十一它們並沒有便宜多少,而且家裡已經備了足夠的貨,可以用好幾個月,為什麼我還是會想要去買一些?
因為好像不參與這場購物狂歡節,我就與世界脫節了,這與中秋吃月餅,端午吃粽子,過年吃餃子一個道理。
我已然有這種感受,更何況劉老師呢?她既沒有時間與同齡人交流,也難以融入年輕人的世界,加入這場不理智的狂歡,或許多少能令自己有些存在感。
網上有這樣一個謎題:失敗是成功之母,那麼成功之父呢?
答案是:當購物車被全部清空,就成功支付了。
雙十一無疑是現在最大的話題,商家提前一個月就開始預熱,手機、電腦、移動電視,廣告牌……幾乎無孔不入,明星代言,狂歡晚會,被重視程度甚至超過了春節。
在這樣的氛圍下,當所有人都在討論雙十一,而你無法加入時,便會顯得格格不入,仿佛一個異類。可如果你能參與其中,哪怕只是讓別人知道,我也買了優惠的商品,我也看了那些複雜的購物攻略,我跟你們是一樣的,那麼心裡便會踏實許多。
這種通過獲取外界一丁點兒的認同,來證明自己存在的渴望,不禁讓我感到一陣悽涼。
心靈哲學開創者笛卡爾有一句著名的話:I think,therefore I am.
中文常常翻譯成:我思故我在。其實並不全面。他想證明的是,因為「我」在思考,思考是存在的,所以「我」必然存在。如果「我」懷疑我的存在,懷疑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那麼「我」依然存在。
有人買買買,有人吃吃吃;有些人拼命工作,來感受生命的意義,有些人滿腦子愛情,沒有愛就無法生活……
社交媒體的興起,放大了我們對存在感的需求,拍美食,拍風景,拍孩子,拍自己,當收穫點讚和評論的時候,內心的滿足和興奮溢於言表,仿佛只有那一刻我才證實了自己的存在。
然而存在感並不等於存在,它是一種感知,是通過外界對「我」行為的回應,來感知「我」的存在。可是感知有時並不真實,它或許只是營造了一種虛假的幻境,來掩蓋我們對虛無的恐懼和內在弱小的自卑。
這種恐懼和自卑被埋藏在很深的地方,如果不是靜下來認真思考,我們通常無法覺察到它們的存在。
想通了這一點,我便也不再糾結雙十一是否非得買點什麼。
當然,消費背後的動機有很多,這只是其中一點,不知你是否也感同身受呢?
最後想說,「存在」的感受,取決於你怎樣看待自我。只有自我的肯定,才是最強大的存在感,才不會因外界的變化而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