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學人之於清史劇,態度始終是複雜的,在上一輪以「經得起推敲的服飾」為噱頭的清宮劇熱播後,《夢回》劇回歸到「九龍奪嫡」的主題上,主角則是曾在一系列穿越劇中成功「圈粉」的康熙朝十三阿哥、雍正皇帝眼中的「宇宙之全人」、和碩怡賢親王愛新覺羅·胤祥。於是,真就有幾句話不吐不快。>>>《夢回》情節老套,只不過是披著科幻設定的清代言情戲
《步步驚心》裡的十三阿哥(袁弘飾),《夢回》裡的十三阿哥(王安宇飾)。
自清太祖努爾哈赤以降,清代十二位帝王共有皇子113人,其中未滿十五歲即殤逝者39人,成年74人,成年比例65.49%。皇子中有親王封號者31人,佔比41.89%;有郡王封號者10人,佔比13.51%;其中「世襲罔替」者7人,佔比17.07%。那麼,在這樣的數據面前,胤祥是如何做到成為清史上第一位非軍功世襲罔替親王(世襲罔替即世襲次數無限、且承襲者承襲被承襲者的原有爵位,永不廢除,也就是俗稱的鐵帽子王)的呢?
每述至此,人們往往要追溯他在做皇子時如何與四阿哥胤禛「晨夕聚處」、「形影相依」,胤禛即位後,他又如何身兼九職、殫精竭慮輔佐新君直至積勞成疾、中壽崩殂。是的,如果我們在正視康熙末年朝政廢弛的基礎上重新審視「康乾盛世」,以及胤祥在雍正朝各項新政中所承擔的重要角色,便不會再覺得他頭上的「鐵帽子」有何突兀。然而,與另一位「非軍功世襲罔替親王」恭親王奕訢的人生經歷相比較,我們又不得不對胤祥在短暫的政治生涯中所展現出的高情商加以讚嘆。畢竟,高情商說到底就是好人品。
首先是不居名利。據雍正皇帝自己的回憶,胤祥每每遇到關係吏治民生利弊的大事,「有聞必奏。每語必詳」,並且常常刻意選擇以更為私密的方式進行建言建策,「從不欲表著於人,而人亦無從盡知之」。當然,有時這種勸諫的場面可能並不很和諧,以至於雍正皇帝曾在上諭中流露出「怡王色變」和「朕不得已就範」的尷尬。此外,面對雍正皇帝一次次賞銀、增加侍衛儀仗、賜爵位的殊榮恩寵,胤祥始終保持著清醒和克制的態度——不要。臨終前,他甚至因為擔心雍正皇帝會違背自己的本意將自己安葬在與泰陵相近的「中吉之地」,不惜以吞土相要挾,「其用心之謙謹周密,至於如此」,怎能不令人感嘆?
《步步驚心》中,被幽禁十年後的十三阿哥。
其次是善於濟人利物。雍正皇帝是一位性格偏執、過於極端的皇帝,有時又喜怒無常,一些決策往往令臣工猝不及防。面對那些看上去過於苛刻的政策和命令,胤祥常常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予以中和、保全。如為了緩和雍正皇帝與兄弟間的關係,胤祥在新君面前力保受疏遠的皇十二子允祹、皇十七子允禮、皇二十一子允禧等人,使他們得以封爵任職;為了保全在追補戶部虧空過程中廣受牽連的大小官員,胤祥曾奏請為其「經理代償」,雖未獲得批准,但他「以庫入之羨代償者,已十之八九也。」這份良苦用心,大約只有雍正皇帝自己知道吧。
如果說以上種種也都太政治智慧了些,那麼在處理家事上,胤祥的做法顯然更具人性的一面。雍正六年,胤祥第三子弘暾病重,有人提出讓已經由皇帝指婚但尚未婚娶的富察氏過門「衝喜」,被胤祥予以斷然拒絕。及至弘暾病故,富察氏「慟哭截發至王府」,懇求為未婚夫盡人婦之禮,胤祥「始終未允」,他不忍心讓已故之子再耽誤一個女孩的終身大事。誰知富察氏亦是烈婦,雖然回到母家卻再不肯談婚論嫁,始終「持服守節」。胤祥薨逝後,富察氏再次到怡親王府,提出以兒媳之禮服孝,家人無法,只得將前前後後的事情一一奏報給雍正皇帝,請求聖裁,這段關於胤祥「待人之寬厚,遇下之仁惠」的往事也才得以被昭示天下。
言及至此,不知三百年前的那個高高在上的怡親王是否能夠褪去歷史的光環穿越到眼前?而我更樂於合上史書,用他《交輝園遺稿》中的一首《詠荷花》來做結語:
銀塘珠露三月更,
風靜荷香遠益清。
為是出塵心不染,
亭亭獨立迥含情。
□開宸(清史學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