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理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認識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會改變

2021-02-19 勞俊銘

上完蔡敏莉老師的《親子關係與九型人格》課程,對蔡老師在課程個案輔導中使用的薩提亞家庭重塑技巧產生了興趣,後研究了該理論的基礎——冰山理論模型,在網絡上找到一篇特別好的文章,與大家分享如下。

冰山理論,實際上是一個隱喻,它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而更大一部分的內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心理治療師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過來訪者的表面行為,去探索來訪者的內在冰山,從中尋找出解決之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認識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會改變!

維琴尼亞•薩提亞(VirginiaSatir)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首席心理治療大師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維琴尼亞·薩提亞名字命名的一種成長模式。

根據薩提亞的理論,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一個人和他的經歷有著難以割斷的聯繫,我們不快樂的根源可能是因為兒時未被滿足的期待。

薩提亞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夠被外界看到的行為表現或應對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約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而暗湧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體,則是長期壓抑並被我們忽略的「內在」。揭開冰山的秘密,我們會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觀點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薩提亞模式中的個人冰山理論的隱喻:

1、行為----應對模式

(行動、故事內容)

2、應對方式

(姿態)

3、對感受的感受---自我價值

感受

(喜悅、興奮、著迷、憤怒、傷害、恐懼、憂傷,,悲傷等等

感受的感受

(關於感受的決定)

4、觀點---信念,假設,主觀現實,思考,想法,價值觀

(信念、假設、預設立場、主觀現實、認知)

5、期待---對自己,對別人,來自他人的期待

(對自己的、對他人的,來自他人的)

6、渴望----愛,接納,歸屬,創意,連結,自由等等

(人類共有的:被愛、被認可、被接納、被認可、有目的的、意義、自由)

7、自己:我是誰----靈性,靈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

(生命力、精神、靈性、核心、本質)

一般來說,我們看見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為的呈現。但在下面蘊藏著情緒,感受,期待,渴望等。往往我們在與人溝通時,並沒有去體會和察覺溝通下面的冰山。有時甚至連自己對自己冰山下面的東西也沒有覺察。

薩提亞冰山理論的探究和引用

這次非常有幸參加了薩提亞技術大師GloriaTaylor的課程,讓我見識到了什麼是真正的大師,什麼是行雲流水、天衣無縫、大象無形和順手拈來,手到病除。

在第一天裡Gloria就講解了薩提亞模式的個人冰山隱喻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在人的行為和應對方式的表象下面,依次有「感受」、「感受的感受(為什麼有這種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己(我是誰)」的根源問題。而一個人之所以感受到痛苦就是他們沒有能夠一致性地表達自己。就是說(借用學員張老師的話)這七個因素中的某個和某些因素之間產生了混亂,所以就產生了痛苦。

精神分析中的意識和潛意識也是用冰山來比喻的,認為人的意識是被潛意識左右的;管理學中也有冰山理論,它認為浮在表面的問題的背後都有更深的問題需要挖掘。但是薩提亞冰山的獨到之處是它把這些根源問題又給細分了,它很清晰地描述出產生每個問題的較深層問題,如同是樓梯一樣,它能讓你沿著這樓梯找到你問題的答案。當然走這些樓梯的步驟也靈活的,我們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是邁一步還是幾步。這點又讓我想起管理學中的「六次追問」,用六次的追問來發現問題的根源。原來學問是如此的互通,他們應該有共同的根源,這大概就是哲學了吧。宇宙中的這種「共性」在薩提亞冰山理論的「渴望」裡也有深刻的表述:人的渴望是共有的,例如被愛、被接納、被認可、有目的的、有意義、自由的等等。也就是說在本質上人們共同的部分很多,但是表現出來的差異卻很大。如同是水,加點酒精就是酒、加點糖精就是糖水、加點醋精就是醋……。這種本質上的共性是我們理解他人的基礎,也是薩提亞家庭重塑的基礎。

冰山理論應用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用7張紙依次寫下那些根源問題。然後依次擺在地上,先讓訪客站在「個人行為」上,做必要的放鬆後讓他清晰地感覺到目前困繞自己的問題;讓他走到「感受」上,問他這樣做有什麼感受;達到目的後再讓他走到「感受的感受」上,問他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感受;……。步驟不是固定的,但是最終要走到「自己」上。這個過程的精妙之處是能讓人在了解到問題產生的根源,然後根據自己到底是誰做出選擇。

在學習中,我也走了某個困擾自己問題的冰山裡程。等站在「自己」上的時候,我清晰地意識到自己要幹什麼了,因為我知道我是誰。

薩提亞提出的著名的應對姿態

  在你的記憶中,當家長發火的時候你的反應是什麼?當老闆給你批評的時候你又會如何反應?仔細回想或許你會發現,儘管在從小到大的人生經歷中發生的狀況不盡相同,你卻有著非常類似的反應。

  比如,老闆把你叫進辦公室,告訴你最近的一次季度考核裡,你沒有完成銷售業績:「怎麼搞的,你一直都做得很不錯,上個季度是怎麼回事?什麼地方出問題了?」

  回答1:「老闆,對不起,是我沒有做好工作……」(也許,老闆本來還想問你,是不是其它部門給你的支持力度不夠大,而導致銷售的延誤。這下都免了。)

  回答2:「老闆,你這樣問,我會覺得很驚訝,因為你知道我已經非常拼命了,客戶太難啃,一時要降價、一時要提前供貨……這你都知道啊?」

  問答3:「整個情況是這樣的,在過去的幾個月中,整體市場下降了10個百分點,同時競爭對手推出了非常有優勢的新產品,所以,銷售業績沒有下降就不錯了。接下來,我們需要公司給予更大的支持力度,比如市場部做一些促銷活動……」

  回答4:「哦,是。老闆您說得對,是!以後一定注意。」(轉身出門時,吹起了口哨。)

  在薩提亞專家沈明瑩來看,以上的4種回答分別對應了人們處理壓力的4種方式

  1認錯式,不管自己是對是錯,他一定會認錯,不辯護,犧牲自己,平息事件,討好對方。

  2對罵式,對老闆的疑問表示憤怒,我已經努力,老闆你為何不欣賞我?

  3分析道理式,這種人會站在你面前分析錯誤的理由,並且為自己的過失討價還價。

  4不知道先生,老闆剛批評完,一轉眼就笑嘻嘻地出去玩了,絲毫不放在心上。

  你是以上的哪一種反應模式?是什麼讓你形成了這樣的反應?畢竟在內心深處,你最真實的表達不是這樣的,不是嗎?也許一走出辦公室你就後悔不已,覺得沒有把話跟老闆說清楚。

  為什麼我們常常心口不一,明明是出於關心但出口總是指責;明明十分不情願,卻很難開口說拒絕,結果總是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憊;明明非常在意,卻常常裝作無所謂而失卻了很多寶貴的機會……而且這些心口不一的反應方式,好像被施了魔法一樣,我們總是一次又一次地掉進去,無法擺脫。

  你從童年就開始了心口不一

  沈明瑩說:「這種讓我們困擾的心口不一,來自我們的幼年生活。」

  當我們呱呱落地的時刻,便和父母形成了一個最基本、最初的三角關係(ThePrimaryTriad):父、母、孩子。在那些接觸人際往來的最初歲月裡,我們感覺父母之間的互動,分別學習和父親、母親建立關係:有親密,有疏離,有接受、有拒絕,有愉悅、有沮喪。我們也開始學習建立面對不開心和脆弱的方式。這就是薩提亞提出的著名的「應對姿態」或者叫做「溝通姿態」,在上文的案例中,不同人的反應分別對應了: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

  這些方式並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分,都是我們在最初的家庭關係中,為了求生存和保護自己而習得的。

  比如,一個小孩子發現討好父母,順從大人可以得到讚賞,可以贏得別人的喜愛,於是這種方式就會深深地印在他意識和行為裡,一直到成人,在他自己建立的家庭裡,在他的工作中,他都會採用討好的方式。

  但他也許沒有意識到,這種方式也要付出的代價:「你的需要是最重要的,我有沒有需要部重要」。永遠保對方放在第一位的態度,讓我們失卻了自我,當討好不成時,我們就會壓抑自己的憤怒。而長期討好,我們的消化系統也會出現問題:潰瘍、腹瀉、便秘和嘔吐。

  比如指責。我們從小就學會強硬,還是嬰兒時我們用大哭,長大後我們用大聲指責,讓別人害怕,成為我們保護自己的方式。「都是你的錯!」「要不是你,我根本會過得更好。」這種暴發性的態度阻隔了我們和別人建立關係。

  而我們的反應模式一旦在幼年的家庭生活中被培養起來以後,就一再在不同的情境下重複。因為人們在熟悉了一種處理壓力的方式後,就會反覆使用,所以不管是小時候還是工作以後,我們內心自然的反應模式就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

  功能不良的應對/溝通姿態

  討好

  指責

  超理智

  打岔

  尋找溝通的一致性

  這樣的反應被稱為」失功能「的反應模式,很多人因為無法面對內心的壓力轉而崩潰。為什麼壓力這麼難以消除?如何才能讓自己」恢復正常「,重新振作起來?在沈明瑩看來,一切要從自己的內在開始。

  所有的溝通都要從三個方面來考慮,即自己,他人,情景(情況):

  ——如果只有自己,沒有他人,是指責;

  ——如果只有他人,沒有自己,是討好;

  ——如果只有情境,沒有自己也沒有他人,是超理智;

  ——如果既忽略自己,他人,也無情境,是打岔。

  「我們並非說哪種方式更好或者更糟糕,而是認為,你的關注點應該保持自己的表裡一致。」沈明瑩說道。在薩提亞模式中,有創造力、自信、負責任、接納的應對姿勢應該是「一致」。學習一致性的溝通就是學習同時關注到自己、他人和情景,做出最適合的回應:

  首先,當事情發生時,你是否注意到你的內在在發生什麼?

  其次,你周圍的現實環境是什麼?你與環境的關係如何?

  再次,對方的心情如何?對外界是否有興趣?他們什麼時候開始自我防衛?

  最後,有意識地去做選擇你的行動和反應。

  通過不斷的練習,你會慢慢學會一致性的溝通。

  比如,習慣於指責的人,在原先的反應模式中只關注自己,那麼嘗試著放下「自己指責的手指」,平息呼吸,用好奇和關心看看和你溝通的人有什麼樣的觀點、感受和期望,然後選擇內外一致的行為、語言反應給對方。關注、了解他人是傾向於指責的人最重要的練習。

  習慣於討好的人關鍵是覺察和表達自己的感受,關注自己的感受,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拿出勇氣說出自己的真實地感受。對很多長期習慣於討好方式的人,表達自己的感受可能是很困難的事情,不妨從簡單的事情和信任的對象開始練習。

  超理智的人總是那麼聰明,一不留神又開始講道理或羅列一大堆的數據、信息。精於此道的人首先需要練習的是和自己的接觸,再練習如何關注到別人的感受。習慣於超理智的人最重要的是,不要只用腦袋,要多用心和其它的感官去聽、去看、去感覺。

  調整起來最困難的是打岔的反應模式,他們習慣了「生活在別處」,這迴避了很多痛苦和不愉快。沈明瑩的建議是從關注情境開始,學會觀察當前所在的情境,只有學會活在當下,才能進入與自己接觸,和他人聯結。

薩提亞模式的家庭治療理論

1、冰山原理:

冰山原理是一把透視人類心靈的鑰匙,也是進幫助我們進入自己內心深處的潛意識的一幅地圖。

通過覺察冰山下的不同層面,你可以發現世界上每個人的行為背後,都有著同樣的渴望與期待,在那最深的層面上,人與人竟然如此的相同,人與人竟然如此的緊密相連。

毫不誇張地說,冰山是對人性本質最深層的認識和了解,任何與人打交道的人,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非專業人士,無論是管理者還是父母,都應該了解冰山。

2、家庭重塑:

透過家庭重塑的過程,人們往往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童年的經歷對自己當前生活和工作的影響,從而接觸過去的資源,放下過去的負擔,轉化過往的陰影,更好的活在當下,更有力地走向明天。

3、薩提亞語言模式:

薩提亞透過極為優美和有力的語言模式,如流水般在不經意間幫助案主脫離困境。NLP創始人理察?班德瑞和約翰?格林德更是從整理她的治療錄像帶中受到啟發,而後創立了NLP。在薩提亞課程中,你會新身體驗到薩提亞模式深入人心的語言魅力。

4、雕塑:

由薩提亞女士通過整合和提煉心理劇的一些要素後,發展出的一種教育和治療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將人內心的狀態,經由人體雕塑的形式,清晰生動的展示出來,讓當事人和在場的同學不只是用頭腦,更整個身心去體驗整個心理轉化的過程,對所有在場的人都會產生強有力的衝擊和震撼,進而導致治療和學習的發生。

5、一致性溝通:

薩提亞模式最初就是因為發展出極其簡單、]實用的溝通技巧而名聞天下,這些技巧即適用於專業人士也適應於非專業人士。

怎樣在溝通中同時考慮到自己、他人和當前情境的三個要素,用簡單的智慧幫助你創造和諧的人際關係,如何清晰有效的溝通,如何面對人與人的不同。當你學會一致性的溝通,這些問題將迎刃而解。

6、天氣報告:

由薩提亞女士發展出的一個傻瓜式的溝通工具,分為5個環節,只要按部就班的做,它就會幫助人們創造出一個安全而信任的情境,使人們可以相互肯定,並放下防禦和猜忌,進行直接、有效的溝通。

①感恩、感激、激情。

②抱怨,提出建議,促進改變

③討論困惑,疑慮

④新的信息(信息交流)

⑤提出希望和期待

無論在家庭或工作環境運用,都能起到很好的調節氛圍、改善關係的效果。

7、呼吸療法:

源自生物能,作為輔助工具應用幫助學員更好地體驗身心一致的感覺,釋放過去的創傷,活得更放鬆,更有活力。

8、學習如何將所學用於自己的生活中。

導師將訓練學員把薩提亞模式應用於提升自己人生中的以下範疇:

1)個人問題(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

2)夫婦問題(婚姻關係、親密關係)

3)家庭問題(親子關係、三代之間關係、青少年問題、子女學業問題等)

9、如果您是專業的助人者,您還可以在課程中透過對導師處理個案的觀察和學習,提升您作為專業助人者的自我覺察和助人技巧,讓您更能在治療中善用自己。

具體來說可以有助於您了解以下技巧:

1)如何與受導者聯繫,並與之發展和諧互信的關係

2)鑑別受導者的溝通模式和在壓力下的應對姿態

3)釐清輔導目標和訂定輔導計劃

4)運用「冰山的比喻」和家庭系統概念來評估受導者所呈現的問題

5)運用「雕塑」以呈現受導者心內互動及人際互動的系統

6)協助受導者接觸、接納和運用其內在資源

7)協助受導者處理未滿足的期望

8)引導受導者探索其心路歷程,將難題轉化成正向的目標,並作出改變

薩提亞治療理念:

1:改變總是可能的,即沒有外在的改變也有內在的改變,這些改變包括感受,觀點、和預期。

2:治療會談必須是體驗式的,以引發第二層面的改變。這個改變還包括深層「自己」的改變。

3: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

4:感受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因此我們能學會改變感受,管理感受和享受感受。

5:治療要設定積極正向的目標,解決負面經歷造成的影響。

6:治療是系統性的,包括個人的內在系統和人際互動的關係系統。

7:人們具備他們應對和成長所需要的所有資源,治療是啟動這些資源幫助人們改變的工具。

8:大多數人會選擇熟悉感而非舒適感,尤其是在壓力下。

薩提亞信念

1、改變是有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變有限,內在的改變還是可能的。

2、父母在任何時候都是盡他們所能而為。

3、我們擁有一起所需的內在資源,以便成功地應對及成長。

4、我們有許多選擇,特別是面對壓力所作出適當回應,而非對情況做出實時反應。

5、治療需要把重點放在健康及正向積極的部分,而非病理負面的部分。

6、「希望」是「改變」最重要的成分。

7、人們因相同而有所聯結,因相異而有所成長。

8、治療的主要目標是個人可以為自己做出選擇。

9、多半的人傾向與選擇對他所熟悉的而非舒適的應對,尤其在壓力之下。

10、問題(困難)不是困難,如何應對問題才是問題。

11、人性本善。他們需要找尋自己的寶藏,以便聯結及確認自我價值。

12、父母常重複在其成長過程中熟悉的模式,即使那些模式是功能不良的。

13、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已發生的事件,只能改變那些事件對我們的影響。

14、欣賞並接受「過去」可以增加我們管理「現在」的能力。

15、應對乃是自我價值層次的顯現;自我價值愈高,則應對的方式愈周全。

16、薩提亞模式的主要目標即是達到表裡一致及高的自我價值。

17、健康的人際關係建立在價值的平等上。

薩提亞冥想-如何使用冥想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OTXoRgjFCs/

薩提亞的目標,美好&和諧

  附:薩提亞的目標,美好&和諧

  我和你的目標——

  我想愛你而不用抓住你;

  欣賞你而不須批判你;

  和你齊參與而不會傷害你;

  邀請你而不必強求你;

  離開你亦無須言歉咎;

  批評你但並非責備你;

  並且幫助你而沒有半點看低你,

  那麼我倆的相會就是真誠的而且能彼此潤澤

相關焦點

  • 每日分享:什麼是薩提亞的冰山理論?
    十分浩學的爸爸媽媽們經常會使用薩提亞模式中的「冰山」工具來處理遇到到問題,那麼冰山理論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冰山理論是可以療愈自己、療愈他人、療愈家庭的一個很好用的方法。冰山理論通過圖片很容易讓人看明白,行為、應對、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和生命力構成了冰山的不同層級。冰山上面的行為是我們看的見的,也就是我們最需要調整的地方,可是只能說水平面上的行為是表面的,其實是內在的應對姿態、感受、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等在起作用,而內在的也就是冰山下面的這些需要我們去理清。
  • 「韓林語」遇見你不了解的自己—-冰山覺察訓練營
    1895年,佛洛依德提出了心理學的「冰山理論」。自然界中自由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只有約十分之一露出水面,剩下的90%深藏在大海中,沒人知道它是什麼形狀,也沒人知道它到底有多大,可是一旦撞上去,後果就將不堪設想。就像鐵達尼號一樣。
  • 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冰山在海裡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這就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冰山漂浮在海面上的時候,我們只能看到它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可是在水下,卻潛藏著巨大的山體。海明威以此比喻寫作: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是蘊藏在文字背後的,真正通過筆端表現出來的,只有八分之一。如果作家能夠處理好這一點,讀者就能強烈地感受到這八分之一背的分量。這種理論與中國古代的山水畫是不謀而合的。
  • 第2課(下)探索自己的「冰山」
    有一個孩子,小學階段,品學兼優,參加學校各種社團活動,作主持人、小記者,參加運動會,總之,各方面全面發展,父母喜、老師寵,她就像一個「小公主」。可是到了初中,她卻漸漸「泯然眾人」,學習並不突出,活動不再參加,回家不是看電視就是玩遊戲,成績中不溜秋,不上也不下。
  • 父母情緒背後的奧秘,薩提亞冰山理論
    通過將孩子的內在以冰山的形式進行了一次深入的剖析,使大家認識到孩子的行為背後的奧秘,使我們更理解了孩子內心的渴望,即渴望得到父母的接納、尊重、連接以及安全。比如孩子被媽媽推出門,自己被老闆罵了一句,被妻子說一句:你怎麼一點都不愛我!
  • 冰山和冰山一角
    米賽跑時總有幾個女孩穿著短裙站在賽道旁給他鼓勁然後他會站在離觀眾最近的賽道起跑用他唯一在物理課上學會的空氣動力學帶動周圍女同學的裙擺他喜歡吃辣 他總能從那個亂鬨鬨的書包裡掏出兩把辣條給你他自己成績也不好 但你每次沒考好的時候他總會安慰你「嘿嘿 我這次也才考了60分」你沒理他 你知道 他小子每次都在及格線徘徊
  • 張中山:淺談教育與「冰山理論」
    首先來自於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後著名作家海明威於1932年運用到文學創作中。他把文學創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學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謂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謂的「八分之七」。正是因為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領域將「冰山理論」提出並加以應用,「冰山理論」才得以廣為流傳,並應用到廣泛的管理學界中。我想「冰山理論」在教育中也同樣適用,且非常重要。
  • 孩子行為背後的奧秘,薩提亞冰山理論
    他可能很困惑,不知為何媽媽不讓自己這樣玩!他期待媽媽允許自己可以在床上再玩一會兒;他想讓媽媽允許自己偶爾踩到她。他很渴望媽媽是愛他的,包容他的,接納他的,渴望有安全感,渴望被尊重,渴望和媽媽是連接的。他的生命力此時是向下的,能量不足。覺得自己是一個不被愛的小孩。
  • 改變自己,為什麼這麼難?| 學習冰山理論,自我覺察,提升內在領導力!
    前四種應對姿態都有各自的缺陷:善解人意的人顧全他人與大局,卻壓抑自己;嚴以待人的人直言指出他人錯誤,卻傷害關係;超級理智的人講求原則,卻被視為缺少人情味;輕鬆幽默的人擅長用玩笑緩解衝突,但一味緩解演變成逃避,導致無形中堆積壓力。顯然,「一致型」的應對姿態是最理想的。
  • 冰山模型的學習與思考
    聊這個模型不是因為我對其有什麼深刻的認識和應用,相反有些慚愧,我最近才了解到這個模型。所以寫篇筆記類的文字加深印象。冰山模型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與1973年提出的全面描述一個人個體素養要素的模型。
  • 冰山梁露營攻略,2019年冰山梁紮營時間
    冰山梁位於赤城縣與沽源縣兩縣交界的地方,在海坨山的正北,壩上草原的西南方向,與老掌溝原始森林景區東西相望。冰山梁景區距離北京城區220公裡,從北京出發,大概三四個小時可以到。因為冰山梁露營車子能開到山頂,不需要過多的徒步,所以晚到點也沒關係,經過赤城縣城的時候還可有時間以採購物資。
  • 悖論與冰山理論
    讓我們先簡單介紹一則真正的邏輯悖論,雖然清晰明了,但其陳述方式確實會讓你跳不出邏輯循環。這一則論述如下:「這句話是假的。」乍看之下每個字似乎都非常直截了當。但是,想一下這一句話,當你仔細推敲其所陳述的含意時,邏輯上的矛盾將逐漸浮現。六個簡單的字就讓你頭痛嗎?
  • 冰山一角的三個隱喻
    冰的密度約為917kg/m3,而海水的密度約為1025kg/m3,依照阿基米得定律,自由漂浮的冰山約有90%體積沉在海水表面下,你能看到浮在水面上的形狀,但猜不出水下的形狀。1/我對「冰山」的印象,源於電影《鐵達尼號》,史上著名的一次船難,肇因便是對冰山的輕視。世人常用「冰山一角」警示聽眾,多因冰山的物理特性,深藏不露,使之成為絕佳的隱喻。
  • 經典模型第一講:冰山模型建立自我認知
    每個人必然有其才能所在,興趣所在,合適的位置,才能綻放光彩。這裡將會以產品經理素質能力模型為例,和各位分享冰山模型,以及冰山之下的部分,將會對大家分析自我有較大幫助。一、冰山模型——建立自我認知1.冰山模型的誕生冰山模型是最早誕生於心理學,是一種心理學理論,1895年,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與布洛伊爾合作發表《歇斯底裡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論」誕生。演變到現在形成了以用於人才素質測評的冰山素質模型,薩提亞冰山理論,意識冰山模型等,能夠適用於冥想、意識、銷售、分析等,大部分時候最適用用人力資源領域做人才評估的基礎模型。
  • 青島女律師不幸案情讓人發懵,「冰山理論」給出最好的詮釋
    面對審訊,她痛苦地表示,自己從小就學習壓力巨大,晚上10點才睡覺,周末也不能玩,她所有優秀的表現和榮譽,都成了父母人前炫耀的工具。同學曾發現她在學校自殘,以此來發洩心頭的痛苦。有更多人反思: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一直很聽話的孩子,會做出這樣殘忍的事?
  • 「逃避自由」的心理和冰山理論
    案例(一):弗洛姆《逃避自由》中對希特勒已經納粹法西斯的解釋,人有兩次離開自己的溫存的環境的痛苦,第一次是人類偷吃了禁果,人獲得了理性,有了罪行,於是,被上帝驅逐出了伊甸園,人類在潛意識裡是痛苦的。第二次是人離開自己母親的子宮,母親的子宮是溫暖的,但是,人又不得不離開,成為自己。
  • B-15A冰山
    總面積相當於盧森堡國土面積的B-15A冰山近日發生解體崩裂後,在冰山原來的位置上出現了3座新的冰山。長期負責觀測B-15A冰山的有關科學家介紹說,這座冰山解體後已經改變了南極地區的地形地貌,隨後還將對南極的氣候變化產生影響。據悉,解體崩裂而形成的3座新冰山的體積仍然十分龐大,其中體形最大的一座長度達到75公裡。
  • 管理學理論幻燈化——冰山效應
    今天打卡的幻燈是對冰山效應的幻燈具象闡述,所謂的冰山效應就是人往往只看到外表,忽視內在的邏輯關係以及風險。這個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維吉尼亞·薩提亞提出的,人的自我就像是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肉眼可見的是冰上浮在水面上的部分,而大部分是在水平面之下,人們肉眼看不見的,分別是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這七個層次。
  • 夢見冰山上行走是什麼意思,夢見冰山
    夢見冰山,預示你會碰到十分棘手的難題,也許是強大的對手,也許是工作中極大的阻礙;而且它遠比你已經預想的還可怕,形勢可能會比你知道的還惡劣。你必須學會冷靜地思考,只要堅定明確和小心謹慎地處理,你是可能繞過它的。夢見冰山擋在前面,表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會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與障礙。因此,必須冷靜地思考問題,採取妥善的辦法解決困難。
  • 冰山造句和解釋_冰山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冰山(bīng shān)。冰凍形成的山。冰山遇天氣轉暖即消融,故也用以比喻不可長久依賴的靠山。[魯迅《二醜藝術》:「他明知道自己所靠的是冰山,一定不能長久。」][魯迅《死火》:「我夢見自己在冰山間奔馳。」]浮在海洋中的巨大冰塊,有時長到幾裡,高到一百米左右,是兩極地帶的冰川末端受海浪衝擊而斷裂,滑落海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