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完蔡敏莉老師的《親子關係與九型人格》課程,對蔡老師在課程個案輔導中使用的薩提亞家庭重塑技巧產生了興趣,後研究了該理論的基礎——冰山理論模型,在網絡上找到一篇特別好的文章,與大家分享如下。
冰山理論,實際上是一個隱喻,它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而更大一部分的內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心理治療師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過來訪者的表面行為,去探索來訪者的內在冰山,從中尋找出解決之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認識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會改變!
維琴尼亞•薩提亞(Virginia
根據薩提亞的理論,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一個人和他的經歷有著難以割斷的聯繫,我們不快樂的根源可能是因為兒時未被滿足的期待。
薩提亞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夠被外界看到的行為表現或應對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約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
薩提亞模式中的個人冰山理論的隱喻:
1、行為----應對模式
(行動、故事內容)
2、應對方式
(姿態)
3、對感受的感受---自我價值
感受
(喜悅、興奮、著迷、憤怒、傷害、恐懼、憂傷,,悲傷等等
感受的感受
(關於感受的決定)
4、觀點---信念,假設,主觀現實,思考,想法,價值觀
(信念、假設、預設立場、主觀現實、認知)
5、期待---對自己,對別人,來自他人的期待
(對自己的、對他人的,來自他人的)
6、渴望----愛,接納,歸屬,創意,連結,自由等等
(人類共有的:被愛、被認可、被接納、被認可、有目的的、意義、自由)
7、自己:我是誰----靈性,靈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
(生命力、精神、靈性、核心、本質)
一般來說,我們看見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為的呈現。但在下面蘊藏著情緒,感受,期待,渴望等。往往我們在與人溝通時,並沒有去體會和察覺溝通下面的冰山。有時甚至連自己對自己冰山下面的東西也沒有覺察。
薩提亞冰山理論的探究和引用
這次非常有幸參加了薩提亞技術大師Gloria
在第一天裡Gloria就講解了薩提亞模式的個人冰山隱喻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在人的行為和應對方式的表象下面,依次有「感受」、「感受的感受(為什麼有這種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己(我是誰)」的根源問題。而一個人之所以感受到痛苦就是他們沒有能夠一致性地表達自己。就是說(借用學員張老師的話)這七個因素中的某個和某些因素之間產生了混亂,所以就產生了痛苦。
精神分析中的意識和潛意識也是用冰山來比喻的,認為人的意識是被潛意識左右的;管理學中也有冰山理論,它認為浮在表面的問題的背後都有更深的問題需要挖掘。但是薩提亞冰山的獨到之處是它把這些根源問題又給細分了,它很清晰地描述出產生每個問題的較深層問題,如同是樓梯一樣,它能讓你沿著這樓梯找到你問題的答案。當然走這些樓梯的步驟也靈活的,我們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是邁一步還是幾步。這點又讓我想起管理學中的「六次追問」,用六次的追問來發現問題的根源。原來學問是如此的互通,他們應該有共同的根源,這大概就是哲學了吧。宇宙中的這種「共性」在薩提亞冰山理論的「渴望」裡也有深刻的表述:人的渴望是共有的,例如被愛、被接納、被認可、有目的的、有意義、自由的等等。也就是說在本質上人們共同的部分很多,但是表現出來的差異卻很大。如同是水,加點酒精就是酒、加點糖精就是糖水、加點醋精就是醋……。這種本質上的共性是我們理解他人的基礎,也是薩提亞家庭重塑的基礎。
冰山理論應用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用7張紙依次寫下那些根源問題。然後依次擺在地上,先讓訪客站在「個人行為」上,做必要的放鬆後讓他清晰地感覺到目前困繞自己的問題;讓他走到「感受」上,問他這樣做有什麼感受;達到目的後再讓他走到「感受的感受」上,問他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感受;……。步驟不是固定的,但是最終要走到「自己」上。這個過程的精妙之處是能讓人在了解到問題產生的根源,然後根據自己到底是誰做出選擇。
在學習中,我也走了某個困擾自己問題的冰山裡程。等站在「自己」上的時候,我清晰地意識到自己要幹什麼了,因為我知道我是誰。
薩提亞提出的著名的應對姿態
在你的記憶中,當家長發火的時候你的反應是什麼?當老闆給你批評的時候你又會如何反應?仔細回想或許你會發現,儘管在從小到大的人生經歷中發生的狀況不盡相同,你卻有著非常類似的反應。
比如,老闆把你叫進辦公室,告訴你最近的一次季度考核裡,你沒有完成銷售業績:「怎麼搞的,你一直都做得很不錯,上個季度是怎麼回事?什麼地方出問題了?」
回答1:「老闆,對不起,是我沒有做好工作……」(也許,老闆本來還想問你,是不是其它部門給你的支持力度不夠大,而導致銷售的延誤。這下都免了。)
回答2:「老闆,你這樣問,我會覺得很驚訝,因為你知道我已經非常拼命了,客戶太難啃,一時要降價、一時要提前供貨……這你都知道啊?」
問答3:「整個情況是這樣的,在過去的幾個月中,整體市場下降了10個百分點,同時競爭對手推出了非常有優勢的新產品,所以,銷售業績沒有下降就不錯了。接下來,我們需要公司給予更大的支持力度,比如市場部做一些促銷活動……」
回答4:「哦,是。老闆您說得對,是!以後一定注意。」(轉身出門時,吹起了口哨。)
在薩提亞專家沈明瑩來看,以上的4種回答分別對應了人們處理壓力的4種方式:
1
2
3
4
你是以上的哪一種反應模式?是什麼讓你形成了這樣的反應?畢竟在內心深處,你最真實的表達不是這樣的,不是嗎?也許一走出辦公室你就後悔不已,覺得沒有把話跟老闆說清楚。
為什麼我們常常心口不一,明明是出於關心但出口總是指責;明明十分不情願,卻很難開口說拒絕,結果總是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憊;明明非常在意,卻常常裝作無所謂而失卻了很多寶貴的機會……而且這些心口不一的反應方式,好像被施了魔法一樣,我們總是一次又一次地掉進去,無法擺脫。
你從童年就開始了心口不一
沈明瑩說:「這種讓我們困擾的心口不一,來自我們的幼年生活。」
當我們呱呱落地的時刻,便和父母形成了一個最基本、最初的三角關係(The
這些方式並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分,都是我們在最初的家庭關係中,為了求生存和保護自己而習得的。
比如,一個小孩子發現討好父母,順從大人可以得到讚賞,可以贏得別人的喜愛,於是這種方式就會深深地印在他意識和行為裡,一直到成人,在他自己建立的家庭裡,在他的工作中,他都會採用討好的方式。
但他也許沒有意識到,這種方式也要付出的代價:「你的需要是最重要的,我有沒有需要部重要」。永遠保對方放在第一位的態度,讓我們失卻了自我,當討好不成時,我們就會壓抑自己的憤怒。而長期討好,我們的消化系統也會出現問題:潰瘍、腹瀉、便秘和嘔吐。
比如指責。我們從小就學會強硬,還是嬰兒時我們用大哭,長大後我們用大聲指責,讓別人害怕,成為我們保護自己的方式。「都是你的錯!」「要不是你,我根本會過得更好。」這種暴發性的態度阻隔了我們和別人建立關係。
而我們的反應模式一旦在幼年的家庭生活中被培養起來以後,就一再在不同的情境下重複。因為人們在熟悉了一種處理壓力的方式後,就會反覆使用,所以不管是小時候還是工作以後,我們內心自然的反應模式就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
功能不良的應對/溝通姿態
討好
指責
超理智
打岔
尋找溝通的一致性
這樣的反應被稱為」失功能「的反應模式,很多人因為無法面對內心的壓力轉而崩潰。為什麼壓力這麼難以消除?如何才能讓自己」恢復正常「,重新振作起來?在沈明瑩看來,一切要從自己的內在開始。
所有的溝通都要從三個方面來考慮,即自己,他人,情景(情況):
——如果只有自己,沒有他人,
——如果只有他人,沒有自己,
——如果只有情境,沒有自己也沒有他人,是超理智;
——如果既忽略自己,他人,也無情境,是打岔。
「我們並非說哪種方式更好或者更糟糕,而是認為,你的關注點應該保持自己的表裡一致。」沈明瑩說道。在薩提亞模式中,有創造力、自信、負責任、接納的應對姿勢應該是「一致」。學習一致性的溝通就是學習同時關注到自己、他人和情景,做出最適合的回應:
首先,當事情發生時,你是否注意到你的內在在發生什麼?
其次,你周圍的現實環境是什麼?你與環境的關係如何?
再次,對方的心情如何?對外界是否有興趣?他們什麼時候開始自我防衛?
最後,有意識地去做選擇你的行動和反應。
通過不斷的練習,你會慢慢學會一致性的溝通。
比如,習慣於指責的人,在原先的反應模式中只關注自己,那麼嘗試著放下「自己指責的手指」,平息呼吸,用好奇和關心看看和你溝通的人有什麼樣的觀點、感受和期望,然後選擇內外一致的行為、語言反應給對方。關注、了解他人是傾向於指責的人最重要的練習。
習慣於討好的人關鍵是覺察和表達自己的感受,關注自己的感受,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拿出勇氣說出自己的真實地感受。對很多長期習慣於討好方式的人,表達自己的感受可能是很困難的事情,不妨從簡單的事情和信任的對象開始練習。
超理智的人總是那麼聰明,一不留神又開始講道理或羅列一大堆的數據、信息。精於此道的人首先需要練習的是和自己的接觸,再練習如何關注到別人的感受。習慣於超理智的人最重要的是,不要只用腦袋,要多用心和其它的感官去聽、去看、去感覺。
調整起來最困難的是打岔的反應模式,他們習慣了「生活在別處」,這迴避了很多痛苦和不愉快。沈明瑩的建議是從關注情境開始,學會觀察當前所在的情境,只有學會活在當下,才能進入與自己接觸,和他人聯結。
薩提亞模式的家庭治療理論
1、冰山原理:
冰山原理是一把透視人類心靈的鑰匙,也是進幫助我們進入自己內心深處的潛意識的一幅地圖。
通過覺察冰山下的不同層面,你可以發現世界上每個人的行為背後,都有著同樣的渴望與期待,在那最深的層面上,人與人竟然如此的相同,人與人竟然如此的緊密相連。
毫不誇張地說,冰山是對人性本質最深層的認識和了解,任何與人打交道的人,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非專業人士,無論是管理者還是父母,都應該了解冰山。
2、家庭重塑:
透過家庭重塑的過程,人們往往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童年的經歷對自己當前生活和工作的影響,從而接觸過去的資源,放下過去的負擔,轉化過往的陰影,更好的活在當下,更有力地走向明天。
3、薩提亞語言模式:
薩提亞透過極為優美和有力的語言模式,如流水般在不經意間幫助案主脫離困境。NLP創始人理察?班德瑞和約翰?格林德更是從整理她的治療錄像帶中受到啟發,而後創立了NLP。在薩提亞課程中,你會新身體驗到薩提亞模式深入人心的語言魅力。
4、雕塑:
由薩提亞女士通過整合和提煉心理劇的一些要素後,發展出的一種教育和治療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將人內心的狀態,經由人體雕塑的形式,清晰生動的展示出來,讓當事人和在場的同學不只是用頭腦,更整個身心去體驗整個心理轉化的過程,對所有在場的人都會產生強有力的衝擊和震撼,進而導致治療和學習的發生。
5、一致性溝通:
薩提亞模式最初就是因為發展出極其簡單、]實用的溝通技巧而名聞天下,這些技巧即適用於專業人士也適應於非專業人士。
怎樣在溝通中同時考慮到自己、他人和當前情境的三個要素,用簡單的智慧幫助你創造和諧的人際關係,如何清晰有效的溝通,如何面對人與人的不同。當你學會一致性的溝通,這些問題將迎刃而解。
6、天氣報告:
由薩提亞女士發展出的一個傻瓜式的溝通工具,分為5個環節,只要按部就班的做,它就會幫助人們創造出一個安全而信任的情境,使人們可以相互肯定,並放下防禦和猜忌,進行直接、有效的溝通。
①感恩、感激、激情。
②抱怨,提出建議,促進改變
③討論困惑,疑慮
④新的信息(信息交流)
⑤提出希望和期待
無論在家庭或工作環境運用,都能起到很好的調節氛圍、改善關係的效果。
7、呼吸療法:
源自生物能,作為輔助工具應用幫助學員更好地體驗身心一致的感覺,釋放過去的創傷,活得更放鬆,更有活力。
8、學習如何將所學用於自己的生活中。
導師將訓練學員把薩提亞模式應用於提升自己人生中的以下範疇:
1)
2)
3)家庭問題(親子關係、三代之間關係、青少年問題、子女學業問題等)
9、如果您是專業的助人者,您還可以在課程中透過對導師處理個案的觀察和學習,提升您作為專業助人者的自我覺察和助人技巧,讓您更能在治療中善用自己。
具體來說可以有助於您了解以下技巧:
1)
2)
3)
4)
5)
6)
7)
8)
薩提亞治療理念:
1:改變總是可能的,即沒有外在的改變也有內在的改變,這些改變包括感受,觀點、和預期。
2:治療會談必須是體驗式的,以引發第二層面的改變。這個改變還包括深層「自己」的改變。
3: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
4:感受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因此我們能學會改變感受,管理感受和享受感受。
5:治療要設定積極正向的目標,解決負面經歷造成的影響。
6:治療是系統性的,包括個人的內在系統和人際互動的關係系統。
7:人們具備他們應對和成長所需要的所有資源,治療是啟動這些資源幫助人們改變的工具。
8:大多數人會選擇熟悉感而非舒適感,尤其是在壓力下。
薩提亞信念
1、改變是有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變有限,內在的改變還是可能的。
2、父母在任何時候都是盡他們所能而為。
3、我們擁有一起所需的內在資源,以便成功地應對及成長。
4、我們有許多選擇,特別是面對壓力所作出適當回應,而非對情況做出實時反應。
5、治療需要把重點放在健康及正向積極的部分,而非病理負面的部分。
6、「希望」是「改變」最重要的成分。
7、人們因相同而有所聯結,因相異而有所成長。
8、治療的主要目標是個人可以為自己做出選擇。
9、多半的人傾向與選擇對他所熟悉的而非舒適的應對,尤其在壓力之下。
10、問題(困難)不是困難,如何應對問題才是問題。
11、人性本善。他們需要找尋自己的寶藏,以便聯結及確認自我價值。
12、父母常重複在其成長過程中熟悉的模式,即使那些模式是功能不良的。
13、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已發生的事件,只能改變那些事件對我們的影響。
14、欣賞並接受「過去」可以增加我們管理「現在」的能力。
15、應對乃是自我價值層次的顯現;自我價值愈高,則應對的方式愈周全。
16、薩提亞模式的主要目標即是達到表裡一致及高的自我價值。
17、健康的人際關係建立在價值的平等上。
薩提亞冥想-如何使用冥想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OTXoRgjFCs/
薩提亞的目標,美好&和諧
附:薩提亞的目標,美好&和諧
我和你的目標——
我想愛你而不用抓住你;
欣賞你而不須批判你;
和你齊參與而不會傷害你;
邀請你而不必強求你;
離開你亦無須言歉咎;
批評你但並非責備你;
並且幫助你而沒有半點看低你,
那麼我倆的相會就是真誠的而且能彼此潤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