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德與美國生物公司Immunomedics於9月13日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前者將以210億美元收購後者。單從基本面看,收購這家手握美國FDA加速批准,用於治療在接受至少兩種療法的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的抗腫瘤藥研發公司是吉利德在該領域最新的布局。
聯繫到2017年吉利德以119億美元收購CAR-T療法研發公司Kite Pharma,以及今年3月49億美元收購腫瘤免疫公司Forty Seven、6月斥資2.75億美元收購腫瘤免疫療法公司Pionyr 49.9%的股份。外界認為,這一頓猛操作與其抗感染業務板塊業績下滑有關。今年第二季度吉利德銷售額下降10%,其營收主要來源之一的C肝領域下滑,抵消了愛滋病業務帶來的增長。這家為治癒而生的企業,註定要比其他MNC更有危機感。
併購熱背後的增長困境
就像去年BMS世紀大併購一樣,每次MNC重大資本配置都會吸引業界眼球。
吉利德以每股88美元收購Immunomedics所有已發行在外的股票,將其抗腫瘤藥Trodelvy納入囊中。該藥是抗體藥物偶聯物,作用機理主要為保護健康細胞的同時,可對癌細胞進行高特異性靶向殺傷,目前多家藥企正對該領域進行布局。
就在幾天前,吉利德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羅永慶正式離職。綜合來看,這家醫藥界年輕的「黑馬」正在全速重塑產品管線。
這種緊迫性就像BMS拿下新基,將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來那度胺(Revlimid)培育為新的當家產品管線一樣。翻看BMS財報,這個新成員貢獻了其上半年28%的營收。財報顯示,BMS在今年第二季度收入為101億美元,上半年全球營收為209.1億美元,同比增長71%,營收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都在於對新基的收購。而其自有的明星產品O藥則實現營收34.19億美元,同比下降6%,與同期默沙東的K藥營收達66.72億美元,飆增36%相比壓力山大。
2020年,賽諾菲也存在著相似的壓力。據其2019年業績顯示,全球全年銷售額為361.3億歐元,增長主要由抗腫瘤、免疫炎症領域、疫苗拉動。而其初級護理藥品業務、消費者保健業務表現不甚理想。尤其是王牌產品來得時自2000年上市以來,在長達15年的時間裡讓賽諾菲穩坐頭把交椅,但隨著2015年專利期的結束,其後繼產品補位略顯乏力,造成優勢糖尿病業務2019年同比下滑-7%,不少糖尿病市場被競品接盤。而在中國市場,賽諾菲兩大產品氯吡格雷和厄貝沙坦氫氯噻嗪均因帶量採購等政策銷售額下滑較大。單從第二季度看,其在華銷售額分別下降58.2%和44%。格列美脲也是形勢堪憂。
吉利德也好,BMS、賽諾菲也罷,背後映射的是產品管線的增長乏力。
吉利德選擇大舉外拓資源補短板,而賽諾菲的重點則是業務單元重構,並將業務聚焦到特藥、疫苗、普藥三大業務單元上來。前不久,其中國區業務板塊也進行了全面調整。研發創新轉型、成熟藥資產剝離、營銷模式轉型,這些MNC能否再寫輝煌,有待時間檢驗。
傳統優勢褪色,新增量究竟在哪?
如果梳理主流MNC的發展曲線,每一輪醫藥行業的新增長,多是這些巨頭通過大型收購來實現的。如輝瑞從收購WL獲得立普妥嘗到甜頭後一發不可收,先後將普強、惠氏拿下。據其財報來看,輝瑞創新藥業務、成熟藥物業務和消費者保健業務,三大板塊支起這個「宇宙大藥企」,但2019年財報顯示,輝瑞全年的營收為518億美元,同比下滑1%。其中,普強總營收102億美元,同比下滑16%;消費者健康業務前三季度總營收20.98億美元,同比下滑40%。換句話說,輝瑞營收增長的重要驅動目前僅來自創新藥板塊。
對此,即便是一路高歌的默沙東也不例外。2019年其實現收入468.4億美元,腫瘤業務中,K藥一舉邁進百億美元俱樂部,增長55%至110.84億美元;疫苗板塊收入增長15%至84億美元;動物保健板塊增長4%至44億美元。在中國區銷售額增長迅猛達到58%。可默沙東近年飽嘗專利過期之痛,重磅產品順爾寧、舒降之、保列治均已過專利保護期。尤其是在K藥獲批後,近幾年少有重磅產品獲批,在全球市場遭遇了價格、市場雙重考驗。為此,其選擇進一步聚焦創新,收購、剝離並舉。
在這些MNC當中,中國市場是其營收增長的核心驅動力之一。在看清帶量採購的大趨勢後,不少原研藥企業也開始加大力度參與中國市場的競爭。如果要說增量在哪裡?從這些案例來看,抗腫瘤領域將是未來的核心切入點。而看企業形態,越來越多的MNC逐漸從以產品研發為核心,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的軟性平臺型企業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