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就是家家團圓、家家歡樂的春節囉!春節,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美麗的寶島臺灣與祖國大陸血肉相連,息息相關。臺灣過年的民間風俗,跟祖國大陸基本相同,但也有其獨特之處。臺灣地區過年有何特別的習俗?如果這個春節你到臺灣去,那這些民俗活動不容錯過——
在臺灣,小年夜指除夕前一天,臺灣人按習俗在這一天要拜天公,就是玉皇大帝。拜天公很有講究,要選擇「吉時」,還要準備「五牲」做供品,包括豬肉、雞肉、鴨肉、魚肉和豆腐乾。
五牲之中,雞與鴨一定要用全雞全鴨,而且腳都要放在它們的腹腔裡,不能留在外面,為的是「別讓煮熟的雞鴨飛了」。同時還要準備「五行小菜」——金針或金桔代表「金」、黑木耳代表「木」、冬瓜糖或冰糖代表「水」、龍眼乾代表「火」、花生代表「土」。
辭歲之後,就進入過年的高潮——吃年夜飯,臺灣稱「圍爐」。以前是在桌子底下放炭爐,現在則以火鍋或電磁爐取代。一家人熱乎乎地圍坐一桌共餐,和樂團圓,興旺隆盛。年夜飯中,除了要吃象徵全家團圓的魚丸、蝦丸、肉丸和寓有「食雞起家」之意的全雞(「全雞」閩南語發音同「全家」),還有幾道菜不可少,如芥菜,叫「長年菜」,吃時要一根一根先頭後尾,不能橫食,也不能嚼斷而食,象徵綿延不斷;「韭菜」,取其與「久」諧音,象徵長壽;蘿蔔,閩南話稱它為「菜頭」,表示「好彩頭」(吉兆)。桌上的菜,每人都要下筷吃一口,此乃象徵齊全,即使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及孩子,也要喝上一點點酒,因「酒」與「久」同音。一家人齊聚一堂,把酒言歡,暢敘親情,人們期待的早已不是桌上有多麼豐盛的菜餚,而是一家人團聚親熱的溫馨氣氛。
臺灣農村一些地方在圍爐後還有「跳火囤」之俗。將稻草、蔗葉點燃放在盆中,家中男性成員面向正廳,依長幼次序跳過火盆,取「興旺如火」的吉意。跳時口中還要念些討吉利的順口溜,如「公擔金,婆擔銀,跳入厝,代代福」。火熄後,將灰燼送進廚房的大灶裡,祈求神明保佑發財。
最為特別的是,在臺灣地區有一種叫做「避債戲」的娛樂活動,「避債戲」,就是大年三十晚上,一些寺廟演戲。那些欠有別人債款而年前又無法還清的人,為了躲避債主上門催債,便偷偷地跑到廟前的「避債戲」臺前「看戲」這時,如果討債或收帳的人,硬是闖到「避債戲」臺下來找人要錢的話,不僅會惹起「公憤」,而且必遭「群打」,討個沒趣。
這臺戲,從除夕一直演到新年的早晨。這樣,那些躲債的「看戲」者,也就可以安然無恙地回家「歡度」新年了。這一習俗,如今在臺灣民間的一些鄉村裡仍然保持,但是早已失去了原來的那些意義。
臺灣的宗教信仰濃厚,新春期間民眾常去廟宇進香祈福。許多民眾自除夕夜開始,便前往崇敬的廟宇上香膜拜。有些廟宇會在除夕夜先將廟門關閉,並將神明的主爐以紅紙封起來,直到事先向神明請示的子時吉刻屆臨,才將廟門打開,早就持香擠在門外的虔誠信眾,蜂擁向前爭著插上第一炷香,此稱「搶頭香」。據說搶到頭香的信眾會受到神明的特別庇佑,獲得好運。民間還盛行於新春期間到寺廟點燈祈福,點燈類別有平安燈、光明燈、元辰燈、財利燈、文昌燈等。佛教以燈比喻光明與智慧,如信眾能燃燈供佛,就能身體健康、事業成功。
噴春,即「鼓吹陣」,早期是由三四個窮人組織而成的小樂隊,沿街奏樂助興討紅包。各家各戶為討個吉利,就讓他們在門口大奏「天官賜福」、「招財進寶」、「迎春接福」等吉祥樂曲,然後送一個紅包給他們。現在,噴春大都由國術館的舞獅團在廟宇表演節目來取代。
當然,和大陸一樣,燈會是臺灣地區元宵節的重頭戲,除了傳統燈會外,最有名的就是「北天燈南蜂炮」。
平溪鄉點天燈祈福
「北天燈」指臺北縣平溪鄉點天燈祈福活動。天燈也稱孔明燈,據說源於孔明的後代在元宵節放天燈懷念先祖的習俗。平溪天燈向來是臺灣元宵夜一道亮麗的風景。
臺東「炮炸寒單爺」
臺東的炮炸寒單爺,是臺灣元宵節慶中相當具特色的活動。寒單爺的的傳說有數種版本,有人認為寒單爺是武財神趙公明、也有認為是玄壇元帥,發展出來的炮炸寒單爺民俗,有除瘟作用及意味著炸走貧窮和孤寒,鞭炮炸得愈多,來年運勢也會愈旺。
臺南鹽水蜂炮
臺灣地區的傳統元宵節慶中,最具震憾效果的,莫過於臺南鹽水的蜂炮,「蜂炮」又名「烽炮」,比較正式的名稱應為「從蜂炮」或「蹤蜂炮」,意指群蜂出巢之炮,所以鹽水人也叫「放蜂仔」。
活動通常舉行兩天,並以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當晚最為熱鬧,也是整個活動的重頭戲。每年神轎、藝陣繞境隊伍從武廟出發,小鎮入夜後數十萬箭蜂炮齊發,十分亮麗璀璨,炮聲震耳欲聾,加上神轎轎班,往往吸引人們戴鋼盔、著厚衣來觀賞,全臺參與者可達數十萬人,構成鹽水蜂炮之夜的獨特畫面。
(華夏經緯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