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春節]到臺灣,這些臺式民俗活動不容錯過

2020-12-20 華夏經緯網

  再過幾天就是家家團圓、家家歡樂的春節囉!春節,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美麗的寶島臺灣與祖國大陸血肉相連,息息相關。臺灣過年的民間風俗,跟祖國大陸基本相同,但也有其獨特之處。臺灣地區過年有何特別的習俗?如果這個春節你到臺灣去,那這些民俗活動不容錯過——

  在臺灣,小年夜指除夕前一天,臺灣人按習俗在這一天要拜天公,就是玉皇大帝。拜天公很有講究,要選擇「吉時」,還要準備「五牲」做供品,包括豬肉、雞肉、鴨肉、魚肉和豆腐乾。

  五牲之中,雞與鴨一定要用全雞全鴨,而且腳都要放在它們的腹腔裡,不能留在外面,為的是「別讓煮熟的雞鴨飛了」。同時還要準備「五行小菜」——金針或金桔代表「金」、黑木耳代表「木」、冬瓜糖或冰糖代表「水」、龍眼乾代表「火」、花生代表「土」。

  辭歲之後,就進入過年的高潮——吃年夜飯,臺灣稱「圍爐」。以前是在桌子底下放炭爐,現在則以火鍋或電磁爐取代。一家人熱乎乎地圍坐一桌共餐,和樂團圓,興旺隆盛。年夜飯中,除了要吃象徵全家團圓的魚丸、蝦丸、肉丸和寓有「食雞起家」之意的全雞(「全雞」閩南語發音同「全家」),還有幾道菜不可少,如芥菜,叫「長年菜」,吃時要一根一根先頭後尾,不能橫食,也不能嚼斷而食,象徵綿延不斷;「韭菜」,取其與「久」諧音,象徵長壽;蘿蔔,閩南話稱它為「菜頭」,表示「好彩頭」(吉兆)。桌上的菜,每人都要下筷吃一口,此乃象徵齊全,即使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及孩子,也要喝上一點點酒,因「酒」與「久」同音。一家人齊聚一堂,把酒言歡,暢敘親情,人們期待的早已不是桌上有多麼豐盛的菜餚,而是一家人團聚親熱的溫馨氣氛。

  臺灣農村一些地方在圍爐後還有「跳火囤」之俗。將稻草、蔗葉點燃放在盆中,家中男性成員面向正廳,依長幼次序跳過火盆,取「興旺如火」的吉意。跳時口中還要念些討吉利的順口溜,如「公擔金,婆擔銀,跳入厝,代代福」。火熄後,將灰燼送進廚房的大灶裡,祈求神明保佑發財

  最為特別的是,在臺灣地區有一種叫做「避債戲」的娛樂活動,「避債戲」,就是大年三十晚上,一些寺廟演戲。那些欠有別人債款而年前又無法還清的人,為了躲避債主上門催債,便偷偷地跑到廟前的「避債戲」臺前「看戲」這時,如果討債或收帳的人,硬是闖到「避債戲」臺下來找人要錢的話,不僅會惹起「公憤」,而且必遭「群打」,討個沒趣

  這臺戲,從除夕一直演到新年的早晨。這樣,那些躲債的「看戲」者,也就可以安然無恙地回家「歡度」新年了。這一習俗,如今在臺灣民間的一些鄉村裡仍然保持,但是早已失去了原來的那些意義。

  臺灣的宗教信仰濃厚,新春期間民眾常去廟宇進香祈福。許多民眾自除夕夜開始,便前往崇敬的廟宇上香膜拜。有些廟宇會在除夕夜先將廟門關閉,並將神明的主爐以紅紙封起來,直到事先向神明請示的子時吉刻屆臨,才將廟門打開,早就持香擠在門外的虔誠信眾,蜂擁向前爭著插上第一炷香,此稱「搶頭香」。據說搶到頭香的信眾會受到神明的特別庇佑,獲得好運。民間還盛行於新春期間到寺廟點燈祈福,點燈類別有平安燈、光明燈、元辰燈、財利燈、文昌燈等。佛教以燈比喻光明與智慧,如信眾能燃燈供佛,就能身體健康、事業成功。

  噴春,即「鼓吹陣」,早期是由三四個窮人組織而成的小樂隊,沿街奏樂助興討紅包。各家各戶為討個吉利,就讓他們在門口大奏「天官賜福」、「招財進寶」、「迎春接福」等吉祥樂曲,然後送一個紅包給他們。現在,噴春大都由國術館的舞獅團在廟宇表演節目來取代

  當然,和大陸一樣,燈會是臺灣地區元宵節的重頭戲,除了傳統燈會外,最有名的就是「北天燈南蜂炮」。

  平溪鄉點天燈祈福

  「北天燈」指臺北縣平溪鄉點天燈祈福活動。天燈也稱孔明燈,據說源於孔明的後代在元宵節放天燈懷念先祖的習俗。平溪天燈向來是臺灣元宵夜一道亮麗的風景。

  臺東「炮炸寒單爺」

  臺東的炮炸寒單爺,是臺灣元宵節慶中相當具特色的活動。寒單爺的的傳說有數種版本,有人認為寒單爺是武財神趙公明、也有認為是玄壇元帥,發展出來的炮炸寒單爺民俗,有除瘟作用及意味著炸走貧窮和孤寒,鞭炮炸得愈多,來年運勢也會愈旺。

  臺南鹽水蜂炮

  臺灣地區的傳統元宵節慶中,最具震憾效果的,莫過於臺南鹽水的蜂炮,「蜂炮」又名「烽炮」,比較正式的名稱應為「從蜂炮」或「蹤蜂炮」,意指群蜂出巢之炮,所以鹽水人也叫「放蜂仔」。

  活動通常舉行兩天,並以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當晚最為熱鬧,也是整個活動的重頭戲。每年神轎、藝陣繞境隊伍從武廟出發,小鎮入夜後數十萬箭蜂炮齊發,十分亮麗璀璨,炮聲震耳欲聾,加上神轎轎班,往往吸引人們戴鋼盔、著厚衣來觀賞,全臺參與者可達數十萬人,構成鹽水蜂炮之夜的獨特畫面

  (華夏經緯網綜合)

相關焦點

  • 第二屆兩岸春節民俗廟會臺中開幕 讓臺灣民眾「品味陝西」
    第二屆兩岸春節民俗廟會臺中開幕 讓臺灣民眾「品味陝西」 2012年01月28日 08:32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第八屆海峽兩岸春節民俗廟會將在臺灣南投舉行 主打四川特色
    新華社成都2月8日電(記者王迪)第八屆海峽兩岸春節民俗廟會將於2月17日至22日在臺灣南投縣會展中心舉行,主打四川特色的攝影展、美食品鑑、歌舞演出、特產展銷等活動將為臺灣民眾帶來文化盛宴。  8日,四川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發布了上述消息。
  • [兩岸春節]臺灣人的春節習俗
    像前屋貼春聯臺灣比較常見的有:春滿門天賜平安福(上聯)舉室人迎富貴春(下聯);新年納餘慶(上聯)嘉節號長春(下聯);滿門天賜平安福(上聯)舉室人迎富貴春(下聯);福祿壽三星共照(上聯)天地人一氣同春(下聯)……像這類春聯,一般都是普通家庭常見的,而且春節年年過,但是這些春聯卻被兩岸中國人用了數百上千年。
  • [兩岸春節]兩岸文化交流活動為臺灣春節添年味
    春節長假期間,臺灣各地紛紛舉辦兩岸文化交流活動。來自雲南的普洱茶香、民族歌舞,來自河北的舞獅、年畫,以及福建的雜技等,給島內的春節帶來濃濃的年味。  臺灣人過春節有「走春」傳統,許多家庭會選擇在新春假期到廟宇拜拜,祈求來年平安吉祥。正月初四,佛光山依然遊人如織、人山人海,第二屆「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文化交流活動的重要文藝表演——「孔雀開屏?諸事吉祥」,2月5日起,每日兩場雲南民族歌舞,吸引民眾觀賞稱讚。
  • 兩岸青少年福州尋年味品民俗
    王錕 攝中新網福州1月29日電 (吳晟煒 葉秋雲)拓年畫、剪窗花、畫糖人、捏麵人……58位來自海峽兩岸的青年學生在福建傳統手工藝人現場指導下,完成一個個手工作品。參加活動的青少年可體驗拓年畫、剪窗花、畫糖人、捏麵人、中國結編織等多個項目,提前感受濃濃年味兒。
  • 第四屆海峽兩岸春節民俗廟會在臺中舉辦
    3日,第四屆海峽兩岸春節民俗廟會在臺中文創產業園區正式揭幕。廟會自2月2日起持續至6日,以「關東神韻-大美吉林」為主題,突出吉林省的地域特色,精選展現吉林傳統民族歌舞、地方特色小吃、民俗手工藝、攝影作品等。
  • 臺中探訪兩岸春節民俗廟會
    中新社臺中1月31日電 題:臺中探訪兩岸春節民俗廟會  中新社記者 陳林 陳小願  民俗工藝展示上的精雕細刻、民俗文化展演的精彩紛呈、民間美食展銷中的精心製作……以「樂山樂水·樂享河北」為主題的第七屆海峽兩岸春節民俗廟會正在臺中進行。
  • [兩岸春節]臺灣春節裡的大陸元素
    (新華社記者狄春攝)  「去年臺灣方面沒有同意東航的加班機申請,可苦了我們這些在華東地區的臺籍員工。今年就好了,多了加班機,我們回家就方便多了。」慧如表示,兩岸關於春節加班機安排的順利達成,讓臺胞們返鄉更安心。  根據兩岸民航主管部門的公告,1月22日至2月19日期間,11家航空公司共計提供528班次加班機,各航點中以上海浦東增加238班次為最多。
  • 周莊臺灣老街成馬年春節兩岸遊客「新寵」
    新華網南京2月8日電(記者劉巍巍)在充滿懷舊氣息的臺灣「老建築」間徜徉,來一塊正宗的現烤鳳梨酥,看看原汁原味的臺灣少數民族歌舞和經久不衰的臺灣木偶戲……馬年春節期間,有著 「中國第一水鄉」之稱的江蘇周莊臺灣老街讓兩岸遊客流連忘返
  • 兩岸民俗賀新春 臺灣藝人大陸展技藝
    【解說】2019年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2月17日在福州花海公園揭幕,在為期兩天的時間裡,涵蓋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曲藝等方面的近百項兩岸非遺民俗技藝將集中展示,讓福州市民和遊客近距離感受兩岸民俗魅力。  【解說】粗細不等的繡線在師傅穿針引線之下成為惟妙惟肖的飛龍,精彩技藝吸引民眾圍觀,這就是在臺灣鹿港久負盛名的閩繡,此次帶領徒弟一同來福州交流的蘇仕倉告訴記者,他是閩繡第三代傳人,而之所以叫閩繡,就是因為其最早來源於福建,並同鹿港當地繡法結合,此次參會,也是讓老手藝重回故地。
  • 廈門集美春節期間有哪些有趣好玩的文體活動
    今年,如果你要在集美過春節,那麼一道道接踵而至的公益文體「大餐」絕對讓你閒都閒不下來——從春節前到元宵後,從城區到鄉村,集美區準備了200多場人文氣息濃鬱、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體育惠民活動,為廣大群眾和遊客奉上豐富多彩的節日文體盛宴。
  • [兩岸春節]這個春節到臺灣去?這些資訊早知道
    1196架次,其中紅眼航班與兩岸增加航班為大宗,整體客運量將較2018年同期增長6%。其中2月2日、10日、11日,單日增加99至108架次,為春節期間高峰。至於全天航班總架次,以2月10日的785架次最高,單日客運量預估超過15萬人次。整體春節客運量,將較2018年春節同期增長6%。  桃園機場公司表示,本次紅眼航班共172班,佔整體增加航班14%;兩岸增加航班共811班,佔整體增加航班的68%。
  • 吉林省民俗文化走進臺灣
    大美吉林」為主題的第四屆海峽兩岸春節民俗廟會於2月3日至7日在寶島臺灣臺中巿文化創意園區舉行,數萬名臺灣同胞從各地來到活動現場,近距離感受吉林省傳統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在開幕式的新聞發布會上,廟會主辦方省對外友好協會負責人介紹了這次活動的相關情況,本屆廟會由吉林特色美食、吉林民俗文化表演、吉林旅遊攝影圖片展、吉林民俗傳統手工藝演示和吉林名優產品展示5大板塊組成。
  • 「七彩雲南·相約臺灣」等兩岸文化交流活動在高雄舉行
    本次活動是第二屆「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文化交流活動的重要組成之一,吸引許多臺灣民眾到場欣賞。昆明市民族歌舞劇院舞蹈團團長何文婷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雲南少數民族過年的文化習俗別具風情,舞蹈各有特色,希望與臺灣民眾分享。高雄民眾高先生當天帶著女兒和母親前來觀看演出。
  • 兩岸信眾相聚臺灣花蓮共揚陳靖姑民俗文化
    新華社臺北3月2日電(記者林凱 章利新)2日,第十二屆閩臺陳靖姑民俗文化旅遊節(臺灣場)系列活動在花蓮開幕。140多位來自大陸的信眾與當地民眾共同分享來自「順天聖母」陳靖姑的慈光與祝福。此次活動由福州市倉山區陳靖姑文化研究會、福州陳靖姑故居、臺灣傳統文化促進會協會和花蓮縣宗教文化藝陣協會共同主辦。福州陳靖姑故居管委會主任鄭煒說,陳靖姑民俗文化旅遊節已成為兩岸共同傳承陳靖姑文化的重要盛會。臺灣會場的成功舉辦,是兩岸共同弘揚臨水文化開出的新花朵,是兩岸人民同根同源結出的新成果。
  • 「我的民俗相冊」兩岸暨香港青少年交流活動啟動
    12月13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臺灣創價學會、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交流協會(香港)聯合主辦,華僑大學、北京清華附中和重慶璧山中學校協辦,中國旅遊報社和中國傳媒大學承辦的「我的民俗相冊——兩岸暨香港青少年民俗攝影主題交流線上活動」在北京宋慶齡故居啟動。啟動儀式以北京為主會場,臺灣、香港、廈門、重慶等多地設線上分會場。
  • 大陸民俗文化閃亮寶島新春 兩岸同慶中國年
    香茗一杯品文源春節期間,高雄佛光山迎來了好幾撥大陸文化交流活動,「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活動是其中的重頭戲之一。2月1日至18日,來自雲南的160餘人代表團,通過佛教藝術展覽、民族歌舞表演、美術書法攝影藝術展、特色美食文化等,為臺灣民眾展現了雲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燦爛的人文歷史。14日,兩岸茶文化論壇在佛光山舉辦。
  • 少林、太極功夫、豫劇等中原民俗活動臺中「吸睛」
    原標題:少林、太極功夫、豫劇等中原民俗活動臺中「吸睛」   2月20日,在臺中市舉辦的第五屆海峽兩岸春節民俗廟會上,少林功夫表演臺灣觀眾如潮。 李貴剛 攝   2月20日,在臺中市舉辦的第五屆海峽兩岸春節民俗廟會上,臺灣戲迷追到幕後與豫劇名角魏俊英合影留念。
  • 福州舉辦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 魅力民俗鬧元宵
    原標題:福州舉辦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 魅力民俗鬧元宵 以「魅力民俗展海絲風採,兩岸文化承同源一脈」為主題的2017年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在福州花海公園啟幕。   主辦方表示,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創辦於2008年,由「閩都民俗文化節」發展而來,今年為第十屆。本屆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延續往屆傳統,立足福建與臺灣的地理優勢,著重引入海峽元素,向福州市民展現豐富多彩、一脈同源的臺灣傳統文化,彰顯心相系,血相融的兩岸骨肉親情與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
  • 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海峽元素異彩紛呈
    以「福天福地福文化·海風海韻海峽情」為主題的2016年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在福州花海公園啟幕。 記者劉可耕 攝   中新網福州2月20日電 (記者 閆旭)20日,福州花海公園內上演了一場展示海峽兩岸傳統文化資源的「盛宴」。  當天,隨著歡快的閩南拍胸舞、喜慶的南獅表演,2016年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