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5G連接器就不得不說說基站,基站的英文全稱叫Base Station,簡稱BS,直譯過來就是「基站」。移動通信網絡部署起源於20世紀七十年代末,稱作1G時代。
2G時代的基站是BTS,全稱為BaseTransceiver Station,即基站收發信機。Transceiver即收發單元,是BTS的關鍵組成部分。
BTS主要包含公共單元、收發單元、合分路單元,其中,公共單元包含供電單元、傳輸接口單元、時鐘分配單元等。收發單元,全名TransmissionReceiver Unit,簡稱TRX或TRU,指收信器和發信器的統稱,通常叫它「載頻」。最初期BTS收發單元的功能包括無線信號的收發、放大、調製/解調、編解碼和DSP數字處理等,這其實也是將基帶單元(BBU)和射頻單元(RRU)集於一體。2G的基站中基帶處理、射頻處理、供電單元等統統放到1個機櫃裡,看上去像個大冰箱,建設和擴容成本增加,運維管理也很不便。
3G時代的基站叫NodeB。相較於2G時代,3G時代基站最大的變動是實現了BBU和RRU分離,主要緣故就是2GBTS的BBU和RRU融為一體,不僅又大又重,且擴充十分不便。
進到3G數據時代,面向未來,基帶部分要導入自適應調製和編碼、MIMO多天線等技術來支持連續不斷持續上升的數據速度需求,假如基帶與射頻依然不分離出來,就代表每一次擴充必須獨立提升一條從基帶處理、DAC轉換、RF功放到饋線的通道,毫無疑問會大大增加基本建設成本費用。傳統2G基站又大又笨重,如今又要在機房裡新建3G基站,機房空間是有限的,這必須進一步簡化機房內的3G設備。利用軟體界定無線電技術將基帶信號的生成、調製/解調、編解碼等作用集成於1個「中央基站集線器」上,並通過一條統一的接口將調製後的信號傳送到遠程的RF單元,就有了BBU和RRU分離的構架,BBU和RRU兩者之間利用通用公共無線電接口(CPRI)和開放式基站標準計劃(OBSAI)連接,1個BBU可以為好幾個RRU提供基帶資源池。
這一模塊式的基站構架不僅僅減低了建網成本,提高了網際網路擴容升級的靈活性,BBU和RRU相互之間通過光纖連接,還預防了傳統饋線遠距離傳輸造成的高損耗。
4G基站是eNodeB,即演進型NodeB。最大的特徵是SingleRAN,即一套設備融合了2G/3G/4G多種標準制式。SingleRAN同樣應用了軟體定義無線電技術,是繼BBU和RRU分離後,移動基站的又一次重大轉型,它進一步減低了基站的複雜和建設成本費用。
SingleRAN較早由華為發布,早在2008年,這時還未進到4G時代,華為就與沃達豐部署了全世界第一例結合2G和3G的SingleRAN基站。隨後,拉美AméricaMóvil、芬蘭TeliaSonera、瑞典Net4Mobility、Aero2…等運營商紛紛購置了華為SingleRAN產品,緣故取決於華為的SingleRAN靈活運用了軟體和標準的彈性,面向未來2G/3G/4G集成化,可更低成本地為運營商保證了平滑演進到4G的通道。
5G支持超高速率、極低時延和很多連接,業務面向多元化,對基站明確提出新的規定:
1)5G基站前傳帶寬高達數百G至Tbps,傳統式BBU與RRU間的CPRI光纖接口壓力大,需在部分功能分離,以降低前傳帶寬。
2)5G面向多業務,低時延應用需更為挨近客戶,超大規模物聯網應用需高效率的處理能力,5G基站應具有靈活的拓展作用。
與4G基站的BBU+RRU構架不一樣,5G基站被重構為三部分:CU(中央單元)、DU(分布式單元)和AAU/RRU(遠端射頻單元)。RRU/AAU與DU之間的網絡稱為前傳,CU和DU兩者之間稱之為中傳,而CU到核心網兩者之間稱之為回傳。那樣的架構設計還可以更強的推動RAN虛擬化技術,還可降低前傳帶寬,同時滿足低時延需求。
深圳市天科樂通訊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2年專注射頻連接領域。中國國內20餘家上市公司戰略合作生產商,全球100餘家客戶的合作夥伴,擁有行業經驗超過十年的研發團隊。在即將到來的5G時代,天科樂人做好了充足的準備,為5G連接器市場矗立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