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優秀的老師,經常會向人介紹,某某學生,在畢業多少年後,還經常來看望自己。這果真很好嗎?
不要看學生滿臉稚氣,他們分明是一個個行色匆匆的趕路人。在學生的人生行程中,學校只是一個又一個的人生驛站而已。
師生感情融洽,學生尊敬老師,學生喜歡老師上的課,這當然是值得稱道的事。學生崇拜自己的老師,也基本上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必過於追求,因為學生對老師無崇敬之心,可能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熱情,但過於崇拜老師,則可能會束縛學生的思維,這一點老師需要有一定的的警惕。學生對老師產生依戀,也可以理解為師生關係融洽的表現,但學生的依戀型人格,而依戀型人格是獨立型人格的反面,對學生的發展未必是好事,尤其值得老師警醒,老師不能為學生依戀老師而認為是教育成功的表現。老師津津樂道於此者,可能更多的是考慮老師自己,而未必是真心實意為學生著想。
學生依戀老師,這樣的學生,對老師很崇敬,也很聽話,這樣的學生,很多老師非常喜歡。但是,做過多年的老師,回過頭去看自己的教育經歷,就會發現,有些老師非常喜歡的學生,後來的發展並不怎麼樣。這其中就有值得反思之處。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老師從事的教育工作,應該著眼於學生發展這個核心內容。
從學生發展的角度看,學校如驛站,學生是行人,老師只是學生人生行程中的一個短暫相伴者。在這個短暫的相伴中,老師教給學生知識,教學生如何做人,為學生的前行予以指點,總而言之,老師所作所為,就是扶學生上馬,護送學生走向下一個驛站。學生走向下一個人生驛站之後,又會找到人生的相伴者,對他們的人生前程產生影響。
如果學生在畢業之後,還要經常回母校看望老師,很有可能是對老師產生依戀,也有可能是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時,師生關係不好,沒有很好進入下一下階段的學習狀態,或者是對下一階段的學習很不適應,因而產生強烈的「懷舊感」。
從我觀察到了情況,那些畢業後經常回母校看望老師的學生,十有八九是不適應新階段的學習,在新的學校,師生關係不好,學習成績出現嚴重下滑。
學生經常回母校看望老師,或許讓有些老師津津樂道,但是對於學生的發展而言,恰恰是教育的失敗之處。
如果老師真心實意為了學生發展,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學生,走得更遠,飛得更高,而不是希望自己的學生,兜兜轉轉又回到自己身邊。
學校如驛站,學生是行人,老師只是與學生短暫相伴,然後是學生遠走高飛。
老師應該為自己的學生走得更遠飛得更高而欣慰,又何必為學生經常來看望自己而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