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證券分析師講述:每天工作10小時就是滿足,不敢給親友推薦股票

2020-12-11 AI財經社

文 | AI財經社 馮圓圓

編輯 | 鹿鳴

本文由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在牛市的加持之下,追逐股市熱點的,除了瘋狂的股民,還有以薦股為生的券商研究員。

進入7月,股市迎來了久違的3000點,三大股指集體高開,上證綜指連續衝破3200點和3300點兩大關口。

大盤的「驚豔」表現,瞬間點爆了資本及萬千股民的熱情。在暴漲情緒的渲染之下,無數散戶開始紛紛入場,股民的熱情使得多家券商交易app出現了宕機、延遲或卡頓的情況。

「忙碌」可以恰如其分地詮釋研究員當下的狀態。

研究員不同於證券公司營業大廳的投資經理,研究員所服務的是機構投資者。稱呼上雖然名曰「研究員」,但身上卻又被賦予了太重的銷售屬性。

對於研究員來說,研究並不是成果,而是基石;相反,將其所研究的「成果」銷售出去,才是其工作的最終成果,也就是所謂的向機構投資者「薦股」。

「如果每天工作10個小時就是滿足」

在採訪開始之前,杜若和清河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約而同地向AI財經社提出了相同的問題——採訪大概需要要多久,而「忙」則是杜若和清河共同的答案。

從正式入職到現在,清河從事研究員的工作已經兩年了。事實上,忙碌是身為券商研究員的正常節奏。

「券商研究員的忙碌其實是分時段的,一般最忙的時候當屬每年的3、4月份,因為3、4月份是上市公司年報發布的時候。」 清河對AI財經社表示,「而最近因為行情比較好,市場的關注度起來了,對應的工作量也就增加了。一邊要滿足客戶所提出的需求,一邊還要撰寫自己的報告,所以這幾天也是挺忙的。」

而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杜若的身上。入行已經3年的杜若,不再是當初什麼都做的小弟,如今的他已然是個手下擁有3名下屬的領導。

杜若所帶的研究員團隊,主要服務的是機構投資者,而這些機構投資者往往是實力雄厚的大企業,一般機構的交易規模都是100億元以上的。

「我現在的工作狀態就是白天常規的工作時間給客戶做路演,對接客戶的需求。晚上下班之後,回到家再繼續撰寫研究報告、或者自我充電,因為研究員是個不斷輸出的工作,不然沒法向客戶推薦股票。」杜若對AI財經社表示,「事實上,只有3成的時間在研究、寫報告,剩下的時間都在與客戶打交道。」

杜若補充道,「我已經放棄私人時間了,如果每天可以只做研究的話,工作10個小時,已經很滿足了」。

不過,相比於「狂熱」的股民,機構投資者的熱情程度似乎並沒有展現出較大的「波動」。清河表示,「權益市場整體的活躍度一直是比較高的。現在,疫情的影響正在逐漸散去,疊加市場的流動性處於較為寬鬆的狀態,對於機構投資者而言,此時的他們信心更足。因此,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說,更多的會在板塊選擇上有一些考量和調整。」

清河表示,「最近市場行情好了以後,很多客戶便會過來諮詢,因此也需要做出相應的解答、服務還有路演。」

準確率60%已經很優秀了

「忽如一夜春風來」的行情,使得市場一片欣欣向榮,研究員薦股的工作似乎也變得好做起來,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

牛市,並沒有讓杜若如釋重負,反而為其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事實上,現在壓力更大了,行情好了,要多賺錢。」杜若表示,「這和疫情期間的焦慮不同,那個時候的焦慮是因為沒有收入。疫情期間因為隔離的限制,我沒辦法見客戶、沒辦法路演、調研。」

理論上,研究員是一個多勞多得的職業,幹的越多,得到的收入就越多。但是,隨著競爭的日趨激烈,相似的研究成果使得研究員勞動的性價比開始下滑。努力工作,卻得不到與之匹配的回報,進而導致研究員不得不更加努力的工作。如此一來,仿佛進入了一個無解的「死循環」之中。

對此,杜若亦是倍感無奈和焦慮,「我們這行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市場上不止我們一家賣方,還有很多競爭對手,而且越來越多。友商每天做了什麼,我們是看得到的,完全不敢停下來。」

據東方財富發布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共有88家券商,合計4144位分析師,累計發布了167594份研報,共覆蓋了2309家A股上市公司。

一年近17萬份研報,平均每家券商年產近2000份。但是,券商的研究團隊並不是一個規模龐大的隊伍,一支7到8人的隊伍在研究團隊中已屬於規模較大的一類,而大多數團隊還是保持在4到5人,甚至更少。

研究員這個職位誕生之初,就是為了爭搶機構投資者在巨額交易之後而產生的體量可觀的佣金收入。因此,行情越好,越會「奮發圖強」。杜若對AI財經社表示,「因為行情好,成交量高,客戶付的佣金也會多,那我們對應的收入也會增加。」

除了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客戶亦是杜若壓力的另一大來源。

「如今的客戶變得越來越挑剔,客戶的需求就是你要解決所有的事情。」杜若表示,「客戶就是要你給出什麼時候能漲、漲多少、什麼時候賣,錯了客戶就會覺得你做的不好,能力不行,專業不足。」

但是精準的預測未來,本身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杜若補充說,「沒有人可以做到100%的預測,80%都很難。事實上,如果準確率能夠達到60%已經非常優秀了」。

事實上,券商研究所和研究員的實力體現,很大程度在於其每年獲取的基金分倉佣金收入及排名情況,並且一定程度呈正相關的關係。

「由於沒辦法精準預測,所以出現虧損也正常。因此機構投資者通常需要分散風險,也因此出現一家機構的佣金,甚至多達十幾家券商在同時瓜分的現象。」對於其中激烈的競爭,杜若解釋說,「如果年換手五次的話,機構投資者10億元的交易規模大概能產生400萬的交易佣金,而這400萬的交易佣金可能會有十幾家券商在分。」

杜若繼續說,「在這個牛市的行情下,如果一隻公司的股票,友商推薦了,而且後續股票市場表現優異,但是你沒有推薦,這種情況對於自己、對於公司都是不利的。一方面,在行業中的權威度就會受到影響甚至是懷疑,另一方面自己的成績和派點也被友商賺走。」

「不敢推薦親朋好友炒股」

股市,似乎真的有一種讓人為之瘋狂的魔力,追逐熱點似乎是股民的本能,每一個參與者都會想盡辦法去挖掘更多的可能性。

從事審計工作的瀟瀟對AI財經社表示,「每年過年都會被親戚追問,哪只股票可以買,或者這家公司值不值得買,因為他們覺得我能看見企業的帳本。」

而在如今的大牛市之下,作為從事薦股工作的杜若和清河也遇到了同樣情況——身邊不乏親朋好友向其尋求「薦股服務」。

杜若表示,「最近身邊確實會有親戚、朋友找我推薦股票,但是我不喜歡給他們推薦。」

「我們推薦股票是按照行業的基本面去推薦的,一家公司每年能漲個20%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 杜若解釋道,「但是親戚、朋友希望的是,我推薦的股票可以漲到50%甚至一倍,然後他們出手爆賺。」

「我做不到啊。」杜若無奈的說,「普通人喜歡莊股,就是那種漲得快的。而我們一般推薦的股都是緩慢成長的股票,慢慢的漲。而對於這類公司的股票,普通人往往一有波動就受不了了。」

而同樣身為研究員的清河也表示,「最近身邊有不少親戚、朋友找我,讓我給他們推薦比較好的股票。」

有趣的是,在面對親朋好友所要求的「薦股服務」時,杜若和清河都不約而同向他們建議了基金,而二者給出的理由又再一次驚人的相似。

「對於普通的股民來說,想要從股市中長期穩定地獲得盈利是不太可能的,何時進、何時出對於普通人來說太難了。」杜若解釋道,「我們天天研究都不能給出確定的答案,『翻車』更是家常便飯。」

而對此,清河亦做出了相同的解釋「基金對於普通股民來說其實更為友好一些,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研究,而且收益相對穩定。」

(杜若、清河、瀟瀟均為化名)

相關焦點

  • 黑色三月下的證券分析師:推薦沒完股票就跌,熔斷當晚不敢接電話
    上班後就是開始寫報告、寫點評、開會一條龍。」李小慕表示,「6點下班是不太可能的,現在上市公司公告都在晚上出來,所以即便白天的工作沒有做完,晚上也有可能會出現新的點評需要寫,所以節奏上被安排的很滿,即使凌晨1、2點睡覺,今天的工作可能也做不完。」
  • 證券分析師
    例如,分析師如果對趨勢判斷好,基金投票就會多,被提名和上榜的機會就大些,這樣收入就會高一些;而如果對趨勢判斷失誤,其收入和職稱都會受到影響。 這也令券商分析師開始從獨立研究員轉變成瘋狂的拉票人。分析師不得不在推薦股票之後,就建議基金經理和私募去買,「如果你不忽悠,你推薦的股票趨勢就可能走錯,你當年的排名和收入就會受到影響。」一位券商分析師解釋說。
  • 凱恩斯:股票分析師沒幾人懂股票
    凱恩斯:我自己覺得最欣慰的,應該是去年我參加一個炒股的分析師建構比賽:推薦一個你認為到今年年底還能漲的股票。後來我就選了一支股票,到現在為止我選的這支股票翻了一倍。而且還有一點,我選的這支股票從去年講的時候開始到年底,只有它是漲了33%到去年,到今年的現在翻了一倍還不止。熊市選到大牛股,應該說是非常不容易的。
  • 證券分析師3成月薪過萬 年終獎是收入重頭戲
    學歷構成中,擁有本科學歷者比例最高,佔79.3%;其次為碩士學歷,佔14.5%;博士學歷居於第三位,佔6.2%;本科及以下學歷比例為0。入職年限構成中,工作3-5年的受訪者比例最高,佔25.5%;其次為入職6-10年,佔23.8%;再次為入職1年以下,佔19.6%;10年以上佔16.1%;1到2年的佔14.9%。
  • 金融圈的顏值經濟:分析師越漂亮,推薦的股票越靠譜?
    此外,外表更有吸引力的分析師給出的股票建議從短期來看信息量更大,而長期則能給投資者帶來更高回報。該論文稱,這些更加美貌的分析師之所以會有更好的業績,部分原因是他們可以從公司管理層內部獲得信息。此外,這些分析師也能獲得更多的媒體曝光,和機構投資者有更好的聯繫,並且從僱主那裡獲得更多內部支持。
  • 光大證券一年跑了14位分析師
    今年已有14位分析師離職 公開信息顯示,胡雅麗2003年7月進入招商證券研發中心從事家電行業研究,2007年4月加盟中信證券研究部,曾帶領團隊連續9年獲得新財富家電行業第一名,並2016年時加盟光大證券研究所。
  • 杭州證券分析師跳樓自殺 疑因炒股虧錢壓力大
    而「資金太少」往往是很多證券分析師婉拒熟人委託炒股的藉口。  另一個版本:工作壓力過大,導致跳樓。有認識華欣本人的相關人士表示,作為方正證券的策略分析師,華欣需同時承擔資訊、策略和其他一些研究報告等,因為這個工作要有大量技術分析,同時又要面對市場一線的評價,平時工作壓力確實很大。「他性格好像比較要強,平時工作對自己要求也很高,是不是會因此而想不開。」一位華欣的同事說。
  • 證券分析師那麼厲害,他們為什麼不辭職去炒股?是不是紙上談兵?
    文/秦印做證券分析的工作確實讓人覺得高大上,給人一種指點江山的感覺,但這份工作又容易引起很多誤會和質疑。比如很多人就有這個疑問,那些證券分析師分析的頭頭是道,既然看得這麼準,為什麼他們不辭職自己去炒股呢?我們從以下幾點來分析這個事情。
  • 考過證券一般從業,再升級考投顧還是分析師?
    其實,選擇倒是有很多,但綜合來看,投顧和分析師是目前來說「性價比」比較高的。而且,也是將來容易就業的。所以,也就不奇怪為何有那麼多考生願意挑戰這兩個科目了,相信大家的選擇!現在就一起來看看證券投資顧問和證券分析師兩個考試崗位和工作內容有什麼區別吧!投資顧問和分析師在協會的註冊是兩類執照。
  • 揭秘機構「薦股術」:偽裝美女微信聊股票
    而在她的旁邊,同事趙星(化名)每天都用3個美女頭像微信帳號添加客戶聊天薦股。不少投資者反映經常接到這樣的薦股電話,這些薦股機構靠譜嗎?他們的股票是怎麼選出來的?他們的操作是否合法?帶著這些問題,新京報經濟調查組的記者7月下旬通過應聘的方式進入位於北京化信大廈A座4層的巨豐投顧第五事業部,並以業務員等身份參與該公司電話銷售、微信營銷、股票諮詢等工作。
  • 一位證券分析師在多次踩雷後,決定改行去幹審計了
    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技能,就是依據預測編制未來幾年的模擬財務報表。這,就是證券分析行業的精髓,根據未來幾年的預測每股收益,乘以選定的市盈率,得出未來幾年的預測股價,再對比目前股價,根據差距的大小,給出「推薦買入」、「強烈推薦買入」的結論,「賣出」結論是不會發的,至於為什麼,大家也不知道,可能是慣例吧。
  • 揭秘分析師行業潛規則:看評級至少打八折
    他向理財一周報記者坦言:「說白了就是薦股,但我們的推薦很多時候是基於技術面與明朗的基本面,很少能拿到一手資料。我們的獎金與顧客獲取利潤的幅度有著直接的關係。」也因此,有不少分析師通過上電視、寫文章等方式,強烈推薦其此前推薦給大客戶的股票,以此達到股價上漲的目的。
  • 不靠譜的股票分析師(雙語)
    每年的這個時候,股票經紀往往都會列出他們作為新年推薦的優選股。   'These are the stocks to own in 2011,' they'll say. 'They're the ones our analysts recommend most strongly right now.'
  • 如果證券分析師真的那麼厲害,為什麼不自己做投資?
    因為,證券法規定證券分析師不能自己購買股票。普一下法:證券法第七十三條 禁止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和非法獲取內幕信息的人利用內幕信息從事證券交易活動。所以,按規定來說從業人員是不可以參加炒股的,你要麼放棄證券分析師崗位,回家全職炒股,要麼你就老老實實做你的證券分析師。那你可能說,可以辭職呀,全職自己炒股。如果自己做的話,賺的更多且更自由,為什麼不呢?這就涉及一個經典問題:「是挖黃金還是賣鏟子呢?」
  • 券商分析師曝潛規則:基金想聽啥,我們就講啥
    本期「財偵局」,華西都市報記者通過對券商分析師的採訪以及對近年來出現的爭議研報的剖析,為讀者揭開券商分析師職業的尷尬。    講述  一位券商分析師的無奈:  「每周工作60個小時,還被評為最不靠譜」  有一段時間,就職於某家中等券商的分析師林文(化名)心情特別不好。
  • 主持人被罰1個億 利用微博博客公開評價推薦股票
    主持人被罰1個億 利用微博博客公開評價推薦股票 證監會公布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廖英強利用其知名證券節目主持人的影響力,在其微博、博客上公開評價、推薦股票,在推薦前使用其控制的帳戶組買入相關股票,並在薦股後的下午或次日集中賣出。
  • 證券投資分析師證好考嗎?滿足兩個條件即可,很多人都符合要求
    正是因為以上的這些原因,也導致了證券投資分析師成為最熱門的,也最受歡迎的一個職業。很多人都想成為證券投資分析師,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入手,怎樣去做。接下來就和大家簡單的聊聊證券分析師,如何才能成為證券投資分析師,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 分析師年產17萬份研報含金量多少 又有多少是忽悠的?
    推薦的股票屢屢打臉,甚至還積極推薦問題公司,在江湖上留下一個敗筆。一年17萬份研報近十年來,市場上研報的數量大幅增長。2008年至2017年,研報年產量由5.9萬份一路攀升至16.4萬份。2018年以來,平均每天研報發布數量為467份,較十年前數量將近翻了一番。
  • 證券公司開戶哪個好 推薦3大中國證券公司
    要想進入股票市場炒股賺錢,那就得要到證券公司開通屬於自己的股票帳號,這才是炒股的第一步。然而,目前我國證券公司有很多,面對眾多證券公司證券公司開戶哪個好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推薦3大中國證券公司,一起來了解一下。
  • 幫考網:上班族人群還能好好備考證券分析師考試嗎?
    證券分析師勝任能力資格考試即證券分析師考試,屬於改革後證券從業資格考試中的專項考試類別。從考試難度上來講,是非常大的。我們知道,如果要想成為一名證券分析師,那麼必須就要通過證券分析師考試。從考試的特性來看,證券分析師考試屬於證券專項考試,主要面向的是已經在證券行業工作想要得到更好的職業發展的人員考取的證書資格考試。從前面我們對證券行業人員的職業發展前景分析來看,證券人員屬於高薪群體,俗話說有付出才有收貨,高薪的背後肯定與他們付出的努力是不可分離的,至少他們的工作強度肯定要比一般的人員要大,換句話說他們應該比大多數的人員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