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I財經社 馮圓圓
編輯 | 鹿鳴
本文由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在牛市的加持之下,追逐股市熱點的,除了瘋狂的股民,還有以薦股為生的券商研究員。
進入7月,股市迎來了久違的3000點,三大股指集體高開,上證綜指連續衝破3200點和3300點兩大關口。
大盤的「驚豔」表現,瞬間點爆了資本及萬千股民的熱情。在暴漲情緒的渲染之下,無數散戶開始紛紛入場,股民的熱情使得多家券商交易app出現了宕機、延遲或卡頓的情況。
「忙碌」可以恰如其分地詮釋研究員當下的狀態。
研究員不同於證券公司營業大廳的投資經理,研究員所服務的是機構投資者。稱呼上雖然名曰「研究員」,但身上卻又被賦予了太重的銷售屬性。
對於研究員來說,研究並不是成果,而是基石;相反,將其所研究的「成果」銷售出去,才是其工作的最終成果,也就是所謂的向機構投資者「薦股」。
「如果每天工作10個小時就是滿足」
在採訪開始之前,杜若和清河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約而同地向AI財經社提出了相同的問題——採訪大概需要要多久,而「忙」則是杜若和清河共同的答案。
從正式入職到現在,清河從事研究員的工作已經兩年了。事實上,忙碌是身為券商研究員的正常節奏。
「券商研究員的忙碌其實是分時段的,一般最忙的時候當屬每年的3、4月份,因為3、4月份是上市公司年報發布的時候。」 清河對AI財經社表示,「而最近因為行情比較好,市場的關注度起來了,對應的工作量也就增加了。一邊要滿足客戶所提出的需求,一邊還要撰寫自己的報告,所以這幾天也是挺忙的。」
而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杜若的身上。入行已經3年的杜若,不再是當初什麼都做的小弟,如今的他已然是個手下擁有3名下屬的領導。
杜若所帶的研究員團隊,主要服務的是機構投資者,而這些機構投資者往往是實力雄厚的大企業,一般機構的交易規模都是100億元以上的。
「我現在的工作狀態就是白天常規的工作時間給客戶做路演,對接客戶的需求。晚上下班之後,回到家再繼續撰寫研究報告、或者自我充電,因為研究員是個不斷輸出的工作,不然沒法向客戶推薦股票。」杜若對AI財經社表示,「事實上,只有3成的時間在研究、寫報告,剩下的時間都在與客戶打交道。」
杜若補充道,「我已經放棄私人時間了,如果每天可以只做研究的話,工作10個小時,已經很滿足了」。
不過,相比於「狂熱」的股民,機構投資者的熱情程度似乎並沒有展現出較大的「波動」。清河表示,「權益市場整體的活躍度一直是比較高的。現在,疫情的影響正在逐漸散去,疊加市場的流動性處於較為寬鬆的狀態,對於機構投資者而言,此時的他們信心更足。因此,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說,更多的會在板塊選擇上有一些考量和調整。」
清河表示,「最近市場行情好了以後,很多客戶便會過來諮詢,因此也需要做出相應的解答、服務還有路演。」
準確率60%已經很優秀了
「忽如一夜春風來」的行情,使得市場一片欣欣向榮,研究員薦股的工作似乎也變得好做起來,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
牛市,並沒有讓杜若如釋重負,反而為其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事實上,現在壓力更大了,行情好了,要多賺錢。」杜若表示,「這和疫情期間的焦慮不同,那個時候的焦慮是因為沒有收入。疫情期間因為隔離的限制,我沒辦法見客戶、沒辦法路演、調研。」
理論上,研究員是一個多勞多得的職業,幹的越多,得到的收入就越多。但是,隨著競爭的日趨激烈,相似的研究成果使得研究員勞動的性價比開始下滑。努力工作,卻得不到與之匹配的回報,進而導致研究員不得不更加努力的工作。如此一來,仿佛進入了一個無解的「死循環」之中。
對此,杜若亦是倍感無奈和焦慮,「我們這行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市場上不止我們一家賣方,還有很多競爭對手,而且越來越多。友商每天做了什麼,我們是看得到的,完全不敢停下來。」
據東方財富發布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共有88家券商,合計4144位分析師,累計發布了167594份研報,共覆蓋了2309家A股上市公司。
一年近17萬份研報,平均每家券商年產近2000份。但是,券商的研究團隊並不是一個規模龐大的隊伍,一支7到8人的隊伍在研究團隊中已屬於規模較大的一類,而大多數團隊還是保持在4到5人,甚至更少。
研究員這個職位誕生之初,就是為了爭搶機構投資者在巨額交易之後而產生的體量可觀的佣金收入。因此,行情越好,越會「奮發圖強」。杜若對AI財經社表示,「因為行情好,成交量高,客戶付的佣金也會多,那我們對應的收入也會增加。」
除了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客戶亦是杜若壓力的另一大來源。
「如今的客戶變得越來越挑剔,客戶的需求就是你要解決所有的事情。」杜若表示,「客戶就是要你給出什麼時候能漲、漲多少、什麼時候賣,錯了客戶就會覺得你做的不好,能力不行,專業不足。」
但是精準的預測未來,本身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杜若補充說,「沒有人可以做到100%的預測,80%都很難。事實上,如果準確率能夠達到60%已經非常優秀了」。
事實上,券商研究所和研究員的實力體現,很大程度在於其每年獲取的基金分倉佣金收入及排名情況,並且一定程度呈正相關的關係。
「由於沒辦法精準預測,所以出現虧損也正常。因此機構投資者通常需要分散風險,也因此出現一家機構的佣金,甚至多達十幾家券商在同時瓜分的現象。」對於其中激烈的競爭,杜若解釋說,「如果年換手五次的話,機構投資者10億元的交易規模大概能產生400萬的交易佣金,而這400萬的交易佣金可能會有十幾家券商在分。」
杜若繼續說,「在這個牛市的行情下,如果一隻公司的股票,友商推薦了,而且後續股票市場表現優異,但是你沒有推薦,這種情況對於自己、對於公司都是不利的。一方面,在行業中的權威度就會受到影響甚至是懷疑,另一方面自己的成績和派點也被友商賺走。」
「不敢推薦親朋好友炒股」
股市,似乎真的有一種讓人為之瘋狂的魔力,追逐熱點似乎是股民的本能,每一個參與者都會想盡辦法去挖掘更多的可能性。
從事審計工作的瀟瀟對AI財經社表示,「每年過年都會被親戚追問,哪只股票可以買,或者這家公司值不值得買,因為他們覺得我能看見企業的帳本。」
而在如今的大牛市之下,作為從事薦股工作的杜若和清河也遇到了同樣情況——身邊不乏親朋好友向其尋求「薦股服務」。
杜若表示,「最近身邊確實會有親戚、朋友找我推薦股票,但是我不喜歡給他們推薦。」
「我們推薦股票是按照行業的基本面去推薦的,一家公司每年能漲個20%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 杜若解釋道,「但是親戚、朋友希望的是,我推薦的股票可以漲到50%甚至一倍,然後他們出手爆賺。」
「我做不到啊。」杜若無奈的說,「普通人喜歡莊股,就是那種漲得快的。而我們一般推薦的股都是緩慢成長的股票,慢慢的漲。而對於這類公司的股票,普通人往往一有波動就受不了了。」
而同樣身為研究員的清河也表示,「最近身邊有不少親戚、朋友找我,讓我給他們推薦比較好的股票。」
有趣的是,在面對親朋好友所要求的「薦股服務」時,杜若和清河都不約而同向他們建議了基金,而二者給出的理由又再一次驚人的相似。
「對於普通的股民來說,想要從股市中長期穩定地獲得盈利是不太可能的,何時進、何時出對於普通人來說太難了。」杜若解釋道,「我們天天研究都不能給出確定的答案,『翻車』更是家常便飯。」
而對此,清河亦做出了相同的解釋「基金對於普通股民來說其實更為友好一些,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研究,而且收益相對穩定。」
(杜若、清河、瀟瀟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