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月」為我國傳統曆法夏曆中的五月,日本一直沿用至今。在杜鵑花中,有一品種叫「皋月杜鵑」,原產地在日本,近年來被我國引進栽培,是杜鵑科杜鵑屬半常綠灌木,屬於夏鵑中的一種。
每年5~6月份,是皋月杜鵑花開的季節,皋月杜鵑品種多樣,花色豔麗豐富,一到花期,繁花滿樹,非常壯觀。作為中小品觀花盆景,皋月杜鵑類樹種的創作方式多樣,且頗受盆友們的喜愛。
素材分析:今天集匠坊要和大家分享的這件皋月杜鵑,也是一件附石的小品盆景。盆友入手於4月份,顯然已經很久沒有悉心的打理,盆景附石的盆齡已有20餘年。
初看此樹,各處的分枝雜亂伸長,沒有完整的分枝,即使是盆樹的正面也非常凌亂,樹形已經完全被四處橫生的小枝打亂。
不過瑕不掩瑜,雖然目前看起來略顯粗糙,但小品附石的質感還是非常令人心動,型格好的石頭比樹材還要難找,稍作整理,未來成型後,盆景的樹相自然不會太差。且經過歲月的洗禮,幹身也有了足夠的老度,與石頭已相融一體。
整個盆景的樹勢有點弱,幾根枝葉末端有些萎蔫的現象,清明前的那段時間氣溫雖然回暖,但氣候仍不穩定,入手之後沒有再做防護的措施,突然的降溫,讓部分新抽生的葉芽有些萎蔫的狀況,不過並不太嚴重,且氣候也開始逐漸穩定,約半個月左右的緩苗期過了之後,讓它多接觸接觸光照,很快就恢復過來了。
恢復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對盆樹進行整姿改作,同時為它換上新盆。由於之前的樹形過亂,在對皋月杜鵑做了最低限度的修剪,將雜亂的枝條剪除後重新布線整枝, 盆樹附石的形態有了明顯的改善。
修剪時間:皋月杜鵑的生長習性和一般的杜鵑不同,是先長出葉片,而後再有花苞,正常情況下,已成型的盆景當年要賞花,4~5月份修剪會影響花期觀賞效果。故宜在花後再做修剪,但花後修剪的時間節點,最遲建議在6月中上旬,過遲影響花芽分化,無法形成花苞,從而影響來年的欣賞。
這株素材的樹勢並不太好,開花會讓盆景消耗過多的養分,整姿、造型、保樹勢,是目前的重心方向,有舍才有得,養好了以後年年有花可賞,不必急於眼前的短暫美好。
動根先減少葉量:修剪的目的,除了整姿換盆的同時,減少葉量是其中的重點。在對皋月杜鵑換盆的時候,如果僅做根系的修剪而沒減少葉量,後續的根系吸水量無法支撐葉面水分的蒸發量,勢必影響植株的健康,容易產生掉葉、失枝的風險。
刷除苔蘚:原樹主已經很久沒動過盆土了,苔蘚從盆面到根腳,甚至幹身都已經開始附著。苔蘚過多,雖然看起來更具有年代感,但對盆土的排水性透氣性,以及根幹都會有影響。長期下去,盆面積水,盆景的健康程度會受到很大的威脅,甚至引發爛根。
上部的作業都完成後,接下來就可以開始翻盆了,換上新的介質,改善盆景的生長環境。
小品皋月杜鵑原先的盆器較小,脫盆的難度並不高。盆景已有足夠的年份,樹石附著的很 牢。如果是附石一兩年左右的盆景,在脫盆的時候需要注意避免樹石分離,要更加謹慎一些。
上面是脫盆之後的根系狀態,我們可以看出,這株皋月杜鵑的根須已經開始在盆壁內纏繞,盆底的濾網已經被根須佔滿,幾乎看不到什麼土壤了。需要將盆樹的根系做修剪後重新上盆,修根的時候,將底部的根系剪除外,需要考慮未來的盆器造型與根張的分布。
栽培介質:皋月杜鵑喜微酸性土壤,換盆時可用保水透氣性好的赤玉土或鹿沼土作為栽培的介質,盆面加上水苔,可以兼顧到保水性與透氣性。
造型思路與構圖
與大中品盆景寫實的表達方式不同,小品盆景在造型的時候,需要注重於寫意的形式表現手法。
盆景小,無法像大中品盆景那樣面面俱到,扭轉依附在石頭上的主幹與基部兩三根露出土表的主根已經能將附著於巖石的動勢與附石意境表達。
如果這件皋月杜鵑小品是要做作稍大一些的中品盆景,那麼對於根部的培養就還未到達理想的粗度。可能還需要藉助蓄養根基萌發的新芽,培養犧牲枝來育粗根,或是利用靠接等方式做補根。同時還要考慮培育三級枝等等,所耗費的心思要多許多。也正因為這是小品盆景,寥寥數筆,即可將根張概括表達。
盆器和構圖分析:原先的素燒鬥圓盆色調沉穩,下小上大的器型也能較好地襯託出盆景的氣質,但空間較小且未來的造型變化不大。給盆樹換了一個長方形的四足長方盆後,未來的創作空間也許會更大。
目前盆景預留下的枝條布局,未來會作為主要的培育方向。讓整個小品呈大樹式延展,前後的主要枝託布局也比較清晰:一級枝向前右方伸展而後稍稍上揚,右側枝條密集,將其作為前景枝利用,上方迴旋向左前方伸展;左下方二級枝,繞過從後方起勢,繞過樹身作向前延伸,作為背景枝的同時,彌補了左側附石處的空白。
改作之後的皋月杜鵑,樹形端莊穩重,樹石相生,有藏有露。得益於小品,也受限於小品,素材在不考慮未來做成中品,而立險意的情況下,整個小品盆景的雛形基本上已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