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桉樹喝乾蓄水站?
村委會的工作人員帶記者看蓄水池,池裡的水差不多乾涸了。廣州日報記者邵權達攝
■白雲區東北部山區3萬村民飲水難
■村民懷疑與企業、供水和生態都有關
位於廣州市鍾落潭鎮東北部山區的7個村(居委會),因為受山區地理環境條件限制,3萬多村民只能飲用山澗水和井水,水量不足,水質也不高。這些村莊為何會用水難?近日,記者深入這些偏遠村莊展開調查。
記者了解到,位於白雲區鍾落潭東北部山區片良沙路兩側的光明村、沙田村、金盆村、陳洞村、茅崗村、華坑村和沙田社區共6條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都存在用水問題。
光明村:山上蓄水站已近乾涸
光明村位於廣州市白雲區鍾落潭鎮良沙路邊,面積約4.5平方公裡,是鍾落潭鎮最偏遠的一個村莊。
4月27日下午,記者來到光明村。在村民宋大叔家的廚房裡,記者看到三四桶桶裝水,「這些是平日家裡的飲用水,洗澡、洗衣服則用井水。」隨後,宋大叔帶記者來到他家一口深8米的水井旁,介紹說,這些井水,村民不敢飲用,因為水質達不到飲用標準。
早在2002年,光明村已自籌300萬元在山上修建了水站,蓄水池300立方米,主要用於收集山泉水。不過,宋先生帶記者來到水站時,露天蓄水池已長滿雜草,只有一條涓涓細流匯入一汪渾濁的死水。「10多年前,蓄水池總是滿的,後來水越來越少了。」宋先生說。
水站失去了功效,前幾年,光明村只有打了一口88米的深水井,一個水泵24小時不間斷地抽水,注入200立方米大小的水池,「只夠供全村1/3人口的用水。」宋先生表示,不少村民乾脆自己挖井,或購買桶裝水。
沙田村:雨天水塔水時黑時黃
沙田村位於良沙路邊,距離鍾落潭鎮14公裡。記者了解到,村裡在帽峰山上建了水塔,將山泉水通過管道輸送到各家各戶,村民吃水只能依靠水塔和水井。
4月27日下午,記者來到村委會對面的一個小餐館,該店店員表示,趕上高峰期,水壓就不夠了,樓上用水很困難。
在良沙路旁的一個農家樂,老闆徐先生說,用水是個大問題,「下雨天,水管裡的水有時候發黑,有時候發黃。水塔積累了不少樹葉、淤泥等垃圾,嚴重影響了水質」。
對於深井水,村民王姨多了一層顧慮,她覺得,現在家家戶戶都有化糞池,地下水極可能已經被汙染。
該村負責人表示,村民吃水要靠天。「一到每年的乾旱季節,用水就成了全村的大難題。」2011年該村通過景泰街對口幫扶,投入20萬元挖了深水井,當時能基本滿足村民正常用水,但數年過去了,現已難以滿足需求。
■水去哪兒了
企業激增與村民「爭水」?
光明村村委宋先生表示,村民飲水難是由多個原因造成的。首先是人口不斷集聚與企業不斷增加,用水供求關係緊張。宋先生表示,剛開始建設蓄水水站時,全村只有1600多人、10多家企業,水站的供水量足夠群眾的飲用。目前,光明村的常住人口有7000多人,工廠企業有70多家,每人每天需用水約0.12噸,水站的蓄水量已難以滿足群眾的飲用需求。
「霸道」桉樹吸走山泉水?
光明村山上的蓄水水站為何會幹涸?宋先生表示,可能是雨水少了;此外,2006年,由於松材線蟲的危害,原本漫山遍野的松樹全部被改種為生態桉樹。據宋先生觀察,此後山泉水越來越少。「桉樹吸水能力特別強,我們懷疑是這些桉樹把水吸走了,現在幾個山泉眼出水越來越少了。」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並無科學數據證明桉樹影響山林蓄水。有專家指出,桉樹總的用水量可能會比其他樹種多一點,但由於桉樹分布在雨量充足的地區,並不會構成危機。不過,在質疑聲下,近年來,廣東、廣西、福建等多地政府下達「禁桉令」。2004年,廣東省佛山市率先實施「禁桉」政策,隨後,廣東21個省轄市陸續跟進;2012年,廣東提出用4年時間,改造布局不合理的速生林1000萬畝。
有市政供水管 未投入使用?
記者從白雲區相關部門了解到,過去受山區地理、地勢條件所限,良沙路上沒有供水主幹管。去年,鍾落潭鎮37條行政村二次改水工程鋪開,此次工程沿良沙路新建一條長2920米的供水主管,考慮水源會取自穗雲水廠的市政供水主幹管,目前暫未投入使用,一旦接通市政自來水水源後,即可使用。
北部水廠建成後有望解決
記者了解到,目前,這一民生難題已經得到了廣州市、白雲區相關部門的重視。廣州市人大相關負責人提出,由市發改委牽頭了解清楚情況,通過市、區、鎮、村民和企業共同籌資,研究分步分段地解決好鍾落潭鎮山區3萬多群眾的飲水難問題。
白雲區回應稱,目前鍾落潭鎮約40萬常住人口,日常生產、生活用水由鍾落潭水廠、竹料自來水公司、穗雲自來水有限公司供應,但因供水能力不足,已產生供需矛盾。其中,受地理環境條件所限,山區暫未用上市政自來水。
市水務局表示,目前市水投集團正推進北部水廠建設,到明年底一期工程完成後,將有60萬噸/天的供水規模,有望解決白雲區片區供水不足的問題。同時,由於市政自來水管網鋪設是經營性行為,涉及自來水公司是否投資的問題,在推進上可能會面臨困難。
對此,廣州市人大相關負責人曾表示:「一個是經營性問題,一個是民生問題,這兩個問題交集在一起,那要不要解決呢?難道就看著這些村民喝不上自來水嗎?」該負責人希望政府相關部門要多想辦法,「資金的問題,能不能市、區、鎮、村民、企業一起來集資,應該是有辦法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