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亞細亞後,曾經在亞細亞售後服務體系中鞠躬盡瘁的茹廣資感到解脫了。
看山、見水,不負美景。這是他離開亞細亞後的生活。
從這個角度來說,「野太陽」的光芒,在如今67歲的他身上,是另一種照耀。
文/河南商報記者 楊桂芳
圖/河南商報影像產品採輯部
A. 原亞細亞商場售後服務公司經理 茹廣資
回望「江湖」
亞細亞商場少兒手風琴表演
從1997年離開亞細亞後,茹廣資再也沒有踏進商業門檻半步。在這之間,曾有不少朋友力邀他重回商業圈,他都拒絕了。
「已經退出江湖很多年,」這是他見到河南商報記者時說的第一句話,「離開厭倦的江湖,唯有美景不負我」。
將之前的過往種種歸為「江湖」,可見過往帶給他幾多疲憊。
從1988年10月進入到亞細亞,到1997年離開,整整9年時間,他將最好的時光給了亞細亞,這段時光也是野太陽從光芒耀眼到驟然沉沒的時刻。
茹廣資清晰記得自己在亞細亞商場內最後一次見到王遂舟的時刻。據他回憶,當時自己和員工們已經很難見到王遂舟,有一天朋友用BP機呼叫他,說王遂舟在鄭州亞細亞商場,茹廣資騎自行車奔到那裡,當時已經有七八個人等著見王遂舟,自己等了會兒才擠了進去。
1997年3月,王遂舟召集亞細亞部分高層幹部,正式宣布辭職。這一年,亞細亞快速閉店,成都新時代仟村百貨、開封、濮陽分店相繼停業,廣州仟村百貨、上海仟村百貨也在這一年相繼停業。
在1998年,鄭州亞細亞集團首度對外宣布總負債6.15億元,資產負債率168%。
幾經掙扎後,亞細亞經過破產、債券轉賣等折騰數年,陷入「被拆」風波。
這樣來看,「江湖」二字,不足以描述亞細亞人青春交織的日子,也不足以概述亞細亞殘陽如血的結局。
投名狀
亞細亞場慶全景
但22年後的今天,亞細亞人再次相聚了。在亞細亞30周年聚會上,茹廣資的名字被寫進了籌備組名單中。
聚會上亞細亞人見到他,依然親切的稱呼他「茹老師」。
很少見到一家企業,在消失20多年後,還可以一呼百應。亞細亞例外。
很少有一家企業,在員工各奔天涯,甚至人到中年之後,還將之作為精神家園。亞細亞是。
「對大家來說,亞細亞培養過你,造就過你,同時也傷害過你。」離開亞細亞20多年後,茹廣資這樣形容亞細亞人對亞細亞的情感。當回憶時,他提高了聲調,一字一頓的向河南商報記者講述這種情感。
他回憶亞細亞時,聲音低沉,微微帶著一絲傷感,更多的是帶著一種緣來緣散的灑脫。
「過去的就過去了,那是一段歷史,」他說。
他向記者講述自己進入亞細亞時,用「感動」來形容這次求職經歷。
他回憶說:當時王遂舟面試我,問我「為何選擇亞細亞」。我說商業效益好,想在商場上趕個好效益。
「結果他很詫異地說,『你這麼直接。好好好,直接了好』。」茹廣資回憶,王遂舟一連說了三個「好」。
由於當時就業講究組織分配,在工廠裡為了幹一個好工種都要費盡心思。沒想到在亞細亞,講究你喜歡幹啥就好好幹啥,給予求職者極大的自由權。
「王總(王遂舟)問我說你想幹啥?我說你讓我幹啥我幹啥。他說我這裡百廢待興,啥都得有人幹,我讓你挑。你挑你最喜歡的工作,喜歡才能幹得好。」在回憶當初第一次對話時,茹廣資很是感慨。
他說:「他這句話讓我很感動,我們這一代人想的就是幹個好工種就是幸福,亞細亞這地方竟然讓你挑,太意外了。」
面試結束,還有筆試。
茹廣資的投名狀是在白紙上寫一下車輛出入管理規定,曾經做過廠長辦公室主任的他對此輕車熟路,並成為了亞細亞商場管理部副主任,相對於亞細亞商品部,管理部屬於「機關」。
一直到後來,茹廣資都在售後體系工作,先後擔任亞細亞商場顧客關係部主任、亞細亞售後服務公司經理。
在商貿業歷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的「亞細亞微笑」服務和開創的「商品包退還」售後服務體系,就此開啟。
王遂舟的名字被廣播批評一周
升場旗
進入亞細亞的茹廣資,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也隨之而來。商場員工的著裝、站姿、服務等是否做到位,都有著嚴格的量化考核指標。
在回憶時,茹廣資舉了一個例子。
有一次檢查時,發現有一位員工在工作時間「坐櫃」,按照規定,發現一次罰款10元錢(當時亞細亞普通營業員月薪大約60元)。
在記錄下他的工號後,小夥子牴觸情緒很大。沒想到3分鐘後再回來檢查,小夥子又「坐櫃」。
「按照規定,一個月被記3次,就要被開除,」茹廣資說,小夥子下班後站在商場管理部門口不肯走。
這樣嚴格、堪稱苛刻規定,在制定之初曾經遭到茹廣資的反對,但反對無效,這樣的規定成為了亞細亞服務中的基本條款。
也正是這樣的條款,讓亞細亞的服務員相比周邊幾大商場同行業而言,更加「愛幹活」。因為她們特別希望顧客進入讓自己忙起來,即使不忙,自己也會擦桌子、玻璃、擺放東西等讓自己忙活起來。
「檢查」員工,這項工作不是一個招人待見的活兒。茹廣資就曾經發現,亞細亞的廁所門上自己上了「被罵」的「光榮榜」。
「上榜」的內容是「戴眼鏡的胖子是個大壞蛋」,並指名道姓。
但廁所是亞細亞為員工保留的、解壓和發洩的唯一地方,被稱之為「廁所文化」。
令茹廣資記憶最深刻的是,因為亞細亞每天早上八點半開門,按規定員工要在商場開門前進入商場。而那時沒有現在上班打卡這類的東西,商場管理部就每天一早站在商場門口「逮」裝作顧客進入商場的員工。
「有一次王總(王遂舟)來晚了,被我們部門員工看到,」茹廣資說,按規定逮到一次就要廣播通報批評。
廣播處罰名單拿到茹廣資那裡,茹廣資看到王遂舟的名字,特意在旁邊批字:廣播一周。
亞細亞有個「賠錢公司」
茹廣資提到,自己在售後服務體系做了很多年,亞細亞是第一個提出「不滿意退換貨」的商場。他尤其怕辦公室門響,因為顧客怒氣衝衝的進來火都撒在他頭上,有的則一腳把辦公室門踹開。
即使如此,無論對方說得多難聽,售後服務還要彎著腰確保處理得讓顧客滿意。
為此,茹廣資養成了碰到難纏的事兒就下意識摳自己手指頭的習慣,就是為了提醒自己「顧客是上帝」。
到現在20多年過去,茹廣資的右手食指的關節上還有一層厚厚的皮炎凸起皮膚表面。
能讓顧客滿意到什麼程度?茹廣資舉例說,如果是換貨、修理物品,售後服務團隊有9輛車可以調度,把貨品送到顧客家裡。
當時河南日報以《亞細亞有個「賠錢公司」》為題,梳理了亞細亞在1993年時前五個月投訴接待的案例,共計175件,圓滿解決170件,正在解決的有5件。
當時採訪茹廣資時,他這樣講道:鄭州商戰之初是商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競爭,以後出現巨獎銷售競爭,如今亞細亞要進行第三種競爭,即售後服務競爭。
當時的亞細亞商場常務副總經理韓梅則評價說,雖然售後服務公司是賠錢公司,但這個賠與企業銷售的賺有著必然聯繫。
「顧客是上帝」,亞細亞革了當時傳統商業和消費者之間地位不平等的命。
這之間,茹廣資所在的商場管理部曾摘得省、市、全國多個獎項,茹廣資本人曾在1995年獲得了中國質量協會頒發的、當年河南省唯一的「為用戶服務先進工作者」。
榮光是需要心血餵食的。
1996年前後,或是出於疲憊,或是感受到亞細亞的危機,或是兼而有之,茹廣資在1997年離開亞細亞。
之後,他再也不願推開商業服務行業的大門。
22年後再相見
22年後,亞細亞人再次相聚了。
回憶當年情景,往事歷歷在目。
散場後亞細亞人先是靠QQ、後來靠微信聯繫,並自由組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群。
「現在無論你走哪個城市,只要說是亞細亞人,在那個城市的亞細亞人就會接送陪同,哪怕之前未曾謀面(亞細亞輝煌時3.5萬名員工)。」茹廣資說,亞細亞不在了,但人還在。
這份情感難以想像為何如此無法割捨。
茹廣資特意做了一個小柜子,用於存放自己在亞細亞時代的物品(受訪者供圖)
茹廣資在2008年裝修房子時,特意做了一個小柜子,用於存放自己在亞細亞時代的物品,包括4張胸卡、一塊亞細亞手錶、亞細亞筆記本、亞細亞鐘錶、肩牌、胸章。
繁華過去,留給經歷者的無論是遺憾離場還是藉此打開另一扇窗,這個在時代印記中烙印最深的商業符號一直難以被忘記,並被追隨。
王遂舟說亞細亞人「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對於那些年過半百的亞細亞人而言,一切早已看淡。
茹廣資在離開亞細亞後,除了後來進入廣電系統5年時間外,就再也沒有接觸商業工作。他的人生目標走遍山川美景,不負大好河山。
「離開(亞細亞)時朋友說,你不再掙點錢?我覺得我想開了。我說我不是和錢有仇,但是沒有必要了。錢多,多花,錢少,少花。」茹廣資說,看淡之後,旅行中就會更在意風景,而不是介意幾等倉和軟硬臥的舒適度。
日出日落皆是美景,星星點點亦是良辰。
茹廣資對於亞細亞,更願意用「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來形容。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題外
在一次亞細亞人的小團體聚會上,茹廣資作為組織者寫了一個演講稿,下為演講內容節選:
20年來,一次次的思索,
一次次的和戰友們探討和友人交流,
為什麼在它(亞細亞)吞噬了我們無數的汗水、淚水乃至鮮血之後,
還將我們帶上亞細亞的緊箍咒,使我們今生不能掙脫。
20年後的今天,我和我的戰友驗證了,
儘管我們為它付出寶貴的生命、時間;
儘管它曾經無數次傷害過我們的精神以及肉體;
儘管在我們付出無數辛勤勞動之後,未能種瓜得瓜;
儘管我們在最需要它的時候,它驟然隕落,以至我們從此開始流浪,但我們依然難以忘懷。
戰友們,不管我們今天是成功人士,還是繼續流浪,我們都把它放在心中一個重要的位置;
當我看白巖松的書時,我找到了答案:在亞細亞的日子裡,我們痛並快樂著。
B. 御智商業地產總經理 王永君
在王永君紅色實木的文件櫃裡,放著兩頂存放20多年依然如新的帽子,白色基底沒有一點泛黃的痕跡,微微上翹的藍色帽簷,帽簷上方有一輪紅色的「野太陽」。
可見主人把它們保存得很好,並不經常示人。
這是亞細亞制服搭配的那款帽子,它曾經被電視、報紙、戶外等廣告屏上那個漂亮的亞細亞小姐形象地詮釋「制服也美麗」。
對於在亞細亞的身份,如今已是御智商業地產總經理的王永君很少對人提及。更多的是把藏在心裡,體現在知行上。
初入亞細亞
亞細亞儀仗隊入場
在而今的中原商貿業中,有不少商業精英有過在亞細亞的履歷。這也讓中原商貿業沒有因為亞細亞的黯然退場而出現人才斷層。
作為當年亞細亞開拓東北區域和北京區域商業的軍團成員,王永君在中原商業中一直推進商業地產運營模式的創新。
他在1992年底進入亞細亞,在3000多位報名者中最後一個報上名,並成為了挑選出來的70多名亞細亞高級經理班成員之一。
他們,將背負亞細亞野太陽光芒照耀全國的任務,南下北上、東開西拓,開拓以鄭州亞細亞為基底的商業帝國。
這一年,鄭州亞細亞商場的名聲達到輝煌巔峰,亞細亞的野心在中央電視臺錄製的長達6集的電視紀錄片《商戰》中可見端倪。
掌舵者王遂舟也被選為「第三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那一年,王遂舟30歲,剛打開亞細亞大門的王永君22歲。
年輕和激情,載著野太陽光芒和亞細亞「連鎖」之夢在燃燒。
徵戰東北
亞細亞升旗小姐
王永君的第一站是東北。
那是1993年,亞細亞股東由2家擴展到5家,並吹響了連鎖模式號角。
尤記得亞細亞選派「軍團」外派開拓時,員工紛紛選擇廣州、武漢等改革開放火熱深入的區域。
唯有當問及「誰願意去東北」時,許多人遲疑了。王永君毫不猶豫的說「我願意」。
彼時東北商業雖不如沿海蓬勃,也有著哈爾濱中央商城、秋林公司等商業巨頭。整體來說東北商業整體環境不錯。
亞細亞計劃開拓東北商業的消息刺激了該區域的物業持有者和運營者。
一位當地商業經營者驅車幾百裡找到在東北的亞細亞團隊,目的只有一個:把自己的商業掛上亞細亞的牌子。
這是當時亞細亞在外輸出的模式之一:對方的物業、亞細亞的牌子。
亞細亞的「金字招牌」讓不少商業體為之痴迷。這種高光時刻也讓每一位亞細亞人感到興奮,並拿出層出不窮的引客創意。
王永君在亞細亞有一個綽號,叫做「大轉盤」。
大轉盤天天轉,一轉轉個5000元。迄今,這種在商業中仍然沿用的「幸運大轉盤」活動,就是來自於王永君和其所在的市場策劃團隊。
他在後來去正在籌備中的北京亞細亞(仟村百貨)時,和團隊一起想出了許多顧客營銷活動。甚至連後來在百貨時代常見的免費巴士服務、店慶生日蛋糕活動等營銷服務、穀子堆、籬笆、麥垛場景營造等,都源自於其所在的團隊。
他曾經感嘆說,到現在這麼多年,鄭州的商業活動還沒有改變,沒有超越過亞細亞當時推出的活動範疇。
在他談論這些時,無法說是遺憾還是欣喜。至少,他特別期待商業的競爭在更加充分的基礎上,有更活躍、更驚豔的東西迸發出來。
對商業地產的執念
1994年5月9日《河南商報》上刊登的亞細亞商場開業五周年整版廣告
在追求「連鎖帝國」的路上,亞細亞最終沒有堅挺下來。
在1996年左右,鄭州新型商業興起,傳統商場日漸沒落。新一輪的商業爭灘來自於正弘、丹尼斯、金博大等新興力量。
亞細亞原本希望為自己拓荒、造血的「黃埔軍校」精英軍團,成為了新型商業體們爭相挖掘的對象。
1997年時,亞細亞的人才流失最為嚴重。王遂舟抱病辭職,亞細亞陷入無主狀態,員工們紛紛尋找新的機遇。
「當時許多人留戀不舍,可亞細亞無主,沒有核心,人心已亂,」王永君回憶說。
激情燃燒的歲月如此令人難忘,可人總要向前看。
王永君離開時,帶走了自己所做的原始營銷方案,這些方案摞起來足足有一米多高,並存放至今,二十多年來依然保存完好。
過往皆是財富,人生不因外部而陷入至暗時刻。
2003年前後,河南的商業地產發展中有過一段「賣掉再返租」的風潮,而最終因為後期運營不力,出現了開發商出售商鋪後的「撂荒」現象。
如何解決這一痛點?
2007年,王永君創業辦御智商業公司,做商業地產運營。與許多同類型公司只做前端或者後端不同,他選擇了一條最難的路。
王永君堅持從拿地到招租到運營要全鏈條策劃,他甚至延續了當初在亞細亞時做商業的作風:所有一切最終圍繞著經營目標,實現商業持續運營的狀態。
本心與執念,映射在他的行事作風中。
在其團隊運營的項目中有著周口萬順達、隆鼎國貿等類似的區域龍頭,迄今成功運作的商業地產項目已經累計三十多個,僅銷售、招商、運營的項目累計十幾個。
從創業至今,王永君講究穩紮穩打,不願涉及現代商業地產上「蛇吞象」等類似的案例。
亞細亞當初追逐營銷業績的比拼、「經營第一位」理念寫在了他和亞細亞人的血液中。
商業運營最終要圍繞著經營目標,永續繁華,這是一種執念。
亞細亞是一個繼承者
在商業中摸爬滾打的王永君,行事低調,待人接物有著難以去除的亞細亞「客人至上」的影子。
他特別喜歡老字號瑞蚨祥的品牌故事,尤其敬佩一代大商孟洛川的精神風範。
作為一個二十多年的商業老兵,他如何看待亞細亞,看待現代商業?
雖然在行業和媒體眼中,亞細亞和王遂舟本身,都被貫之以改革者的角色。在王永君眼中,從長期來看,亞細亞更是中國商業精髓的繼承者、拓展者。
王遂舟曾經這樣評價亞細亞:在當時只是一個挑頭者而已。
二人觀點不謀而合。
王永君舉例說,在上世紀30年代,香港的永安百貨、先施百貨等,這些由華僑創辦的商業品牌,已經把商品第一、營銷跟進、服務至上的理念做到面面俱到,那時候的商品之爭、價格之爭、服務之爭、理念之爭、環境之爭、廣告之爭都在各個維度體現得淋漓盡致,並已經有了商戰的味道。
「亞細亞和那個時代距離那麼多年,那時候已經可以找到許多超過亞細亞的地方、亞細亞發展上的影子。」他說,可能是在亞細亞那個時代,正處於這種對商業精髓追求斷檔的時候,亞細亞站在時代的角度,重新把這些商業精髓追求、挖掘出來。
中國的商業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發展至今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有著花團錦簇、各放異彩的過去,也曾在計劃經濟下,滿足過人民對物質生活的基本需求。
但不可否認的是,市場經濟為商貿業發展帶來了蓬勃的生命力。
亞細亞,就是這生命力中最先成長出來的力量。
即使散場,亞細亞作為時代的產物依然完成了時代賦予的使命。
追逐商業本質、圍繞經營目標而創造、試驗,這種執念已經跟隨著亞細亞人在中原商貿業中生根發芽,他們散發的力量看似無形,卻十分驚人。
本文為河南商報原創,著作權歸河南商報所有。
未經河南商報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河南商報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