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關注成功後可查看往期內容
3.轉載請註明出處
海安赴寧蒗支教教師群體,是由江蘇省海安市教師組成的赴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支教的優秀團隊,1988年8月至今,共計10批286人次接續支教。
1988年4月,海安縣與寧蒗縣達成教育合作協議,由海安抽調教師到寧蒗支教。32年來,一批批海安教師跨越8000多裡接續赴寧蒗教學,他們把寧蒗作為第二故鄉,篳路藍縷、艱苦奮鬥,把人生最燦爛的年華留在大山深處,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嚴謹求實的精神、開拓創新的教風、無私奉獻的愛心,開創了富有示範意義的「寧海模式」,形成了促進民族團結互助進步的「寧海效應」,累計為寧蒗培養合格初、高中畢業生2萬多名,大學、中專生1萬多名,中高考升學率在麗江市連續9年佔據首位,成為引領雲南省民族教育的一面旗幟。
艱苦創業,辦出邊疆人民滿意的教育
寧蒗地處滇西北橫斷山脈中部,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治理的特困縣。
治窮先治愚。1987年8月,時任寧蒗縣委書記的阿蘇大嶺來到海安等地考察,高質量的海安教育讓他眼前一亮。經協商,寧蒗決定整體引進海安教育機制,並面向海安群體引進教師辦一所學校。作為互惠條件,寧蒗每年支持海安部分急需木材。這就是當初的「木材換人才」計劃。
1988年,雲南寧蒗和江蘇海安兩地籤署教育協定,從兩地地名中各取一個字興辦「寧海中學」,至此,「群體引進、保持集中優勢、發揮整體效應」的「寧海模式」正式形成。當年8月,首批35名支教教師拖家帶口,從海安出發,經歷了輪船、火車、汽車,翻山越嶺,最終抵達寧蒗縣,行程8500多裡。
首批支教老師及家屬與時任雲南省委書記普朝柱合影。
寧海中學,這所名字充滿詩意的學校,當時還是縣城北郊一片稻田中的一幢未完工教學樓。教職工臨時住地沒有水,飲用水都靠趟溝越坎從數百米外一桶一桶抬回;寧蒗海拔高、沸點低,飯煮不熟,老師們常常以土豆充飢;語言不通,無法交流。一位年輕老師在日記中寫道:「抬頭是層層疊疊的山,低頭是泥濘一片。只想家,想家,可最終還是想到了此行的責任。」
相對於惡劣的生活條件,寧蒗學生的狀況更讓老師們難以接受。在開學初的摸底考試中,初二、初三4個班語文人均46分,數學22分,英語28分。初一新生的基礎還達不到海安四年級小學生的水平,不少人連四則混合運算都不會。
海安老師沒有氣餒,沒有退縮。他們滿腔熱忱地投入到全新的建設之中。首先從管理入手,制定出臺了嚴格的規章制度,推行年級組長管理制、教師崗位目標責任制、骨幹教師把關制,學校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起來。
第三輪高中教師合影1998-2001
只要心誠,石頭也能開出花來。1989年7月,寧海中學在第一次中考中放了「衛星」:兩個畢業班88名學生,22人考取昆明、麗江等地中專學校,26人考取縣內外重點高中。人均考分、升學率在寧蒗排第一,在麗江名列前茅。全縣語文、數學和政治學科的最高分都出在寧海中學。寧蒗全縣沸騰了,人們奔走相告:「海安老師真厲害!」
1993年,在寧蒗縣委縣政府的誠摯邀請下,從第二批支教開始,海安老師又接管了寧蒗民族中學高中部的教學工作。他們不負眾望,再創佳績,只一年便結束了學校在麗江地區高考升學率長期墊底的窘境,總錄取率由上一年的9.9%躍至41.3%,雄踞麗江地區10所完中榜首,彝族學生馬白華奪得麗江高考文科第一名。從1994年開始,寧蒗民族中學連續8年穩居麗江高考升學率首位,引起了雲南省教育界的關注。
2016年,海安與寧蒗兩地將教育合作推向深入,在寧蒗民族中學創建「海安班」,由海安遴選優秀教師任教,班級實行獨立管理。2019年,第一屆「海安班」畢業,包攬麗江市理科高考前四名,班級均分605.4分,名列麗江第一,寧蒗縣委、縣政府為此專門發來喜報。2020年高考,「海安班」再創佳績,全班44人參加考試,1人成績超過700分,29人成績超過600分,全班平均分達616.6分,一本上線率達98%。
海安班學生在上課
在一批又一批海安老師的接力奮鬥下,寧蒗從一個教育弱縣一躍成為麗江地區乃至雲南省的教育強縣,跨入全國民族教育先進縣行列。2019年3月,被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認定為「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
《江蘇教育報》2019年9月25號頭版頭條報導海安老師的支教故事
以德育人,培育合格有為的時代新人
給別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這是每一位海安老師的座右銘。他們來自海安的不同學校,專長不同,年齡不同,教學水平也有差異。來到寧蒗後,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爭當學科骨幹。課餘時間,他們常常自發聚集在一起,交流備課心得,探索教學教改模式,創新教法學法,開展課題研究。
海安支教教師在教研活動上交流
在推行素質教育上,海安老師更是絞盡腦汁、想盡辦法。他們組織開展演講比賽、辯論賽,培養學生表達能力,提升自信心;堅持天天跑操,增強學生體質和競爭精神;成立公益社團,培養學生愛心和責任心。
為了培養永遠不走的「海安老師」,海安老師將「輸血」變為「造血」,啟動「青藍工程」:海安老師與本地老師對口結成幫扶小組,指導他們寫教案、備課,提升業務水平。如今,「青藍工程」已為寧蒗培養出350多位優秀教師,他們成為當地基礎教育的骨幹力量。
不唯分數論,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是海安老師長期堅持的目標。在教學之餘,他們更為關心每一個學生的身心健康,關愛他們勝過疼愛自己的孩子。
支教教師進行家訪
1990年,當地學生楊才華轉入寧海中學,不但成績墊底,還不守紀律,是差生的「頭領」。海安教師凌開明對他不離不棄,展開滴水穿石的引導,發動學習好的同學成立幫扶小組,請任課老師幫他補課,並多次與楊才華家人交流,營造教育合力。到了高三,楊才華已變成了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如今,楊才華已是寧蒗縣信訪局局長。提起海安老師,他總說:「是他們改變了我們的命運。」現在,寧蒗縣公務員和事業編人員共有7000多人,近一半是海安老師的學生。
支教老師蔣柏森和學生們在一起
32年來,海安老師為寧蒗培養合格的初、高中畢業生2萬多名,大學、中專生1萬多名,為建設涼山地區最美彝鄉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教育脫貧,喚起拼搏進取的精氣神
教育扶貧承載著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歷史使命。在海安老師的培養下,一批批飛出大山的「金鳳凰」讓寧蒗人民漸漸認識到,讀書改變命運,知識成就未來。
寧蒗縣不少孩子因貧失學,海安老師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課堂裡一個也不能少,這是每位海安老師的心願。32年來,他們積極捐資助學,不求任何回報,用文弱的雙手託起了孩子們沉甸甸的讀書夢。
2013年12月李忠東送教下鄉(寧利初中)
在剛到寧蒗的一年半時間裡,支教教師景寶明為特困生墊繳學費、生活費、醫療費等超過2000元。然而對學生十分慷慨的他,家中並不寬裕,弟弟和女兒的學費全靠他負擔。剛到寧蒗不久,在學校做後勤工作的妻子丁林秀就查出晚期食道癌。學校領導催著他們回海安老家看病。
離開那天,黑壓壓的人群在山路上漫延一公裡夾道送別。有的人翻山越嶺,送來家中僅有的一隻雞;有的人匆忙買來奶粉、麥乳精;有的人掏出帶著體溫的錢塞到景老師手上;有的人送上被淚水打溼的慰問信。回到海安沒幾天,妻子對著魂不守舍的景寶明說:「我知道你放心不下學生,快回寧蒗吧,我能照顧好自己。」帶著對妻子的牽掛,他又回到了寧蒗,沒想到這一走竟是永別。幾個月後,妻子在老家病逝。
景寶明的付出創造了寧蒗教育史上的神話。剛去第一年,他的班參加中考,均分居麗江第一,中師中專上線28人,高中上線27人,合格率、升學率均為100%,全縣前10名考生景寶明班上就有7名。在第二批支教期間,他接手的班曾是全校最亂的。在他的帶領下,不到一年就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還獲得了雲南省省級先進班集體的稱號。
海安班經常舉行主題班會,幫助學生不斷超越自我
32年來,海安老師們將愛心善舉在小涼山接力傳遞,助推一個又一個孩子走出了大山,一個又一個家庭面貌得以改變。海安老們盡一切可能,將扶志與扶智結合起來,鼓舞寧蒗人民樹立為美好生活而奮鬥的信心信念。
多年後,曾擔任寧蒗縣委書記的楊忠義感慨地說,海安老師不但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教育方式方法,而且更新了我們的思想觀念。他們宿舍亮燈總是比我們早兩小時,熄燈總是比我們晚兩小時。在他們的影響下,寧蒗人的精神面貌和思維方式改變了,工作節奏加快了。海安老師的辦學理念、工作精神、教育思想和方法,引發了「裂變效應」,催生了寧蒗教育乃至社會各方面的深層次改革和競爭,沉睡千年的瀘沽湖激起了陣陣漣漪。
雲南省寧蒗民族中學校門
寧蒗教育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全縣人口素質的整體提高,帶動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全縣財政收入從1988年的696萬元到2019年的3.1億元,增長了45倍;人均純收入從1988年的197元到2019年的19360元,增長了98倍。海安老師與寧蒗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共同書寫了教育扶貧的奮進篇章。
手挽著手,畫好民族團結進步同心圓
時代在變,人員在換,海安老師紮根寧蒗縣、築夢小涼山的初心始終未變。從初來乍到不被信任,到情同手足心心相印,他們用一個個堅毅身影架起了民族團結的友誼之橋。
寧蒗縣人口20多萬,居住著彝、漢、摩梭人、普米、傈僳、納西、藏、白、壯、傣、苗、回等12個民族。由於風俗習慣和文化特色不同,長期以來各族間的文化碰撞和隔閡一直難以避免。1988年,海安老師剛到寧蒗,不僅感受到了各民族的熱情和期盼,也感受到了隱隱的敵意和擔憂。
支教老師與學生合影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風俗,但培養孩子的共同夢想讓老師和家長們緊緊走到了一起。32年來,海安老師憑藉務實、堅毅、包容、博愛,感動了少數民族同胞,贏得了寧蒗人民的尊敬和愛戴,他們發自內心地把海安老師當成自己的親人。時任寧蒗縣委書記阿蘇大嶺在全縣教育大會上動情地說:「我們寧蒗人,最尊貴的是舅舅,海安老師就是我們寧蒗各族人民的舅舅!」
團結一家親,心近情更濃。連續四次支教的蔣柏森,只要少數民族教師家中有紅白事,就一定登門看望;前後五次支教的丁愛軍、蔣蓉夫婦把自己在寧蒗的宿舍改造成了貧困學生的「家」,經常為民族學生「開小灶」;田寶山老師將快要輟學的普米族孩子盧玉明接回家裡,包吃包住;周政老師連夜摸到被父母逼婚停學的彝族姑娘劉代金家,送上了師生802元捐款,並苦苦說服家長讓孩子完成學業……
蔣蓉與民族學生在一起
一批批海安老師與當地人民攜手播下的友誼種子,終於綻放出民族團結進步之花。1999年9月,寧海中學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被邀請到北京參加表彰大會,領獎人員還將參加國慶50周年觀禮活動。全校師生普遍認為應該由海安校長錢燦前去領獎,但是他堅持說,這個榮譽是寧蒗各族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應該由當地老師去領獎。最終,寧海中學黨支部書記張達峰穿著彝族盛裝,在人民大會堂從黨和國家領導人手中捧回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獎牌。
海安班師生合影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32年來,海安老師用寶貴的青春和過人的智慧播撒文明的種子。如今,「寧海」早已突破地域的含義,成為沿海發達地區投身祖國西部大開發的先鋒,成為東部地區支援西部地區的榜樣,成為民族團結互助和交往交流交融的楷模。
微信編輯:陳思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