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控制是不是物聯網?從現在看來,它屬於物聯體系的一個發展階段,當然是物聯網的一部分。自動化控制加上網際網路是不是就是整個物聯網了呢?差別在哪裡?下面我們簡單說一下。
整個社會內捲化,並進入雙循環的大格局下,智慧物聯項目如雨後春筍,在這個冬季集中爆發了出來。智慧農業、智慧城市、智慧停車、智慧消防、智慧社區、智慧工地、智慧氣象、水利,數字鄉村等等。
新冠疫情使整個社會突然對物聯智慧更加感興趣,似乎需求旺盛。尤其是在中央表態農業農村問題是重頭戲後,智慧農業,農業物聯網平臺項目紛紛推進。我們來看看普遍的實施方法是怎樣的。我們以農業溫室大棚為例。
一、農業大棚經歷了土法半坡,地埋棚時期到鋼架結構溫室的不同階段,發展到近幾年,出現了機械化控制設備,比如風機通風降溫,捲簾機開窗等。
機械化設備節省了人力,能提高效率,但是還是需要人來操作控制。逐步出現了用PLC程控的機械化設備,也就是實現了自動化。比如夏天每日上午9時,風機啟動,溫簾降溫,運行4個小時後,自動關閉,一段時間內都按照此模式運行。這就是自動化控制。再後來,人們使用部分傳感器,比如溫溼度傳感器,設置當溫度大於多少閥值時啟動,到達某個閥值時自動關閉。
注意這裡用傳感器,只是利用它的某個點位值來判斷是否自動化。這時候的設備都只能本地化運行,還無法上網,也沒網可上。
二、網際網路發展到網際網路+,自動化控制也開始上網了,交互了,最重要的是開始採集並保存要素數據了。這是很大的一個進步。
數據即資產,是乾象科技反覆強調的一件事,這個數據必須是物數據,並且經過質量控制的。
自動化控制聯網之後,重要的體現就是可以遠端控制,過去必須人在現場去手摁按鈕,現在可以通過移動端設備,在任何聯網入雲的地方,實時操控。
通過圖像視頻等,實時監看操控效果,真正的做到了,隨時隨地自動化管理。
但是他仍只是物聯體系的一小部分,採集的數據僅供參考做設備動作閥值使用。
三、智慧物聯與自動化控制+的區別到底在哪呢,說到底就是數據的採集與利用。
物數據採集不再是單點作業,而是集群化大規模採集,數據到位時,匹配算法必須到位,匹配算法管理著端設備,邊緣計算控制設備,以及雲上大腦的神經網絡運行。數據模型被推演確立後,會下發到實施的邊緣控制設備上,激活為動態模式。比如經過一段時間的監測,發現每隔三天土壤水分會逐步降到60%警戒線,原來每天都澆水,現在雲端大腦,迅速下發匹配模型到電磁控制閥門處,三天一澆。每次20分鐘。隨著時期的演進,氣候變化和作物生長階段的不同,系統監測到,四天內土壤水分不變化,第五天才開始有所下降,雲端迅速調整模型,並下發替代原有模型。進入新的運作周期。
我們這裡講的都是理想環境,由於影響要素較多,實際運行中,要考慮作物品種,季節變化,生長周期等要素的變化,代入這些變量綜合匹配算法,搭建模型。
綜合來看,物聯體系是在其他事物之後出現,屬於新概念,因此它是事物發展的新階段。它的範圍更大,涵蓋更廣,能夠解決的問題更多。
探索世界、創造未來,乾象將和您一起,為人類的生存發展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