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求職者喜歡直接看這樣的問題合集,最好再告訴你面試問題的答案,但實際上呢,這些答案並沒有什麼卵用,因為面試沒有標準答案。
再次說明,面試的本質是能力展現,而且面試是一個雙向選擇。
你知道怎麼回答跟討巧,但是自己就不適合這個團隊,為什麼非要委屈自己呢?
回到面試本身,前面說過面試面試官考察的無非是三點:能力、穩定、團隊相處。
所以我把問題按照這3類劃分,並且告訴你這些問題的答題思路與話術。不過通常問題不會只考察一個,有些時候問題會考察2個以上的因素,所以劃分的可能不那麼細膩。
能力類問題這類問題是基於面試崗位所產生的問題,不同崗位的的能力要求不一樣,所以面試的題目也不一樣,但是他們的原理跟考察的點是大同小異的。
常見問題:你會如何開展工作?為什麼要錄用你?你能夠給公司帶來什麼?或者基於特定的工作技能展開提問。
考察點:邏輯能力/執行力/學習能力/崗位的專業技能等
很多人認為這樣的問題通常是涉及到未來的工作,需要假設思考,可能會這麼答:
回答1:我會從工作內容的學習著手,讓自己快速掌握技能上手工作…..回答2:我會和部門的同事們先熟悉起來,適應團隊的工作氛圍……回答3:我會分析當前崗位的現狀及提升點,找到優化的方向並改進……這麼回答有些時候相當於沒說。
正如我前面說的,過去的行為是你最好的證明。答題思路應該是「結論+案例」。
如問「我為什麼要錄用你?」
答題思路:這道題本質上是考察你擁有什麼樣的技能,能夠給公司帶來什麼樣的價值,那麼回答的時候可以從崗位職責入手,結合自身的實力告訴對方自己跟該崗位很匹配。
有工作經驗版:我了解到貴公司的崗位要求核心任務是搭建培訓體系,建立較完善的培訓系統,我認為自己有三個方面能夠勝任這份工作中。(點明崗位的要求、體現崗位認知)
第一,我有過5年培訓師工作經驗,有著較豐富的培訓知識,個人累積培訓場次達上百場,培訓的內容涵蓋新人到主管級別,其中包括「新員工入職」「領導力提升」「培訓技巧培訓」等(可以介紹自己的工作經驗、相關的資歷)
第二、我擅長不斷完善培訓內容,某一次培訓過程中,我發現會場的互動性較低,通過參會同事的溝通,我發現了原因在於培訓前期的破冰行動做的不好,根據查閱資料,我改進了原有的培訓內容安排,後來每次的培訓現場互動性都很強,培訓效果也顯著提高。(可以介紹自己的長處,挑具體案例來講)
第三、這個工作需要從0開始搭建培訓體系,儘管我缺乏從0開始設計培訓課程,但是我可以憑藉著過往的經驗,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設計一套新的課程體系,並且在5年的經驗中,我積累了大量的同行資源,其中有不少朋友他們有過類似經驗,可以請教他們的支持。(可以考慮講崗位要求,如果有做過直接說過去的案例,如果沒有的話,可以說一說打算怎麼做)
綜上三點,我認為可以勝任貴公司的崗位。(結語)
解析:通過從3個維度分析自己跟崗位為什麼合適,如有經驗直接用過去經驗,如無經驗可以找類似經驗
無工作經驗版:我了解到貴公司的崗位要求是XXX,我認為自己有三個方面可以勝任這份工作。
首先,這份崗位的一些工作都是比較基礎的文職工作,除了使用office辦公外,沒有其他特殊的技能要求,這一點我能夠勝任,我熟悉office軟體,並且能用Excel中的Vlookup在內的二十餘種常見函數;(基礎技能方面入手)
其次,我在校時期所學的專業就是屬於XX專業(非本專業可以挑相關課程),並且學習成績也不錯(總成績不行就挑相關科目成績),對於這個崗位的一些知識,有了基礎的概念,我相信能夠更快上手適應工作;(從學習的專業入手)
最後,很多職場人都是從零到經驗豐富,儘管我現在缺乏相關的經驗,但我可以通過學習儘快掌握工作要求。我曾經在某次學習經驗中,balabba(從學習能力入手,不僅僅告訴對方願意學,並且說明自己的學習能力不錯)
所以,我希望貴公司能夠給我提供這個機會。
解析:無工作經驗者很難直接用過往的經歷告訴對方自己能行,但是可以用過往迅速上手別的事物作為案例,告訴對方我適應能力很快、學習能力比較強;而且通過對崗位的分析,告訴對方是了解過這個崗位的,自己評估後發現具備該方面能力。
能力類的問題,都可以從崗位要求結合案例來答題,多個角度入手
上面的兩個案例僅供參考,可能你沒辦法提出3點證據支持結論,但是最起碼有一到兩點,不要說一些很寬泛的話,如「我會學」「大概這麼做」,面試官願意聽到的是你的思考。
穩定性問題基於求職者能在公司做多久產生的,畢竟誰也不希望今天招一個員工,感覺還不錯,結果乾了三個月就跑路了。所以在面試的時候一定會考察他們的穩定性。
常見的問題:你為什麼從上一家公司離職?你的離職原因?你為什麼想來我們公司?你對於未來有什麼規劃?你為什麼想從事這個崗位?....
那麼這類的問題,考察的是我們的自我認知、對工作的認知。
我們回答的點也是基於認知,告訴對方,我很穩定,你放心,不會很快就離職了(最起碼面試的時候要表現出來這個誠意)
例如面試時候問你,「為什麼想從事這個崗位?」
考察點:工作穩定性、求職動機、自我認知、職業發展
可能你想做這份工作的原因有很多,錢多,事少,離家近,公司光環,這些都是你的求職動機,沒什麼可恥的,不過我們要把這些動機包裝一下,讓它顯得更有深度一些。
答題思路:找到自己與崗位的結合點,表現出自己是一個有上進心、積極的人。
有工作經驗版:我有過X年工作經驗,對於XX崗位的工作比較熟悉,在X年工作經驗中,我做過XXXX事情(用STAR模型表達),這個崗位符合自己的發展方向(這一段是崗位+個人認知結合點);
同時,上一份工作發展到現在也比較穩定了,我希望能夠做更有挑戰性的事情,而貴司的恰好提供了一個合適的機會,能夠讓我過去的經驗得到充分的應用。我一直認為XX崗位是一份需要積累、不斷學習的工作,我希望我的經驗和能力可以為貴公司做出貢獻,跟隨公司一起發展進步。(求職動機+職業發展+職業穩定性)
解析:通過對解析崗位跟自己的職業經歷,找到共同點,並用案例佐證自己的職業發展,同時表達一下自己的穩定性。
無工作經驗版:我看到貴公司招聘的這個崗位,主要是負責XXX工作的,我了解到貴公司的XX業務如何如何,跟我個人的職業發展相匹配(工作認知+求職動機;不論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吹就對了,表達出你對這份工作的嚮往,前提是你真的要了解一下這家公司);
並且,這份工作最吸引我的地方是XXX地方(崗位亮點),能夠讓我將所學的專業知識得到實際的應用,在大學時學習XXX課程的時候,建立了對XX方面的熱愛與興趣,並曾經在XX經歷中取得XX成就(考試考高分,相關的比賽,相關的經歷),希望未來能夠在工作中,通過實踐來提高自己的水平,為公司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崗位+案例+職業穩定性)
團隊類問題說白一些,就是你來了能不能跟現有的團隊和睦相處。這個也是面試官很看中的一點,假設現在團隊實力是80分,求職者的個人能力很強,但卻可能讓團隊從80變成了50分。這樣可能還不如不招。
這也是為什麼常說,招聘要招一個最合適的,而不是招一個最優秀的。最優秀的人未必最適合這個團隊,而且從組織發展的情況來說,單兵做戰往往無法解決問題,最後還是要依靠團隊合作。
我們看看具體的問題有哪些:「工作中跟領導意見不合怎麼辦?」「你有什麼優缺點?」「你有什麼業餘愛好?」...
問這些問題,其實就是在考察一個人的自我認知、處事風格、溝通能力等等,有一個說法,叫做候機室法則:
在機場等飛機的時候,你希望你的身邊是什麼樣的人跟你一起等?是一個無聊的人?還是一個有趣的人?
回答這類的問題,面試方法依然是前面的說提供的,論證+STAR。
比如問你意見不合的時候怎麼辦,你可以舉個例子,我在有一次工作的時候,我跟我的領導在觀點上發生了一些分歧,當時候的背景是什麼樣子的,我考慮到什麼原因,然後我通過什麼方法跟領導溝通解決了。(可能是你說服領導,也可能是領導說服你)
需要用一個具體案例說明是如何完成的,而不是說如果意見衝突我聽領導的(實際上我噹噹年差不多就是這麼回答的,我原話是說「如果意見不合,我會私底下跟他談論」)
不同的崗位,重點不同雖然說面試主要考察的是這3點,但是不同的級別,不同的崗位,考察的內容是完全不一樣的。有的工作就是看技術,看能力;有的工作偏內務,就更看中你對於團隊的合作關係;也有的工作偏螺絲釘,你只需要忠誠就夠了。
對想從事網際網路行業工作的求職者推薦一個網站,牛客網,網際網路人的求職平臺,上面不僅有網際網路行業各類崗位的面經,還能通過AI面試練習,幫你提升面試水平。
值得強調的是,面試方法能讓你在面試現場有更好的發揮,更有邏輯的表達,甚至能夠讓你拿到一份溢價的工作。但是真正取決於你能不能入職,還是要看個人的能力水平,不要舍本求末。
有的領導只想找個擰螺絲的人,不需要擰螺絲的人有思考能力,如果你不是這樣的人,那他也不會要你。
面試是一個雙向的選擇,有些時候你可能表達的很好,也展現了你的能力,但是對方不需要這樣的人,那不合適也不是你的問題。
所以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是主要考察的內容可以說都涵蓋在上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