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啃的書大抵分為兩類,一類開卷有益,包括但不限於專業書,文獻、指南、前沿期刊、經典文學作品。
另一類則是文磚,洋洋灑灑數百萬字把文字砌成牆,晦澀難懂。
《劍來》嚴格來說只有籠中雀講了半卷好故事。(挺喜歡遊歷在路上遇到的精怪故事,直接從高潮切入解局,好看。但這書大部頭還是在說道理上,道理講這麼長,還能精闢嗎?對讀者來說吸收效率太低了。)
不可否認的是烽火戲諸侯設定和營造氛圍是一把好手,但是故事講的很稀鬆平常。
但凡有點閱歷的讀者,都不會說出《劍來》第五名著這種話,何況烽火這麼多年書讀了不少,字就是不練,《雪中》和《劍來》晦澀難懂的遣詞造句屢見不鮮,看看當代名家的文字,你就會發現網文和傳統文學的作者文字造詣猶如天塹之隔。
印象中最常說的就是老秀才當年三教辯論如日中天,一句話換著花樣讓崔東山重複說,具體什麼樣子辯論又寫不出來,另外夾帶自己對人物的想像,文聖和陳平安經典國罵看得讓人反感,還有李白蘇軾柳七各種歷史人物大雜燴。
前面講順序學說,剛看的時候有人說陳平安原型王陽明,要整心學,現在寫人心鬼蜮,講陳平安多麼精明,最反感的是寫齊靜春,本來遇事不決問春風挺感人,當時跟小師弟最後打一次拳書圈那麼多人發帖感嘆,後面直接召喚,聯繫那段時間的連續請假跟輿論,別人怎麼想我不知道,但我覺得是在消費人物熱度。
相信很多人看書大部分是為了取悅自己而已。並且每個人讀完或多或少都會思考三個問題:
一、是什麼在推動這本書故事情節的發展。
二、你對主角的想法、看法、思考行為方式怎麼看,遇見同樣的事情、或者困境、選擇、你會如何做。
三、優秀的作品,並不會為了取悅讀者,寫書寫的是自己的世界觀,價值感,展示作者自己的修養知識與人格。
小說的男主角並不只是一個讓讀者代入的載體。他們的任務,也不該儘是扮豬吃虎。他們更沒有必要給以上所有這些行為都冠以一些站不住腳的、自欺欺人的理由,使其順利成章、無可厚非、無須遮遮掩掩、無須曲意逢迎、無須指鹿為馬、更無須作者洗地、我行我素、譜寫篇章、是非曲直、任人評說。到最後的最後,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獨一無二的主角形象。
那個背負起整個故事,堅定擔當著敘事核心,並被人們記住的男人,才配得上「主角」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