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座擁有2312年歷史的古城,在這片土地上孕育了不少的百年名校。當然其中也有一些不太出名的學校,但它們已經經過歲月的洗禮,成為成都地區的文化地標,下面我們來看有哪些學校吧!
1、石室中學
在成都的學校中,石室中學的身份可說是非常特殊了,這種特殊,來源其無可比擬、無法超越的特殊身份——前身可追溯到西漢漢景帝末年(約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創建的「石室精舍」,到現在,今年已經2161歲。
她不僅是百年名校,而且是成都唯一的「千年名校」。
不僅歷史久,辦學水平更是沒得說,石室中學現擁有石室文廟(校本部)和石室北湖兩個校區。
由於石室中學的前身是歷代四川(蜀郡、益州)地方州府的最高官辦學堂。因而,古時從四川走出的歷史名人,有很多都是石室校友。這其中就包括漢賦大家司馬相如、揚雄;《三國志》撰寫者陳壽;唐代詩人陳子昂;明代狀元,史稱明代三大才子的楊慎;清代著名學者彭端淑、李調元等等...
石室校友,西漢著名文學家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前118年)
石室校友,明代狀元楊慎(1488-1559,字升庵,明正德六年狀元),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三國演義》的開篇詞就引用了他的詞作《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石室校友,清代文學家、政治家彭端淑(1699年-1779)
想必大家還記得中學課本中的《為學》吧「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就出自於彭端淑之手。
康熙年間,四川總督府在成都府學基礎上建錦江書院。1896年,張之洞任四川總督,從錦江書院中析出「尊經書院」。而尊經書院即後來的四川大學。按歷史淵源來看,四川大學其實是從成都石室中學的分校。
石室校友,清代錦江書院時期培養的劉光第(1859-1898,光緒九年進士),是戊戌變法的重要參與者,史稱戊戌六君子。
1902年,四川總督岑春煊改之為成都師範學堂,癸卯學制施行後又改成都府中學堂。這是整個四川省教育史上一次劃時代的變革,改革後,學生學習內容由以前的儒家經典變革為學習現代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其辦學格局亦更接近當代中學的格局。
成都石室中學(當時稱成都府中學堂)成為了四川省歷史上第一所現代公立中學。 這一時期,石室中學人才輩出,培養了郭沫若、李一氓、李劼人、賀麟、周太玄、王光祈、孫元良、郭汝瑰等一大批影響中國歷史名人。
2、成都三中
成都3中,創建於1747年,今年273歲
在藝術類學校中,成都市第三中學可說是名副其實的「老字號」了,她的前身是清乾隆年間(1747年)的潛溪書院,迄今已有273年的歷史。
以藝體教育見長的成都市第三中學,是四川省教育廳首批命名的「四川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並且學校專門配有畫室、工藝美術室、陶藝室、舞蹈形體室、音樂室、鋼琴室、表演室、播音室、校園電視臺等,在藝體方面的打造確實比較專業,近幾年發展迅速。
3、華陽實驗小學
成都市天府新區華陽實驗小學始創於清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成都府張敏樹設立「元音書院」,距今已有213年歷史。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稱華陽縣立第二高等小學堂;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改名華陽縣立第二高等小學校;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稱華陽第二小學;
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更名為華陽縣中興鄉第一小學;
1965年稱雙流縣中興公社第一小學;
1984年稱雙流縣華陽鄉第一小學;
1985年改為雙流縣華陽鎮第一小學;
1992年易名為四川省雙流師範附屬小學;
2001年更名雙流縣華陽實驗小學;
2009年成為小學名校教育集團;
2014年正式定名為成都市天府新區華陽實驗小學。
4、成都11中
始建於1895年的十一中,起初是由基督教會英美女會創辦的女子學校,現已125歲。五、六十年代高考成績位列全市前茅,1961年和1962年更是為全市第一;文革後,八十年代前期,教學高考成績超許多省級重點中學;九十年代,被列為市級「遊泳重點學校」,並創先在校修建遊泳池。
5、成都七中育才學校學道分校
成都七中育才學校學道分校,創建於1898年,今年122歲。
成都七中育才學校學道分校是錦江區優質公辦初級中學,其辦學歷史可追溯到百年前(1898年)的潛溪書院。學校位於成都市中心城區,繁華的春熙路商業圈,風景秀麗的府南河畔。
原成都市學道街中學是錦江區委、區府集聚優質教育資源精華,秉承原潛溪書院百年辦學經驗,高起點、高標準創辦而成。
2003年以前,七中育才學道分校與絕大多數學校一樣普普通通。本可以偏安社區一隅,但他們勇敢地選擇了「吃螃蟹」——在全省最先嘗試學制改革,試點舉辦四年制初中。
十餘年來學校辦學成績突出,中考每年均獲得市區兩級表彰,連續獲得區教育局目標考評一等獎,被評為錦江區首批示範窗口學校,學校還獲得成都市校風示範學校、成都市文明單位標兵、成都市德育先進單位等系列榮譽稱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校學生核心素養也得到了發展提升,近幾年,獲得各級各類獎項的學生人數持續增長,並保持高位發展,80%以上的學生在科技、藝體、德育、教學、國際化等比賽中獲獎。
6、回民小學
回民小學,創建於1902年,今年118歲。
清光緒二十八年,熱心教育的回族人士伍海澄、馬儀亭、蘇元泰、馬昌華等人發起了辦學,他們捐出宅地、籌集資金,創辦了清真學堂,主要招收家境困難的回民子女入學,使之學習文化,成為有用之才,同時,學校也兼收其他民族的學生。1950年,成都市將清真學堂、清真女子小學、回民基礎小學進行合併,更名為了如今的成都市回民小學。
經過百年的發展,如今的回民小學已是一所現代化、國際化、通過推進民族融合教育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特點的優質小學。近年來,學校先後獲得四川省「綠色學校」、成都市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成都市文明單位、成都市優秀家長學校、青羊區「優秀文明單位」等榮譽。
8、列五中學
列五中學。回望曾經,榮耀無數;展望未來,它還有更多值得期待!從清末學堂發展至今,它見證了歷史綿延,歷經了世紀滄桑,隨著時代更迭,砥礪向前!學校創建於1904年,已有116年歷史,創始人張列五,蜀軍政府都督,辛亥革命的英傑,反袁的鬥士。當年學校師生積極參加保路運動和辛亥革命,學校被譽為辛亥革命在四川的策源地之一。
列五,是成華的「領軍品牌」,是「公辦老大哥」。新進省一校、「領航高中」、「百年名校」、人人都有舞臺,個個都能精彩!在吳光平校長的帶領下,列五中學不光70%以上的學生能上重點,素質教育更做到了成都市第一!
9、太平小學
太平小學今年117歲,百年辦學歷程中,太平小學經歷了近似私塾階段(1903—1949)、社會主義村小階段(1949—2003)、城鄉捆綁發展階段(2003—2008)、名校集團發展階段(2008—2013)、到如今與名校教育集團「脫綁」,步入獨立、全面內涵發展的新階段。
太平小學是「新教育」項目試驗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學校以藝體特色學科建設為切入點,開展「民俗文化研究」,落實「小籃球轉動大校園」理念,開展籃球教育。
近年來,學校的民俗美術、籃球特色逐漸凸顯,得到了媒體的爭相報導,先後被評為成都市「綠色學校」、成都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成都市「小公民道德建設實踐基地」、四川省陽光體育示範學校、成都市籃球基點學校,獲得四川省家長示範學校、四川省青少年校園籃球特色學校等稱號。
10、金興北路小學
金興北路小學,位於成都市金興北路454號,前身是成都市通江小學,創辦於1904年,已有116年歷史。1996年6月1日區劃到成都市武侯區,2004年12月擇址新建,更名為成都市金興北路小學。
學校環境優美、設備設施齊全,佔地20畝。 2003年11月,在武侯區委、區府、區教育局「農村教育城市化,城市教育現代化,城鄉教育均衡化,建一流教育強區」的辦學總目標下,成都市金興北路小學與成都市棕北小學「捆綁」構建了城鄉教育共同體,成為武侯區城鄉均衡化發展標杆學校,引起各方面的關注。
學校現有教師66人,其中在編教師59人,市、區級優秀教師11人,骨幹教師8人,本科學歷由2003年前的17%上升到現在的76%。
怎麼樣,是不是很吃驚?一起來說說你的母校的歷史吧。
參考資料:成都石室中學校友會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