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後一個拼購節就在明天,從年初的元旦、春節到年末的雙十一,雙十二,這一年下來我們經歷了太多的促銷、優惠,打折似乎已經成為常態。
那我們不妨要問問自己,你是不是已經習慣了在打折的時候買東西?如沒有折扣你還買嗎,那這日日都折扣是真的嗎?正品又賣給了誰?折後價格本身就是正品的價格嗎?今天我們聊一下幾個有趣的消費心理。
1被抬高后的降價
精明的消費者一定發現,之前放在網上購物筐裡的東西價格往往在購物節前先被抬高,到正日子又降下來。比如商家宣傳的是5折優惠,其實只是實際價折扣的八折。所以買的商品優惠力度並沒有那麼大。
2價籤上的錨定效應
我們逛商場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彩車旁立著醒目的「一律***錢」的招牌。
不同商品,同樣價格,這時你會看原價籤價格,比如一雙運動鞋標籤是1000,另一雙價籤是600,現在都是200元。您多半會選擇1000那雙,即便不是你喜歡款式。因為你會認為這雙運動鞋的材料或質量會更好一些,要麼廠家為啥會標這個價!
這其實是錨定效應在起作用,雖然知道標籤標的偏高,但有一個參考價格在那,大家還是願意去買單。
3中間價銷量更高
我們去理髮店的時候,服務員經常會拿一個價格本給你看,一般有三檔價格,而大部分人都選擇中檔價格。為什麼會是這樣?
其實這是理髮店採取的小策略,面對笑盈盈的服務員和周到服務,選最低價格會感覺自己有些掉價或不近人情,而中間價格也許比你期待稍微高一點,但也在你可接受之內,所以大部分人更願意選中間價。
4平臺比價真實惠
很多平臺出臺了橫向比價,比如某多,某寶,你拍一張照片就能自動顯示同類價格,沒有了中間環節,且在全國範圍內的比價,有些價格很低,而且還包郵,這的確讓人難以想像。
據說,身價上億許多明星大腕兒,也喜歡去逛批發市場,不在乎品牌的去砍價,比如甜膩的林志玲姐姐就曾被拍到她和助理在一間平民化商店購買衣服,半小時兩大袋戰利品,但是價值不過千元。據說最便宜的衣服才十多塊錢,最貴的也就百來塊。
從消費心理來看,買便宜的東西,還真跟收入財富多少沒多大關係,更多的是基於人們的一種佔便宜的心理。這是類似於與商家的智力比拼,商家有套路,我們有對策。
看上的商品,如能如願到達自己的心理價位,會有一種佔了大便宜後的喜悅,物超所值,真會有「買到了就是賺到了」的滿足感!
#金錢心理學##雙十二##消費心理##心理諮詢師說##心理學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