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囑託我們建設大武漢,湖北省委要求武漢擔當「一主引領」責任。加快打造「五個中心」,將大武漢推向強武漢的本質是什麼?武漢如何在「一主引領」中擔起責任,同時也抓住機遇?長江日報記者就這些問題對華中科技大學區域經濟學專家羅勇進行了訪談。
訪談嘉賓: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區域經濟學副教授羅勇。
「大武漢」強起來,不只是為了武漢的發展,更是為了湖北的發展
長江日報:如何理解「五個中心」的定位,又如何理解武漢在「一主引領」中的責任?羅勇:經濟增長被認為是一個由點到面、由局部到整體依次遞進,有機聯繫的系統。區域經濟的發展往往是以非平衡的方式進行,經濟增長並非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強度首先出現在一些增長點或增長極上,這些增長點或增長極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最終影響。
經濟增長極作為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力量,它自身不僅形成強大的規模經濟,也對其他區域產生極化與擴散效應。極化效應促成各種生產要素向增長極的回流和聚集,擴散效應促成各種生產要素從增長極向周邊地區的擴散。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極化效應是主要的,當增長極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極化效應削弱,擴散效應加強。
從經濟發展規律及歷史實踐來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條件較好的少數地區和少數產業帶動,所以應把少數區位條件好的地區和少數條件好的產業培育成經濟增長極。就湖北乃至長江中遊地區而言,「龍頭」非武漢莫屬。在國家和區域期待中,武漢打造「五個中心」,成為一個升級版的中部增長極,才能進一步帶動湖北省、長江中遊成為一個更高量級的增長極,推動全國更加均衡地高質量發展。
武漢要真正扛起「一主引領」的重任,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發展量級、城市能級,發揮更強輻射能力和帶動作用。當前武漢正處在加速發展的關鍵期,可謂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支持武漢做大做強,很有必要也相當迫切。
「大武漢」變為「強武漢」,不僅僅是為了武漢的發展,更是為了湖北的發展。武漢發展不好,缺少了領頭羊,湖北的發展也就難以實現。
羅勇:增長極是個相對長期的概念,是一個城市或者區域較長時期快速增長形成的結果。不管現在的增速夠不夠,也不能否認它經過較長時期快速發展形成的領先格局和結果。武漢當然是一個增長極,至少在湖北乃至中部地區,而且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極化效應較為明顯。北上廣深是更典型的增長極,它們比武漢發展早,所處的發展階段比武漢要高。前面講過,當增長極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極化效應削弱,擴散效應加強。而北上廣深的擴散效應就在明顯加強。這些地方實施的「退二進三」「騰籠換鳥」,就是一種產業擴散、資源溢出效應。
有人認為武漢首位度太高、擴散效應不強,其實經濟發展有其內在規律,培育增長極,激發非均衡發展,最後實現均衡發展,這是有一個過程的。湖北、長江中遊有武漢這樣一座能夠產生極化效應的城市,這其實是區域發展之福。
打造「五個中心」、建設現代化大武漢,就是要成為全國範圍內有較強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增長極。現在應當善待善用這個增長極,武漢儘快做大做強,把湖北省、長江中遊的資源留在本區域內,力爭在資源存量基礎上形成資源增量,產生更大的資源集聚效應,儘早發揮它的擴散效應和輻射帶動作用。
羅勇:對於加快武漢發展,中央和湖北都還是有不少政策傾斜的。就以此次疫情期間為例,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對武漢、湖北要「搭把手、拉一把」,中央各部委都出臺了扶持政策,目前已有大批扶持武漢、湖北發展的項目落地開工,這對武漢來說,都是機遇。
但發展不能「等靠要」,武漢的發展要以我為主、自主規劃、主動爭取。即使是中央扶持,也需要武漢做好前期項目規劃論證,主動與中央有關部門匯報、溝通和對接。武漢的發展還是要立足自我,這方面武漢是有基礎和條件的。雄厚的產業基礎、豐富的科教資源、千萬級的人口規模和得中獨厚的區位優勢,都是進一步提升武漢發展水平的底氣。
武漢當前處於一個快速發展的關鍵期和機遇期,就好比一輛剛剛加速的火車,只要動力足夠,將會越跑越快。武漢要發展,經濟是基礎,產業是支撐,人才是抓手,項目是載體,創新是根本。而這些條件,武漢都基本具備,需要沿著這些方向,進一步提升能級。這就需要武漢提高效率,搶抓機遇,搶佔先機。同時敢於爭先,勇於領先,進一步通過改革推動政策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有效激發內生動力。
長江日報:國內區域發展態勢是千帆競發,武漢如何強化五大中心功能,自己能做什麼?市場能提供什麼機遇?羅勇:武漢發展目標是力爭到202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4萬億,同時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62%左右,工業增加值佔比達27%左右,數字經濟佔比超過50%。總的來說,就是產業高端化。武漢的目標和發展路徑已經非常明確,武漢也具備實現這些目標的基礎條件和資源優勢。如果舉措有力,落實到位,武漢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未來可期。
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更加注重市場力量的發揮。五大中心,最終都是要靠市場說話,靠數據說話的。有大量在行業內有話語權的上位企業,有在國內甚至國際上有競爭力的產業,我們才敢說是經濟中心。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創新型企業和原創性成果,我們才敢說是科技創新中心。有良好的交通基礎設施、高效運作的物流體系和繁榮的商貿行業,我們才敢說是商貿物流中心。有大量的外商投資企業、境外遊客和留學生以及與國外的經貿、產業、文化等交流互動,我們才敢說是國際交往中心。有相當數量的金融機構、足夠多的上市公司和發達的金融業,我們才敢說是區域金融中心。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也是為了調動市場的力量,讓市場在這些中心的形成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只有這些中心得到市場認可,我們才有底氣說我們是真正的國家中心城市。
長江日報出品 採寫:記者楊於澤 編輯:曹欣怡 校對:張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