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用這種壺燒水喝會變傻、致癌。」這幾天,一則關於市場上不少不鏽鋼電水壺系「高錳鋼」材料製成,加熱過程中會使「錳」析出,長期使用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並建議消費者在選用此類產品時認準「304不鏽鋼」的報導在網站、微信朋友圈中瘋傳。但當記者向多位從事金屬材料、冶金等方面研究的學者核實此說法時,幾乎所有專業人士均表示「用不鏽鋼電水壺燒水,幾乎不可能造成錳的析出」。
「錳析出」為何會有不同的說法?使用由「高錳鋼」製造的電水壺燒水究竟是否會對身體造成傷害?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查證】
記者再次致電進行此次燒水壺風險監測的江蘇省質檢院。依據工作人員所提供電話,大河報記者與該院五金包裝產品檢測中心相關負責人取得了聯繫。
電話中,針對記者提出關於檢測方法(此前報導中提及的「SN/T2829-2011」)的適用範圍不包含「錳」的質疑,該負責人回應,除「SN/T2829-2011」之外,在試驗中他們還參照了一份可以檢測「錳」元素,名為「JY/T015-1996《感耦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方法通則》」的標準。
該負責人同時告訴記者,關於使用了這一「ICP」試驗的表述,並未出現在最終對外公布的信息中,至於遺漏原因,她未做說明。針對這一回應,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研究與測試中心高級實驗員陳和生向記者確認,該方法確實可以用於「錳」元素的檢測。
此外,針對用酸性溶液加熱、浸泡不鏽鋼所獲「錳析出量」是否合適的問題,該負責人表示這確實與燒水壺的實際工作環境有很大區別,但這確實合乎日常的重金屬檢測方法。同時,該試驗進行的是一種「加嚴試驗」,用更為嚴苛的方法對潛在風險進行檢測。
在交流中,該負責人也表示,「錳析出」的檢測結果被一些媒體曲解放大,逐漸演變成「毒水壺」一說,這大大出乎她的預料。
「並不是說使用非『304不鏽鋼』燒水壺就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傷害,這只是一種消費建議。」該負責人介紹說,「風險監測」的主要目的,就是對潛在風險進行提示。
昨日下午,記者再次與江蘇省質檢院取得聯繫。工作人員表示,與記者通話的負責人已經出差。同時,江蘇省質檢院也表示將於下周對「毒水壺」事件作出正式回應。
【走訪】
「毒水壺」傳聞蔓延,店員聽到「304不鏽鋼」就笑了
「毒水壺」的報導見報後,記者頻頻接到關於「毒水壺」的諮詢電話。與此同時,不少網友紛紛表達自己的看法。
有網友表示,自己「已中招」,用以替換家中老燒水壺的「新物件兒」也是五花八門:「304不鏽鋼」燒水壺、鐵壺、玻璃壺,甚至還有網友表示想去購買陶瓷壺。記者發現,「304不鏽鋼」燒水壺成為多數網友換新的首選。
那麼,幾日來持續蔓延的「毒水壺」傳聞到底對市場造成了多大影響呢?
在位於鄭東新區九如路附近的一家茶城,記者隨機對4家兼營燒水壺的茶葉店進行了走訪。店員均表示,這兩天前來詢問「304不鏽鋼」水壺的人顯著增加。在該茶城一家臨街主營普洱茶的商鋪內,店員聽記者詢問「304不鏽鋼」後笑了起來,她告訴記者,最近幾天不少人拿起水壺就問是不是「304不鏽鋼」。
隨後,記者又來到與茶城臨近的一家大型綜合超市。看到記者手持燒水壺仔細查看,一位促銷員便迎上來主動問記者:「您是在找『304』嗎?」這位促銷員告訴記者,僅昨日一天前來該專櫃選購燒水壺的顧客中,就有五六位是奔著「304」來的。
【專家釋疑】
使用非「304不鏽鋼」水壺不必恐慌
那麼,「高錳鋼」與「304不鏽鋼」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武漢科技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省部共建耐火材料與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李光強向記者介紹,不鏽鋼在生產過程中,因添加各類元素比例的不同而有著「系列」的區別,「高錳鋼」與「304不鏽鋼」相比,是增加了「錳」的含量而減少了「鎳」,這種不鏽鋼與「304」不鏽鋼相比,耐腐蝕性稍弱,外觀光澤度也不如「304不鏽鋼」白亮,但因其具有較強的成本優勢,在不少領域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其實在國外,刀、叉等不少餐具都是高錳鋼製造的。」李光強說,根據掌握的文獻資料顯示,「高錳鋼」不建議用於存在酸、鹼等化學環境中,在日常的使用環境中可廣泛應用於餐具、室內儲水設備以及工程「非關鍵結構件」的製造中。「有條件的用『304』當然更好,但也不是說『高錳鋼』就不能用,只要是正規廠家出產的產品,大可放心使用。」
對於這個問題,李強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喝一輩子高檔礦泉水和自來水能有啥差別?第一價格差別,第二心理差別。」
根據專家的說法,使用正規廠家生產,由「高錳鋼」所製成的水壺燒開水並無明顯風險隱患。其實,在江蘇省質監局發布的調查報告中也有類似的表述:「目前國家標準中並未對食品用不鏽鋼容器或工具的不鏽鋼材質進行明確的牌號限定。」這就意味著使用「非304不鏽鋼」製成的電水壺並非「不合格產品」。
「錳中毒」多通過呼吸系統所致
河南省人民醫院營養科營養醫師文靜告訴記者,錳,是人體所必需的元素之一,對人體的骨骼正常生長發育有重要作用。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食物和飲水中都含錳:飲用水含錳不足0.1毫克/升,穀物中錳含量為0.4~40毫克/公斤,蔬菜和水果中錳含量為0.2~10.4毫克/公斤。
據文靜介紹,錳的毒性遠低於鉛、砷、鎘、鎳等元素。對於成年人,錳的適宜攝入量為3.5mg/d,最高可耐受攝入量為10mg/d,長期超標攝入錳,確實會對人的身體造成一定損害,主要表現為它會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引起記憶力減退、嗜睡、精神萎靡不振、神經功能紊亂等症狀。
「臨床上所見錳中毒的患者多是通過呼吸系統所致且多由職業原因造成,因飲食而造成錳中毒的病例十分鮮見。」文靜介紹說,錳是一種高度不溶解元素,存在於食品容器材料中的錳並不會「從鍋裡跑到飯菜裡」,與此同時,因人體消化系統對於錳的吸收概率只有1%~5%,大部分通過飲食進入到胃腸道的錳會隨糞便排出體外。
【說法】
重要參數缺少國家標準,為「毒水壺」事件埋下伏筆
在網友評論中,網友「無線拉姆」「需要有行業規範,並有部門嚴格監督」的說法引發共鳴。
其實,在江蘇省質監局所發布的風險監測報告中,已就風險提示給出「改進建議」,明確提出了「完善產品標準,增加產品中與食品接觸部件材質的衛生安全指標檢驗,修訂不鏽鋼製品衛生標準,增加錳析出量檢驗指標,明確食品容器所用不鏽鋼牌號」的建議。
我們不難發現,在此次「毒水壺」風波中,能夠起到決定性因素的「餐廚用具不鏽鋼材質牌號」與「不鏽鋼製品中錳析出量」兩個重要參數都存在國家標準的缺失。
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不鏽鋼分會秘書長李強向記者表示,與行業蓬勃發展的速度相比,國家標準制定的速度已經嚴重滯後,造成一些行業重要參數面臨「無據可依」的尷尬。李強同時表示,目前國家已經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對不鏽鋼行業而言,此次「毒水壺」風波必將加速行業相關標準的出臺。(來源:大河報 安慶發布)